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是愛上渣男?專家揭盲點「早就命中注定」,想擺脫命運交往前先做3件事

2023-11-06 17:56

? 人氣

為什麼總是遇到錯的人,專家分析一切有跡可循。(示意圖/取自pakutaso)

為什麼總是遇到錯的人,專家分析一切有跡可循。(示意圖/取自pakutaso)

很多人在戀愛時可能會發現,自己總是傾向於愛上某一類型的人,或者總是陷入相似的親密關係模式中。比如,有些女人總是會愛上控制欲很強的男人,儘管覺得被控制是一件讓自己很不舒服的事,可是就算結束了這段關係,下一段關係依舊找了一個控制欲強的男人;有些女人很喜歡大叔,總是抵抗不了成熟大叔的魅力;有些女人總是被出軌,明明想找一個可靠的男人,可總是走向被出軌的結局。這種感覺就好像是,冥冥之中你會愛上誰就像命中注定一樣,似乎是一種逃不開的宿命,總在不斷重複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的一個朋友周紅談過三次戀愛,每次都是因為男友控制欲太強,她最終受不了而選擇了分手。可是下次再談戀愛,她依舊容易被霸道的男人吸引,好像對這類男人上癮。

包括她現在的老公,也是控制欲很強的人,她經常跟我吐槽她老公總是喜歡管著她,為此,我們進行了一次深聊。

從和她的聊天中,我了解到她的爸爸實際上就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男人。以前,她的爸爸在家就是一家之主,媽媽則沒什麼地位。她爸就像一個獨裁者,希望她媽和她什麼都聽他的。

如果她們哪裡做得不好,爸爸就會發脾氣罵她們。比如,爸爸規定在餐桌上吃飯不能說話,只能專心吃飯,只要她說話就會被罵。媽媽要是飯做晚了,爸爸下班回來沒飯吃,也會發脾氣。

除了這些生活瑣事,她爸爸也喜歡控制她的人生選擇,包括高中選擇文理科,大學選專業,都是她爸爸決定的,她根本沒有選擇權。她一直有點怕爸爸,對他敬而遠之,可心裡又特別渴望爸爸能看到她的需求,尊重她的選擇。這些原生家庭的經歷也就解釋了她為什麼總是被霸道的男人吸引,總是遇到控制欲強的另一半,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強迫性重複」的心理現象。

強迫性重複是佛洛伊德提出的一種心理現象,指的是個體強迫性地、固執地不斷重複某些看似毫無意義的活動,或者創傷性的事件或情境,包括不斷製造類似事件,反覆把自己置身於類似創傷處境,讓自己不斷地重溫某些痛苦的體驗。

佛洛伊德在1920年發表的論文《超越快樂原則》中提出了強迫性重複這個概念。他在一個兩歲孩子的遊戲中發現,當母親走開時,孩子會把他最喜歡的玩具從小床上扔出去,又會哭鬧著把玩具撿回來。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將玩具扔出去,如此反覆多次,看起來像是在玩一個好玩的遊戲。

佛洛伊德對這個行為產生了好奇,他認為遊戲是遵循快樂原則的,為什麼孩子要製造這樣與快樂相悖的情境呢?他經過分析認為,實際上這是一種充滿「掌控感」的遊戲,因為孩子無法不讓母親離開,就把玩具當成了母親的替代品,透過不斷扔出去、撿回來的重複行為,來模仿母親離去和回來的過程。

丟掉玩具再撿回來的這個過程是孩子可以掌控的。孩子複製出一個包含「離去」的類似場景,在這個新的場景中,孩子得以掌控事態的發展。

我們在尋找伴侶時,總是會尋找那些與我們的異性父母相似的人,因為這是我們人生最初的關係模板。當然,也可能會找一個與他們完全不同的人,但是經年累月,我們會發現,對方跟自己的異性父母越來越像。

比如,一個從小經常目睹父親家暴的女孩也許會暗暗發誓,長大後一定要找一個溫柔體貼的老公,絕對不能有家暴發生。她終於如願以償,找到了一位脾氣特別好的老公,從不與她發生爭吵。不過,可悲的是,結婚五年後,老公對她動了手,家暴在她身上重新上演。

一個女生在經歷了父親出軌後會覺得男人都是不值得信任的,帶著這種信念戀愛,她也遭遇了背叛。一個從小在父母爭吵的家庭中長大的人,雖然無比討厭爭吵,但卻控制不住總和伴侶發生無休止的爭吵。如此種種,就像中了魔咒,一個人越是想極力擺脫,卻又容易陷入這種重複的創傷性情境。

