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神童莫札特到底是被毒死還是死於性病?醫生抽絲剝繭相關史料,發現驚人秘密…

2018-11-21 07:18

? 人氣

莫札特死後不久,關於死因的各種傳聞在社會上不脛而走。(圖左:少年時期;圖右:時值約20歲/取自維基百科|風傳媒合成)

莫札特死後不久,關於死因的各種傳聞在社會上不脛而走。(圖左:少年時期;圖右:時值約20歲/取自維基百科|風傳媒合成)

莫札特死後不久,關於死因的各種傳聞在社會上不脛而走。兩百多年後,死因更被闡釋得五花八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一種傳說認為莫札特被人嫉妒,最終死於同行下毒。這畢竟是死無對證的事情,而且捕風捉影的味道很重。作案動機值得商榷,作案時間和作案手段更無從談起。

坊間還傳聞莫札特死於梅毒,這是最蠱惑人心的結論。據說,莫札特曾有放浪形骸的時候,男女關係比較混亂,而且梅毒是當時歐洲的常見疾病,從美洲大陸引入不過一、兩百年, 這樣的桃色說法似乎很能吸引讀者和好事者的眼球。但從醫學等角度看,莫札特臨死前的種種表現似乎找不到和梅毒症狀相關的地方。梅毒病人經常在身體各處出現皮膚損傷,有的會發展成糜爛、潰瘍,除非合併其他器官的損害,一般很少單獨導致病人浮腫。梅毒到了晚期, 由於皮膚局部壞死、變形,有時候會導致病人臉部缺陷,甚至毀容。

莫札特死後,按當時歐洲的習俗,有專人給死者做一副石膏臉部模具,作為永久紀念, 能夠反映出死者的真實面容。莫札特的臉部模具的確存世,從這個模具上看,他的臉部皮膚極其光滑,一點殘損的痕跡都沒有,而且呈安睡狀,顯得非常平和。這樣看來,莫札特死於梅毒的證據不足。

第三種常見說法是天花。這是一種急性傳染病,致死率極高,只有少數人可以倖免,短時間內能導致病人全身潰爛,合併感染而死。不過,這帶有明顯的流行性,而且傳播能力極強,但根據文獻記載,當時的維也納並沒有出現天花流行,莫札特身邊長期侍候他的親人也沒有在此期間病死,可見天花的說法十分荒謬。

再說,天花更容易導致臉部長滿痘瘡,甚至化膿,即使僥倖存活,臉上也會留下永久的坑坑窪窪(中國稱為麻子),可是莫札特的臉部模具徹底否定了這一切。

近年來更有美國學者獨闢蹊徑,提出豬肉絛蟲說。沒有屍體病理標本,沒有蟲卵證據, 使得這說法永遠停留在假設階段,但正因為如此,任何人也無法絕對推翻它。不過,寄生蟲疾病又怎會和發燒、浮腫牽連在一起呢?

曲折漫長的病史

從現存的文獻看,臨終前莫札特出現了發熱、腫脹兩大症狀。全身浮腫很可能是診斷莫札特病因的關鍵。

浮腫,主要分心源性、腎源性、肝源性,莫札特發病較急,進展很快,兩週就已明顯浮腫,似乎不像肝臟的問題,即使是與肝臟相關的低蛋白血症(肝臟製造蛋白能力下降,或者營養攝入太差,引起浮腫)也不會那麼快、那麼突然。再說,肝臟有問題的病患通常全身皮膚發黃,醫學上稱之為黃疸,但這麼明顯的特徵卻沒有見到記錄。由此可見,莫札特腎臟和心臟出問題的機會最大。

而反覆發燒,意味著病患存在嚴重的感染。在莫札特的時代沒有抗生素之類的藥物,當時人們的疾病譜和今天不完全一樣,細菌感染致殘、致死的可能最大。感染是當時人們的頭號殺手。也就是說,莫札特很有可能在腎臟或心臟受損的基礎上,合併感染而死

其實,只要回顧一下莫札特的既往病史,很多人就會大吃一驚。

後人根據莫札特各種書信、筆記、傳記資料,歸納出他自幼到去世前所患過的疾病,雖然當年的醫學術語不如今天的規範,有的用語不能完全等同於現代具有明確定義的醫學名詞,但我們還是可以管中窺豹。

