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札幌能在百餘年間從一片荒野變日本大城市?回顧北海道開拓史:紅燈區功不可沒

2019-02-07 06:00

? 人氣

北海道過去曾被稱為蝦夷地,道廳設置在札幌。札幌是從明治時代才開墾的新地。明治新政府為了開墾北海道,以札幌為開發中心設置北海道開拓使。

札幌市建設在一片原野之中,以北海道廳舊本廳舍為中心,周邊設置各政府機構、商店與民家,效法京都呈棋盤狀排列。短短一百五十年,札幌市一躍成為日本的重要城市,究竟札幌市與哪些歷史人物息息相關?又是如何發展的?且讓我們一同探索。

百姓齊心協力開墾原野

道廳所在地的札幌,如今人口超過一百九十萬,是日本數一數二的大城市。但在西元1868(明治元)年時還是一片荒涼原野,且有蝦夷地之稱,除了原本居住在此的阿伊努族(Aynu)原住民之外,來自本土的大和民族只有兩個家庭,共計七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869(明治二)年,明治新政府正式開墾札幌市,將蝦夷地改名為北海道,並且設置與省同級的行政管理機構,也就是開拓使。明治新政府之所以將北海道納入日本國土,並且加速開拓,其背景有幾個因素。首先是受到明治維新影響,許多失去官職的士族紛紛移居北海道,再者也為了預防俄國人南下侵日,以及在當地開發日本近代化不可或缺的煤炭、木材、硫磺等天然資源。

北海道的地名起源眾說紛紜,其中最有力的說法是蝦夷探險家松浦武四郎曾提出幾個建議。其中之一是因阿伊努族將此地稱為「カイ」(音同加伊),因此提案改名「北加伊道」,同時又參考了東海道等地名,最後決定改稱為北海道。

此外,札幌的地名也來自阿伊努語「サッポロペッ(Sapporope)」。「サッ(Satsu)」是乾涸之意,「ポロ(Poro)」是大的意思,「ペッ(Petsu)」則是河川,加起來就是「乾涸的大河」,指的是流經札幌市內的石狩川支流豐平川。(編按:サッ及ペッ的ッ原本音發tsu,但小寫代表停頓一拍、不發音。)

札幌被選為北海道開墾中心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松浦武四郎建議在位於石狩平原的札幌設府;第二,函館過去雖是蝦夷地的統治據點,但離接下來要正式開墾的道北太遠;第三,豐平川沖積出廣闊平原(沖積扇),此處最適合建造城市。

札幌-2(圖/造事務所)
札幌市中心主要設置於豐平川的沖積扇上。(圖/台灣商務印書館)

雇用外國人並引進高技術力

外國人是開墾北海道不可或缺的功臣。

當時為了引進尖端技術以發展有效率的農業與畜牧業,明治新政府特別邀請時任美國農務長官的開普倫(Horace Capron)擔任開拓使顧問。再經由開普倫的安排,聘請美國農業學者威廉‧史密斯‧克拉克(William Smith Clark)擔任札幌農學校的校長。藉由聘請外國專家,引進新技術與生活型態,興建包括札幌農學校演武場(俗稱札幌鐘樓)在內的許多美式木造建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