我們後天形成的行為模式、關係模式以及對自我的認識都來自早年與重要養育者之間的客體關係。換句話說,我們曾經是怎樣被父母對待的,會被我們在生理與心理層面全盤吸收,在成年後,我們會不自覺地採用早年習得的自動化反應模式,下意識地引導別人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

很多人總是被某種類型的人吸引,這背後藏著的是某種熟悉感,就像遇到家人的感覺,這讓他們難以分清什麼是他們真正想要的,什麼又是他們兒時的記憶。「熟悉」與是否喜愛或舒服無關,那種熟悉的模式既可能是他們喜愛的,也可能是他們想要逃開的。

這種現象,被很多心理學家解釋為「熟悉帶來的舒適感」。也就是說,我們感到自己被對方吸引是因為從對方身上捕捉到和自己成長背景中重要關係模式的相似點,這種熟悉感在不知不覺中引領兩人越走越近。

他們不可抗拒地被那些人的一些特質吸引著,即使那些特質曾出現在他們父母的身上,並對他們的童年造成了傷害。但他們依舊會下意識地重複早年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模式,這並不是說他們想要再次受到傷害,而是他們想要掌控自己童年時無法掌控的情境,讓自己能夠有機會去改變那個令人厭惡、痛恨的父母。在熟悉的場景中用自己熟悉的模式去應對問題,會讓人更有安全感和掌控感。

在佛洛伊德看來,這些行為都和孩子不斷「扔玩具」的重複一樣,是一種想要「掌控」過去創傷的努力,是一種「重寫歷史」的努力。只不過長大以後,比起玩具,我們更多會選擇新的人來重構類似的情境。

但在臨床經驗中,學者們發現,儘管佛洛伊德認為人們重複的目的是重獲掌控,但現實中,人們幾乎無法如願。強迫性重複導致了更多的受難,有時是受害者自己的受難,有時是身邊人的受難。

就像周紅,總是會和霸道的男人在一起,是因為她在潛意識裡想改變那個控制欲強的父親。她把這種期望轉移到了另一半身上,總是無意識地製造與過去相似的情境,企圖透過改變伴侶來達到改變父親的目的。但這只能讓她一次次陷入重複的關係模式中,重複過去痛苦的體驗。她要做的不應該是總想著改變父親,而是要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重新建立新的親密關係相處模式。

世界知名心理創傷治療大師巴塞爾‧范德考克把這種現象稱為「對創傷的成癮」。他認為,當他們不將自己置於重現創傷的活動中時,就會有一種模糊的恐懼、空虛、無聊和焦慮感。他多年研究對創傷的強迫性重複行為,提出了針對強迫性重複的治療思路與建議如下。

強迫性重複是一種無意識的過程,儘管這個過程會給個體提供一種暫時的掌控感甚至愉悅感,但最終它會帶來持久的無助感與失控感,還會讓個體主觀上感到「自己是有問題的」。比如,個體認為,「我一定有什麼問題,才會讓這樣的不幸一再發生在我身上」。而對強迫性重複的治療目標則是讓個體重新獲得對當下生活的控制力,停止重複創傷的行為、情緒以及身心反應。

1. 回到創傷的源頭,承認它們

巴塞爾認為,強迫性重複中有一種類似成癮的特質──我們無法擺脫明知道對自己有害的人和事。他指出,是潛意識對於最初痛苦感受的否認和迴避帶來了無意識的行為上的重複──痛苦不會消失,如果我們不去承認它們,它們就會從我們的行為中滲透出來。

所以,要想擺脫這些具有成癮特質的行為,關鍵是去承認痛苦。經歷過創傷的人需要了解、體會自己所經歷的創傷,描述自己當時的感受,並不等於創傷重來。當我們透過描述過去的創傷,把創傷定位到某一個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就能夠把此刻的壓力和過去的創傷區分開來。

這就是巴塞爾說的,透過對當時事件的描述和討論,我們對此時不由自主的重複行為產生了意識層面的控制。然而,儘管描述當時的創傷事件是治療強迫性重複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部分,但貿然回憶、談論過去有可能激發二次創傷。因此,在揭開過去創傷的根源之前,我們需要對目前症狀有一定程度的控制。

