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醫院不普及,大家生病怎麼辦?阿公阿嬤小時候家裡必備這1物,年輕人幾乎沒看過

2023-04-22 09:30

? 人氣

在健保和藥局普及之前,寄藥包造福了不少偏遠、貧困家庭。(圖/聯經出版提供)

在健保和藥局普及之前,寄藥包造福了不少偏遠、貧困家庭。(圖/聯經出版提供)

本組文物是有五十八個部件的寄藥包物件組,是臺史博向民俗文物蒐藏家購藏而來,包含寄藥木箱、木箱隔層、蒐藏家拼湊而來的日治時代至二〇一〇年間的寄藥袋、各式藥包、藥水、藥膏等成藥,以及寄藥包的英文介紹海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和現代人上藥房買藥的方式不同,以前可是有專人服務,直接將藥品送到府。負責此業的配送員被稱作「寄藥包仔」,而「寄藥包」這個行業,也是臺灣老一輩對日常醫療的印象,是當時的全民生活記憶。

常備良藥,先用後付

一九三〇年代初期,日本商人在臺灣開起藥廠,並召集業務人員。業務員必須通過臺灣總督府的許可認證,才能取得執業資格,開始一人一輛自行車、一人一藥袋「寄藥包」的生意。當時的經銷方式,是從日本製藥產地富山縣購入民眾常服用的西藥,內含中藥配方如腸胃藥、感冒藥等,將其分別包裝後,附上訂購單,發送到臺灣各個鄉鎭的每戶人家民眾可先使用、後付款,業務員則平均三至六個月巡迴一次,收帳的同時可再添購新藥。這種由民眾自行判斷病症,而選擇適用藥品的行銷方式,讓大家能視自身病情有無惡化,再決定是否就醫;甚至在緊急情況下,寄藥包也舒緩了人們的病痛。

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寄藥包外面罩以防雨的厚帆布袋。(圖/聯經出版提供)
寄藥包外面罩以防雨的厚帆布袋。(圖/聯經出版提供)

直到戰後的一九六〇至七〇年代,這種「寄藥包」的特殊行銷方式仍相當流行。當時一個寄藥包內約有二十多種藥,一般家庭至少有三到五個寄藥包,舉凡各種病痛都能從藥袋中找到藥品解決。平均一間藥廠聘請十多位配送員,客戶多達七、八百人,配送員每天約需服務二十五個顧客。全盛時期,最多每戶有七、八個寄藥包,

配送員一開始以腳踏車代步,後改用機車奔波。

而「寄藥包」箱的材質有藤、藺草或木頭,本件「寄藥包」箱為木頭材質,分上下兩層,外面再罩以防雨淋的厚帆布袋,還有紅字註明「寄藥包」,箱內裝有不同品牌的藥袋及家庭成藥。配送員每個月依區域及路線巡訪一次,一來淸點已用掉的藥品及數量,好核對金額;二來再補充新的藥品,避免客戶吃了過期的藥而傷身;如需要緊急用藥,還可以專人送達。此外,配送員也提供客戶用藥建議,對看醫生不方便的老人家而言,具備了部分的家庭醫師功能。

在醫藥知識未普及、物質較缺乏、交通不便的年代,民眾若發燒、拉肚子,這些家庭必備良藥,也可立刻派上用場;寄藥包提供許多家庭日常健康上的照顧,對臺灣早期民眾健康之貢獻甚鉅。儘管以現在的角度看來,未經準確診斷便投藥,似乎不大科學,但它所提供的實用性及便利性,著實造福不少偏遠地區、生活困苦的家庭,因此廣受歡迎。

老顧客憶當年

「寄藥包」多半懸掛於家中明顯之處,或小孩不易拿取的地方,避免小孩誤食,圖為謝招治繪〈家裡的常備藥袋〉。(圖/聯經出版提供)
「寄藥包」多半懸掛於家中明顯之處,或小孩不易拿取的地方,避免小孩誤食。(圖/聯經出版提供)
臺中市新明通藥行廣告訂購紙袋。「寄藥包」的左上角或右上角會打洞,並用棉麻繩、塑膠繩或橡皮筋穿過洞口,以方便懸掛。(圖/聯經出版提供)
臺中市新明通藥行廣告訂購紙袋。「寄藥包」的左上角或右上角會打洞,並用棉麻繩、塑膠繩或橡皮筋穿過洞口,以方便懸掛。(圖/聯經出版提供)

居住在高雄燕巢山區內何秋雄老先生表示,在二次大戰(一九四五年)後,他約七、八歲有記憶時家中就有寄藥包。寄藥包為紙袋包裝,由於當時塑膠袋尙未發明,因此紙袋都上了層蠟,用以防水;紙袋左上或右上角有個洞,線穿過後,就能掛於家中客廳的牆壁上,裡頭則為猴標的藥品,如猴標萬金油、猴標六神丹等等,還有其他牙齒痛、消炎藥等,另有專門治膿包(癩痢仔)的藥膏(俗稱吊膏)。