咽喉炎、扁桃體炎、發燒、關節痛、皮疹、虛弱,這些表現頻繁出現,幾乎每隔幾年就發作一次,困擾著音樂天才痛苦的一生。至於浮腫,則僅見於他去世前的記載。

一七六二年九月下旬,六歲的莫札特在前往維也納的路上已經患病。他們一家住到皇家花園,並為皇帝陛下伉儷演出。期間,莫札特病得不輕,他姐姐寫道:「他想要早點上床休息,但抱怨背部和雙腳疼痛。當他躺在床上時,我檢查他的身體,碰到他的痛處,我發現他的骶骨部有一些很紅的、凸起來的皰疹,或者叫紅斑,這些東西主要分布在兩大腿的內側和兩個胳膊的手肘上,臀部也有一些。他還發著燒。」

老莫札特始終堅持自己替孩子們看病,他似乎具備不少那個時代的醫學知識,在路途中總是攜帶著藥箱,他非常看重一種叫「黑粉」的藥物,這種東西是由植物根莖、草藥、醫用瀝青,甚至埃及木乃伊的碎塊磨成的粉末,混在一起製成。他也自製其他各種藥粉,混合了珊瑚蟲、象牙、鹿角、金箔等。這些東西能有效嗎?

一七六三年一月,莫札特七歲,父親注意到他患有「關節炎」,寫道:「他不能用自己的腳站立在地上,沒有哪個腳趾或者膝蓋可以活動,連續四個晚上不睡覺,身體非常虛弱, 夜裡常常滾燙,持續高燒。」一七六六年十一月,上述病症再發。

莫札特(圖/維基百科)
幼年莫札特(圖/維基百科

莫札特自幼被父親帶著周遊列國,揚名立萬,長期旅途中其實不斷患病,反覆感染,發熱成了家常便飯,咽喉不適也不時出現。

一七六四年二月,父親寫道:「我可愛的沃夫岡患咽喉痛已經一年多,下午四點左右最痛,到了夜裡,喉嚨就被痰液堵住了,似乎隨時要窒息,他還時常發燒。

一七六五年九月,一家人到了荷蘭海牙,十一月,姐弟先後患病。莫札特的皮膚出了很多痘疹,大腿尤其多,又發著高燒,黑夜裡不斷說著囈語,直到半個月後,病情才緩解。

咽喉炎、皮疹、發燒、關節痛,讓我聯想起一種在舊時代由於衛生條件糟糕,曾經很常見的疾病:風溼熱。

風溼熱的危害

風溼熱(Rheumatic fever, RF)是一種由咽喉部寄生的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反覆感染, 導致的急性或慢性全身結締組織炎症,主要累及關節、心臟、皮膚和皮下組織,也可累及中樞神經系統、血管、漿膜及肺、腎等內臟。它曾是危害兒童生命和身體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發病率的高低往往與生活水準有關,居住環境過於擁擠、衛生條件差、營養低下和醫藥缺乏,均有利於鏈球菌的繁殖和傳播,構成本病的流行。二十世紀中期世界各國,尤其是在西方國家,由於經濟飛速發展,民眾生活水準大幅度提高,風溼熱發病率才明顯下降。

鏈球菌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和人體的免疫細胞互相作用後形成的免疫複合物。這些東西沉積能導致關節炎、關節痛,並呈現遊走性,位置不固定,好在不會導致關節永久變形,但是,腎臟和心臟就沒那麼幸運了。

免疫複合物容易誘發皮膚局部長出紅色皮疹,有的呈環狀,有的呈斑片狀,總而言之, 過度的免疫反應是風溼熱病患出現典型皮疹、關節痛和發熱的重要原因。

更可怕的是,免疫複合物對心臟肌肉以及瓣膜,都能構成永久的傷害,長期多次感染者, 心臟受損的機會更大,受損的程度更嚴重。到了晚期,心臟由於結構被破壞,功能受損,最終出現心臟衰竭,而心臟衰竭又導致體內液體無法回流,積累於全身各處,形成浮腫。於是,醫學界常用「舔過關節、咬住心臟」來形容此病。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情況是,風溼熱的免疫複合物也會在腎臟聚集,有可能造成腎臟的損傷,醫學上稱之為「慢性腎小球腎炎」。這種疾病最終會使得腎臟過濾能力下降,很多應該濾出的液體和毒素無法清除,導致病人浮腫。當然,腎臟的儲備能力很強,早期的病變不會有任何不適,醫學上叫做「隱匿性」,但等病人覺察到的時候,通常已經晚了。

