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Netflix《怒嗆人生》劇情早就暗示結局!解析全劇片頭暗藏的意涵,善惡因果都預告在畫作裡

2023-05-09 08:30

? 人氣

Netflix黑色喜劇《怒嗆人生》(BEEF)許多劇情走向,其實都反映在片頭裡!(圖/取自imdb官網)

Netflix黑色喜劇《怒嗆人生》(BEEF)許多劇情走向,其實都反映在片頭裡!(圖/取自imdb官網)

由A24和Netflix聯合製作的黑色喜劇《怒嗆人生》(BEEF)播出後立即爆紅,獲得極高評價,上架不足一個月已穩佔串流平台的冠軍位,更在爛番茄獲得98%的專業評分。劇情講述交通糾紛引發兩位主角Danny(Steven Yuen飾)及Amy(Ali Wong飾)路怒症發作,鬥個你死我活直到永遠的故事。每集30分鐘粗口橫飛,互相傷害,讓劇迷看得極度爽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怒嗆人生》以一樁行車糾紛拉開序幕,兩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正面槓上。Danny(Steven Yeun飾)是生意每況愈下的水電工,一受刺激就暴怒,而Amy(Ali Wong飾)則是白手起家的創業家,過著看起來舒適愜意的生活。看兩人如何陰招百出、互相找碴,最後越玩越過火,把自己的人生與人際關係都搞砸。

劇名「BEEF」什麼意思?

「BEEF」在這裡並不是日常用的「牛肉」的意思,而是有埋怨、抱怨的意思。執行製作人兼編劇Lee Sung Jin接受Netflix Tudum訪問時解釋:「令人驚訝的是,很少有朗朗上口的詞或短語適合用來包裝一個關於吵架的故事,而且幾乎都已經被用過了。」

所以對比之下,他想要一個有力的單字來展現美學吸引力。而「BEEF」對於劇集來說,更加貼切又新鮮:「Fight(吵架)可能是因為Beef(不爽),但Beef(不爽)不一定會Fight(吵架);仇人(Feud)一定有不爽(Beef),但有些不爽(Beef)並不會成為仇人(Feud)。

《怒嗆人生》劇情雖然簡單,但迷人的地方就是觀眾能在劇中看到兩位主角陷入不斷報復及反報復的惡行循環,互相傷害固然緊張刺激,但過程中卻令觀眾深入反思如何正式面對自己的情緒及內心想法的同時,學懂如何控制壓倒性的情緒爆發。雖然劇集的節奏不算快,很多觀眾看首集更可能覺得無厘頭,但在現實生活就是這樣。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導演在背景音樂上花了不少心思,透過歌名及歌詞來營造情感上的氛圍,讓劇迷更加容易代入其中,在煲劇的過程中反思自己是否與主角Danny及Amy是否有著什麼共同點。

每集劇名都暗藏玄機

「The Birds Don’t Sing, They Screech in Pain」(鳥並非歌唱,而是痛苦尖叫)。(圖/轉載自香港01)
「The Birds Don’t Sing, They Screech in Pain」(鳥並非歌唱,而是痛苦尖叫)。(圖/翻攝自Netflix)

除了劇名「BEEF」能吸引到劇迷的眼球,其實編劇都在每集的標題中暗藏了玄機。每集的標題都用了一句出自名人的名言作劇名,首集「The Birds Don’t Sing, They Screech in Pain」(鳥並非歌唱,而是痛苦尖叫),其實是出自德國導演Werner Herzog所執導的電影《電影夢》(Burden of Dreams)的台詞。其實這亦寓意著,Amy及Danny看似活得快樂,但當我們對他們的行為了解得愈多,就愈能意識到他們在受苦。

「The Rapture of Being Alive」(活著的狂喜)。(圖/轉載自香港01)
「The Rapture of Being Alive」(活著的狂喜)。(圖/翻攝自Netflix)

第二集劇名「The Rapture of Being Alive」(活著的狂喜),這句話出自美國神話學大師Joseph Campbell在1988年的一個訪問中說出的金句,同時收錄在《神話的力量》(The Power of Myth)書中:「人們說我們都在尋求生命的意義。我不認為那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我認為我們追求的是一種活著的體驗,讓我們在純物質層面的生活體驗與我們內心深處的存在和現實產生共鳴,讓我們真正感受到活著的狂喜。」代表著Danny和Amy愈來愈沉迷報復的原始需求。