何先生補充,當時幫他們家配藥的業務員還兼職鐵道售票員,除了送藥,配送員還會將每家的用藥情形,仔細記錄在自己的手冊中。後來,何先生一家很少在使用寄藥包了,只要藥包內的藥若無法治癒疾病,他們便會到山下的診所看病。

寄藥包走入歷史

臺灣的成藥文化透過寄藥包的配送,散播到家家戶戶。直到一九七〇年勞工保險實施疾病門診給付,「寄藥包」在一九八〇年代開始逐漸走入歷史,待一九九五年全民健保開辦等政策實施後,配送員紛紛轉業改行,七老八十的配送員也因體力不佳而退休,年輕人更是不願意從事,僅剩的配送員則抱持著找老朋友敍舊的心情在做。雖然山上等交通不方便的地區,還有人在使用寄藥包,但寄藥包配送員這份工作已相當沒落了。

在健保施行、用藥觀念與習慣日益進步的今日,街上「三步一藥局,五步一診所」、日新月異的醫療設備及資源,總能即時解決民眾的病症。「寄藥包」行業已經式微,然而它卻代表了過去臺灣的特定醫療時空環境。

文物放大鏡

寄藥包藥袋早期為八開大(約二十七公分×三十九公分)的紙袋,一九五〇年代臺灣生產塑膠後,則開始出現以透明厚塑膠袋作為外包裝,內再裝一張印刷精美藥廠廠牌的卡紙板,若藥品太多,也會改以大的透明厚塑膠袋裝。

1.藥袋包裝正面封面設計

戰後藥袋封面圖像呈現戰車、戰砲、飛機等,充滿政治、國防宣傳意義。(圖/聯經出版提供)
戰後藥袋封面圖像呈現戰車、戰砲、飛機等,充滿政治、國防宣傳意義。(圖/聯經出版提供)
藥袋封面以銷量最好的仁武丹作為主打商品,梅花鹿為商標主視覺。(圖/聯經出版提供)
藥袋封面以銷量最好的仁武丹作為主打商品,梅花鹿為商標主視覺。(圖/聯經出版提供)

封面主視覺設計,通常是當時流行的議題,從日治時期原先的太陽旗、日本兵登中國萬里長城的圖, 宣揚日本帝國主義,戰後變成中華民國軍人、戰車、戰砲、飛機等, 充滿政治國防宣傳意義。有些則呈現該經銷商銷量最好的藥品,如仁武丹商標,有些則以名勝古蹟或是動物為圖樣,如梅花鹿、麒麟等。

2.藥袋包裝背面圖像

新明通藥行寄藥包紙袋背面的食物相剋中毒圖解。(圖/聯經出版提供)
新明通藥行寄藥包紙袋背面的食物相剋中毒圖解。(圖/聯經出版提供)

背面通常印有藥品種類名稱及價格明細表,標示個別病症,或是銷售不錯的藥品圖像、食物相剋中毒圖解等。食物相剋中毒圖解是為了避免民眾食物中毒,跟農民曆相同,只是藥包上的圖像僅有二十種,每家藥廠的食物中毒圖繪畫手法及用色略有不同,圖示顯示有些食物誤食輕則下痢,如冰水和螃蟹;重則會中毒,如洋芋和薄荷;有些甚至會致死(即大毒),如酒和紅柿,此圖解成為各藥廠維護民眾健康最佳的廣告宣傳。

3.藥品圖像

美台化學製藥製「美台喘息散」藥品包裝袋,畫出蝦子、烏龜和掃把,代表咳嗽或氣喘藥。(圖/聯經出版提供)
美台化學製藥製「美台喘息散」藥品包裝袋,畫出蝦子、烏龜和掃把,代表咳嗽或氣喘藥。(圖/聯經出版提供)

早年民眾識字比率不高,所以包裝大多以圖或象徵符號示意,讓民眾知道藥品的功用,以免服錯藥。如頭痛藥,繪出病人摸頭痛苦的模樣,咳嗽或氣喘藥, 治療的藥品就畫出蝦子、烏龜和掃把,因氣喘臺語發音「痚呴嗽」似「蝦龜掃」,胃腸藥則畫出病人抱著肚子痛苦的樣貌,既生動又有創意,很容易讓使用者明白。

作者介紹|陳怡宏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新北三重埔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院歷史學徒出身,做「土匪」研究起家,到博物館工作後,每天接觸奇奇怪怪的文物與其背後的故事,研究關注政權轉換時期與日治時期臺灣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聯經出版《看得見的臺灣史.時間篇:30件文物裡的日常與非常》(原標題:先用藥,後付款)

責任編輯/梁溶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