在莫札特時代,用藥處於比較混亂的階段,許多藥品不僅使用不規範,而且沒有實證醫學證據,大多類似於經驗性用藥,也沒有完善的化學知識做後盾,藥物毒性無法知曉。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藥物不僅無法治病,甚至會加重病情,或產生新的疾病。遺憾的是,腎臟是重要的排泄器官,毒性物質正是由此代謝,如果它們積累過多,無疑會加重腎臟的負擔,涸澤而漁的結果,必然是加速衰竭!

有人基於關節痛和皮疹,提出莫札特患有「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的可能,從腎損害、發熱、關節痛、皮疹等角度看,不是沒有道理。不過SLE 的皮疹多長在臉上,而且男性發病相對少見,一旦患病則非常嚴重,進展很快,雖是慢性疾病,但通常拖不了太久。幼年時代即出現關節痛、皮疹的莫札特,是活不到三十多歲的。

莫札特曾使用過一種叫「托芬娜仙液」(Aqua Tofana)的藥水。這本來是十七世紀義大利北部流行的一種美白化妝水,含有亞砷酸、氧化鉛成分,據說是名為托芬娜的老太太利用火山析出的礦物調配而成。不知何故,此物後來被傳可作藥用,病患使用了它,無異於慢性中毒。除此之外,含有水銀的物質也是當時常用的藥品,這些東西無一例外都大大加重腎臟的負擔,對其他器官也有損害。

綜合分析,莫札特很有可能在反覆風溼熱的基礎上,出現風溼性心臟病以及慢性腎病, 逐漸到了衰竭的邊緣,晚年再次受到細菌的侵襲,而感染又會明顯加重心臟衰竭、腎衰竭, 導致病情急劇惡化。菌血症甚至敗血症導致高熱不退、全身休克,幾重打擊終於奪走他年輕的生命。

腎病的末期階段就是尿毒症,各種代謝毒素在體內蓄積,病患的身體會散發異味,經常嘔吐不止(莫札特死前也有類似症狀),病患體內電解質也紊亂無比。高血鉀症能引起心律失常,導致病人猝死。光是這一條就足夠危險了。

莫札特死後的遺體很快出現明顯臭味,在嚴冬顯得很反常,因為一般死者在這個時節沒那麼快出現屍體腐爛的狀況。從側面印證,莫札特很可能患有尿毒症,體內早就積存過多代謝毒素。

十八世紀的歐洲正處於科學、經濟騰飛的前夜,不過醫藥的發展仍比較滯後,那時候沒有殺滅細菌的抗生素,也沒有脫水劑,更沒有現代常用的血液透析機(俗稱洗腎機,專為尿毒症病人設計,能把毒素和多餘水分濾去,代替腎臟的功能),病患如果得了莫札特這樣的疾病, 家人和醫師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逝去,即使診斷明確也束手無策! 非常悲慘,非常可惜!

哪怕是可靠的退熱藥,當時也是一片空白,醫師只能用冰水和醋酸給莫札特冷敷降溫而已。瀕死的病人還要忍受高熱的折磨,死亡的過程更加痛苦。民間傳說柳樹皮製成的藥汁能產生某種退熱、止痛的作用,隨著化學工業的進步,直到十九世紀下半葉,專家從柳樹皮裡提煉出一種叫「水楊酸」的物質,透過實驗證明的確具備退熱療效,在適合的劑量下能安全用在病患身上,才揭開了現代退熱藥發展的序幕。

莫札特(圖/維基百科)
後世繪製的莫札特(圖/維基百科)

作者介紹|譚健鍬

現任澳門鏡湖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專擅心血管疾病診療。愛好歷史與文學,醫療工作之餘投身寫作,多次獲得文學創作獎項。著有《世界史聞不出的藥水味》、《史料未及的奪命內幕》、《歷史課聽不到的奇聞》、《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病榻上的龍》等。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歷史課本不能說的祕密:世界一流人物的暗黑病史》(原標題:莫札特-音樂神童早夭的謎團)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