「I Am Inhabited by a Cry」(我心中充滿了哭泣) 。(圖/轉載自香港01)
「I Am Inhabited by a Cry」(我心中充滿了哭泣) 。(圖/翻攝自Netflix)

第三集講述背叛,而劇名「I Am Inhabited by a Cry」(我心中充滿了哭泣)源於美國天才詩人Sylvia Plath的詩歌《榆樹》(Elm)當中,作者道出自己內心深處藏有暗黑的一面,更會在夜晚為愛哭泣,而男女主角正正有著相同經歷。

「Just Not All at the Same Time」(你不能同時擁有所有東西)。(圖/轉載自香港01)
「Just Not All at the Same Time」(你不能同時擁有所有東西)。(圖/翻攝自Netflix)

「Just Not All at the Same Time」(你不能同時擁有所有東西)是第四集的劇名,是美國女權運動作家Betty Friedan在會議上,被問及女性是否可以擁有所有東西時給的答案。正如女主角Amy,她想要在職業、婚姻、育兒及個人願景中取得平衡,在內心掙扎中被壓力擠破。

「Such Inward Secret Creatures」(我們是如此內向的神秘生物)。(圖/轉載自香港01)
「Such Inward Secret Creatures」(我們是如此內向的神秘生物)。(圖/翻攝自Netflix)

第五集劇名為「Such Inward Secret Creatures」(我們是如此內向的神秘生物),這句話出自愛爾蘭作家Iris Murdoch的小說《大海,大海》(The Sea, the Sea)。其實意思是在諷刺人類所認知的知識都是偽知識,但人類卻很懂裝,這亦暗示了《BEEF》中的所有角色都非常自以為是,表面偽善但暗中卻各懷鬼胎。

「 We Draw a Magic Circle.」(我們畫了一個魔法圓圈)。(圖/轉載自香港01)
「 We Draw a Magic Circle.」(我們畫了一個魔法圓圈)。(圖/翻攝自Netflix)

第六集劇名為「 We Draw a Magic Circle.」(我們畫了一個魔法圓圈),是出自瑞典導演Ingmar Bergma於1961年知道的電影《猶在鏡中》,意思是人們自己畫了個魔法圓圈,將一切與我們不符的事物隔開。而這集的Amy,卻陷入了自己的謊言中。

「I Am a Cage.」(我是一個籠子)。(圖/轉載自香港01)
「I Am a Cage.」(我是一個籠子)。(圖/翻攝自Netflix)

第七集「I Am a Cage.」(我是一個籠子)出自作家卡夫卡名言「我是一個牢籠,正在尋找囚鳥」(I am a cage, in search of a bird.),指出人類在不斷地尋找意義中陷入迷失,而Danny和Amy正正就是如此。

「The Drama of Original Choice」(最初選擇的戲劇性在於…)。(圖/轉載自香港01)
「The Drama of Original Choice」(最初選擇的戲劇性在於…)。(圖/翻攝自Netflix)

第八集劇名「The Drama of Original Choice」(最初選擇的戲劇性在於…),出自女權主義作家Simone de Beauvoir的書《模棱兩可的倫理學》。這一集深入探討了男女主角的過去,讓觀眾了解到為何兩人會如此深陷自己的黑暗中。

「The Great Fabricator」(偉大製造者)。(圖/轉載自香港01)
「The Great Fabricator」(偉大製造者)。(圖/翻攝自Netflix)

第九集劇名為「The Great Fabricator」(偉大製造者),出自法國社會運動家Simone Weil的書《Gravity and Grace》,書中探討了一種思想:為了完全接受現實,你必須經歷一種損失。Danny和Amy與最親近的人愈來愈疏離。

「Figures of Light」。(圖/轉載自香港01)
「Figures of Light」。(圖/翻攝自Netflix)

第十集的劇名「Figures of Light」出自C.G. Jung在《煉金術研究》中寫的一段話:「人並不是透過想像光的形象而開悟的,而是透過讓黑暗變得有意識」著代表了沒有任何一種覺醒,是不帶著痛苦的,暗示了男女主角的結局。

《怒嗆人生》預告片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標題:BEEF|「現代人生啟示錄」必成年度神劇 連每集劇名都暗藏心思  )

責任編輯/林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