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媒體是否讓我們對經濟感到憂鬱?

2024-04-12 14:55

? 人氣

(圖片來源:camilo jimenez @unsplash)

(圖片來源:camilo jimenez @unsplash)

美國 The Indicator from Planet Money 在 3/11 播出了一集有趣的 Podcast:Is the financial media making us miserable about the economy?(金融媒體是否讓我們對經濟感到憂鬱?)引用了許多有趣的數據,試圖分析美國經濟的實際情況和人們對其感受之間是否存在著脫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該 Podcast 分析,也許人們仍然對美國通貨膨脹率高漲的情況心有餘悸,也許是汽車或貸款的高昂成本,或者可能是...等等,甚至可能是媒體是否為問題的源頭。我們將在 4/14 的 Two Money Lovers Podcast 中進一步分析,探討金融媒體是否可能導致人們對經濟感到消極的情緒。

如果這個議題在美國已經引起廣泛的關注,我們也將檢視華語聽眾是否有類似的反應。事實上,無論是美國人還是臺灣人,過去 15 年都是資產增長最快的時代。然而,非常遺憾的是,許多人並不相信,甚至有些人完全不知情。

從 2009 年至 2023 年的 15 年的回顧:S&P 前 20 大城市房價指數增加為 2.2 倍;S&P 500(TR)  增加為 6.9 倍。同時間信義房價指數增加為 2.8 倍;臺灣股價報酬指數也增加為 6.6 倍。這代表兩地任何的長線投資者皆有很大的機會獲利!

美國過去雖然經歷了一連串負面事件:疫情、經濟停滯、高通貨膨脹率、烏克蘭戰爭、利率飆升。然而,這些事件對經濟預期的影響被放大,甚至完全蓋過了勞動市場驚人復甦的好消息。

根據 2022 年的一份長期調查,受訪者更有可能較常聽到了不好的新聞,即使與 1980 年相比,當時的痛苦指數(Misery Index)幾乎是 2022 年的兩倍。

根據《彭博》的一份報導,1980 年 12 月負面情緒(Negative Vibe)為 79,2022 年 12 月負面情緒竟達到 105。美國這種現實與情緒脫鉤的情形,從 2019 年起就有逐漸惡化的趨勢。該研究指出由於社交媒體使用者更傾向於分享經濟負面新聞,超過分享正面新聞的趨勢。而免費媒體考量到流量需求,則有動機生產更多負面新聞來滿足閱聽者。

圖片 1
1980年12月痛苦指數19.6 (通膨率12.4%、失業率7.2%);2022年12月痛苦指數通膨率9.9 (6.4%、失業率3.5%)。(圖表來源:財經M平方)

雖然免費新聞的分享固然有其優點,但由於正負面資訊的接收不對等,這使得美國投資者很難長期投資,進而享受經濟利潤。即便我們具備極佳的媒體識讀能力,相信很多投資人也很難經常查證。這造成的最大副作用是:少看新聞的投資者反而能輕鬆獲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