連馬雲都說「沒有金庸,不知是否有阿里」⋯回看金庸一生,真正是所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2018-11-01 10:23

? 人氣

至1959年,查良鏞以35歲創辦《明報》,以「明」為名,取其明辨是非及光明正大之意。最初《明報》只屬小報,以馬經及武俠小說作為招徠,每天銷量僅有一千份左右。

轉折點在1962年,當時中國大陸爆發大躍進運動,大批難民湧入香港,《明報》詳盡深入報道,因此逐漸建立了報紙風格,銷量亦攀升至五萬份。及至大陸文革期間, 由於此中國對外封鎖消息,《明報》卻全力挖掘中國大陸新聞,經常爆內幕消息,包括獨家報道華國鋒獲毛澤東一句「你辦事,我放心」,欽點接任總書記,因而聲名鵲起。《明報》因此也成為報道中國消息的權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除了連載武俠小說,查良鏞親筆撰寫《明報》社評達二十年,影響深遠,社評多次駁斥中共政策,包括1963年在社論駁斥中國外長陳毅「寧要核子,不要褲子」言論,被本港左派群起圍攻,更與《大公報》展開筆戰。

在小說世界裡, 查良鏞在武俠世界裡穿梭。在現實政治環境裡,金庸在左中右之間的狹縫游走。

相信在他的這一生應可看到共產黨垮台

一九九一年,查良鏞曾接受《壹周刊》的訪問, 表示相信在他的這一生應可看到共產黨垮台。當時中國,在査良鏞看來,現實環境壓迫險惡,中國人還要長期做韋小寶。「我從來都反對共產黨主義制度,但現實是這樣,不能說你希望它垮,它便垮台。」 查良鏞在訪問中表示,共產黨一垮台,政局一亂,香港也一定垮,改變需要時間,經濟要慢慢發展。

1988年,中英政府正談判97後香港特首選舉方法時,查良鏞與商人查濟民拋出沒有民主普選的「雙查方案」,建議行政長官由一個600人選舉團選出,被民主派狠批。

當時投下反對票的民主黨創黨主席、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李柱銘在電台節目上憶述,當下對查良鏞提出這個極保守的建議感到十分痛心,但現在回頭一看,才在明白查良鏞有「高度智慧」,他指若「雙查方案」最終落實,香港可能已有民主。

1991年金庸將《明報》股權售予商人於品海,惟其後於被踢爆有案底,《明報》最後輾轉易手至馬來西亞商人張曉卿。

香港《明報月刊》總編輯、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讚揚金庸是一個有高度智慧、學問淵博、有大家風範的人,感激他的知遇之恩。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文人崢崢風骨

潘耀明憶述,查良鏞的工作態度非常嚴謹,每次他們的月刊出版後,查都會第一時間閱讀,並把錯別字圈起來傳給他, 然而他私下卻是一個很隨和的人,甚至頗為幽默 ,最令他感受至深的是他的用人智慧: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給大家很大發揮空間。而在政論更是堅持不偏不倚,可謂承載著文人的崢崢風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