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成就共好社會,頂新和德基金的捐助初心

2024-05-27 08:00

? 人氣

頂新魏家於故鄉永靖成立成美文化園,其中魏成美堂展示魏家家訓與發跡歷程。(攝影/吳宙棋)

頂新魏家於故鄉永靖成立成美文化園,其中魏成美堂展示魏家家訓與發跡歷程。(攝影/吳宙棋)

我們通常如何認識一位名人呢?資訊爆炸,流通快速的今日,我們輕易地從新聞事件裡取得一些訊息,再接收一些網路上各界人士的轉譯和解讀,以此形塑我們對於某個人的印象。起初,我們所知道的魏應充,過去是味全企業的董事長、頂新油品的董事長,是來自彰化永靖鄉的仕紳後代,曾經因為台灣的食安議題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這次,我們聚焦在頂新和德基金捐助人代表這個身份,從鄉里田野的參與來打聽他,從公益組織的回饋來認識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魏董有時候會來指導我們環境美化的工作,他說我們要讓大地呼吸,所以我們不會在土地上覆蓋水泥,而是種植植物。在選擇植物的時候,他要我們選擇有經濟價值或是對環境友善的植物。」在永靖鄉的浮圳村,村長游世庭恰好是魏應充的中學同學,他說,當他們決定好好地整治浮圳村的荒地時,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不只出錢協助,還常看見魏應充親訪,並提供對環境更好的建議。

「我們很謝謝魏董事長,我們從去年加入食公益計畫後,他到過這裡三到四次,其實每次我們都很感動。去年我們在『謝平安』有擺攤賣花,董事長問我們『還需要我幫什麼忙?』我們開玩笑地說:『不然就把攤位上的東西都買完吧。』董事長說:『這樣就可以了嗎?』」我對董事長說,當我們的孩子看到他們種植的花都賣掉了,他們會覺得很幸福。」蕪菁愛家園是一個在偏鄉陪伴身心障礙的孩子成長和自主面對社會的協會,其中的督導巫美玲和我們分享工作的過程,因為加入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食公益計畫,因而能直接接觸魏應充,並且因為有他的主動參與,帶給計畫中身障孩子們幸福感。

頂新和德基金為台灣創造更多共好價值

頂新和德基金是由頂新魏家所設立,以盼美事持續成真、好事遍地發生為願景,支持三個基金會運作,包括:「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主要任務為社會公益關懷;「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著重飲食文化教育;「好食好事基金會」,關注青年人才育成以及飲食研究發展,目前的捐助人代表即是魏應充。近年來,魏應充將心力放在回饋社會與扶持弱勢,投入教育、社福、環保等公益志業,盼望以企業之力為台灣創造更多的共好價值。

頂新和德基金捐助人代表魏應充出身於彰化縣永靖鄉,魏家自1826年遷台便積極耕耘地方。(攝影/吳宙棋)
頂新和德基金捐助人代表魏應充出身於彰化縣永靖鄉,魏家自1826年遷台便積極耕耘地方。(攝影/吳宙棋)

當我們詢問頂新和德基金的捐助初心為何,為什麼會對土地的人文和弱勢有如此深厚的情感,魏應充從祖先在永靖造街說起,認為魏家與這片土地有深刻的連結,可令人感受到名門的家訓對於人格養成的薰陶與影響力。「我們都在學習當手心向下的人,也在學習當提燈照路的人。」在永靖鄉的魏成美堂裡,魏應充如此說。至於對於永靖鄉近年的投入,則是因為《遠見》雜誌五年前的一篇報導,盤點了台灣有消失危機的鄉鎮,不捨家鄉永靖位列其中,便以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以及好食好事基金會之力,活絡地方經濟和支持弱勢團體,並且推展食農創生計畫,鼓勵青年返鄉,為田野注入活力,打造更宜居的鄉鎮。

在訪問頂新和德基金年度支持的個案歷程中,聽見員工們說自己的老闆是個和氣的長輩,聽見受支持的單位說董事長時常走訪指教,這些形象我們從過去的網路資訊裡鮮少聽聞,但也期盼這股默默耕耘的正面的影響力能夠持續傳播。

魏成美堂一隅,牆上的「學好孔孟」合體字,傳達魏家先祖崇尚儒學與禮義之精神。(攝影/吳宙棋)
魏成美堂一隅,牆上的「學好孔孟」合體字,傳達魏家先祖崇尚儒學與禮義之精神。(攝影/吳宙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