2. 建立安全信任的關係

巴塞爾提出,強迫性重複的病因和治療,從根本上說都是基於人們在人際關係中感受到的依戀安全程度。因為經歷過不安全的依戀,所以我們變得過度敏感和緊張,容易採取撤退和攻擊的方式來過度應對人際關係中的一些信號。當個體採用了自己在最初創傷事件中習得的行為方式來面對當下的處境,很多時候就復刻出了當初的結果。

要想修復過去的創傷,我們必須和另外一個人建立起安全、緊密的連接。一個安全依戀對象的存在能夠給我們提供必要的安全感,我們才會敢於去探索自己的生命經歷,打破內心的自我隔絕。正是這種隔絕把之前的我們困在重複的模式裡,我們無法接受更多新經驗去發展出新的、更健康的人格,從而把自己困在了過去。

在建立起這樣的安全依戀關係後,我們才能夠逐漸地邁入新生活,用新的視角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和嘗試使用新的行為模式,帶來新的關係模式。有了這段關係作為安全感的底線,我們能夠探索過去和現在到底發生了什麼,認識創傷的源頭,安全的依戀關係是人們回到創傷源頭的前提。

有些人很幸運地遇到了這樣一個讓自己信任的伴侶,無限包容自己,在生活中完成了自然的治癒和成長。可沒那麼幸運的人,如果想要走出創傷,可能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一段安全的諮詢關係也能幫助人們降低創傷的影響,減少各種強迫性重複的行為。

3. 建立新的認知,改寫過去的故事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過去只是意味著過去的知識而已,而且大部分事已經想不全了。我們今天去講過去,講的是對過去的記憶,並不是真的過去,而且我們會以現在的自我貶低的方式去重構過去。

比如,你現在覺得人生不順心、不夠好,就會由這個立場解釋過去的很多體驗,將它們都解釋為不太好,如果你改變了現在的自我判定,那麼你的過去也會發生改變。過去是很有價值的資源,如果我們現在有新的知識或者自我欣賞的立場,那這些體驗就會造就對未來的無限可能性的指引。

所以,我們需要對過去的經歷建立新的認知,去改寫過去的故事。敘事療法認為,每個人的行為背後都是有故事的,而故事似乎也是一種認知。當我們講述自己生命故事的方法發生改變的時候,我們的人生也會改變。故事的講法有好有壞,好的講法有助於我們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

不要一味地覺得過去決定著現在和未來,其實現在也可以影響過去和未來。正是我們現在對於自我的定位,影響著我們對過去的解釋和對未來的規劃,這個自我定位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由當前的缺失所產生的體驗。我們在改變認知的同時,其實也就是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世界。

我們以什麼樣的方式和這個世界產生關聯,實際上並非只由這個世界決定的,也由我們的成長史和此刻的意向性決定。

例如,你此刻重新塑造你跟伴侶的關係會讓你們的關係變成另外一種關係,你此刻的調整就意味著一種新的關係的產生。敘事療法中改寫過去的故事的方法能產生這樣的效果。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已經有能力重新書寫出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朋友周紅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也學著去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比如,她每次出門前會跟老公說一下自己去哪兒,大概幾點回來,也不會刻意不接電話。這樣一來,她老公反而不再打電話追問,還經常準時接她回家。

她突然覺得,原來老公其實一直很在乎自己,體貼自己,只是過去的她總是陷入強迫性重複的行為,忽略了老公的好,把他對自己的關心也看成了控制。如今,她的強迫性重複模式已經一點點在鬆動了。

當我們帶著自我覺察去經歷強迫性重複時,新的體驗會產生,然後一點點覆蓋舊的體驗,獲得新的成長,也就能慢慢打破強迫性重複的行為,進入全新的親密關係模式,夫妻兩人的溝通模式也會因此而發生改變。

作者簡介|舒麗

曾用筆名麗麗赫本,是擁有百萬粉絲的心理學公眾號「才儲」的主編,閱讀量十萬以上的爆文作者。深耕親密關係十二年,專注心理學領域的創作,擅長用通俗的文字剖析人性。多家知名心理平臺簽約作者,作品散見「人民日報」「新華社」「洞見」「樊登讀書」「讀者」「喜馬拉雅」等平臺,刷屏級爆文《為什麼越內向的人越厲害》被全網三百多個公眾號轉載,單篇文章全網閱讀量過億。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不是為了爭吵才跟你在一起:如何在溝通中改善親密關係》(原標題:你會愛上誰,早已命中注定)

責任編輯/游舒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