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出手買進,代表台積電失去成長動能?公司出現這徵兆,才是衰退的開始

2023-02-01 09:40

? 人氣

巴菲特出手買進,代表台積電失去成長動能?(柯承惠攝)

巴菲特出手買進,代表台積電失去成長動能?(柯承惠攝)

台積電會是下一個東芝嗎?

有人質疑,過去日本東芝也是做到世界第一,但最後仍不敵美國祭出的高額關稅、簽訂「美日半導體協議」、扶植南韓企業等政策;現在就連美國官員都說美國過度依賴台積電,難保台積電不會步入日本東芝的後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別忘了張忠謀先生也說過,如果誤以為所有產品或技術都是同一條學習曲線,這是很危險的。同樣地,從以下幾點分析看來,以日本東芝的發展來預測台積電的未來,也是很危險的。

首先,DRAM 產業受景氣循環影響很大,毛利率不穩定,但台積電的邏輯晶片毛利率接近 60%。第二,日本東芝當年在美蘇冷戰期間,逕自出口給蘇聯而遭到美國制裁,觸動了敏感的政治神經。

第三,兩者對美國的市場貢獻度不一樣。80 年代我正在美國念書,那時候像是隨身聽、電視機、答錄機⋯⋯在消費市場上,日本品牌幾乎都把美國品牌打趴在地,導致當時美國國會議員故意拿著榔頭在鏡頭前敲打日本家電,憤慨地說,為了日本軍國主義犧牲那麼多人,日本今天回過頭來,用美國技術讓美國人沒有了工作。

但是今天的台積電並不是讓美國人沒工作,而是幫美國企業代工;不是我搶了你的工作,而是我讓你更強,去和華為搶全世界的生意。蘋果要是沒有台積電這麼強的後盾,能夠在全世界攻城掠地嗎?所以台積電和當年的美日競爭完全不同,拿來做相同的對比是極大的錯誤。不論是在競爭策略、技術取向或是和美國的競合關係,日本東芝和台積電都不同,所以你說台積電會變成下一個東芝嗎?

我有一個感觸,就是要獨立思考之前,一定要大量閱讀,不要因為任何一個新聞消息丟出來,投資者的心情就七上八下。外資佔台積電的比例從 79% 降到 70%,台股就已經東倒西歪了,但是別忘了外資要從 70% 拉到 75% 的速度也相當快。如果這時候你還有資金,又是長期投資,卻不行動,那就真的很可惜。

還有,我要再強調一次,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時程,為什麼我的心理素質相對穩定?因為我看待台積電的投資價值有我的時程,我講過 7 奈米、5 奈米、3 奈米、2 奈米的量產速度差兩年,所以我預計目標價實現大概是在 2027 年,從現在開始股價上下晃動沒關係,但在時程計畫內的目標價終究會到。

我常講,在沙漠裡,不需要追那匹狂奔的野馬,只要在河邊等著,馬渴了一定到河裡來喝水。如果 2027 年台積電不能讓你賺到錢,那是我的錯,是我的預判錯得一塌糊塗。但是如果 2027 年還沒到,你就耐不住性子,三分鐘就開一次鍋,看看龍蝦熟了沒有,那就是你的錯了。

希望這篇日本東芝和台積電的比較分析,可以讓大家更安心,不要動不動就以政治陰謀論來論斷。不一樣的競合關係,千萬不要做一個錯誤的類比。長期投資者要在不疑中有疑,大膽假設但要小心求證。

巴菲特出手,代表台積成長動能減速?

2022 年 11 月我在〈又上財經學院〉的 YouTube 頻道提到,哈佛大學校務基金悄悄地把台積電列為前十大持有。沒想到隔沒幾天又傳出巴菲特也出手,波克夏公司購買了台積電,持有比重也是股票投資組合中的前十大。消息一出,各種論述都有,有人認為巴菲特是價值學派的代表人物,一旦購買台積電,就說明台積電的成長動能已不如往昔,此時應該是拋售而不是買入,這樣的投資思維正確嗎?

2016 年 5 月《紐約時報》採訪我時,也是巴菲特第一次購入科技股之時,波克夏以重金購買了蘋果公司,這對全世界的投資界而言都是一個重磅消息,巴菲特怎麼買起了科技股?到底是蘋果公司已經失去了高速成長動能,落入了注重現金收益、穩定配股息的價值股中?還是巴菲特改變了他多年堅持的投資風格?

紐約時報的這一篇採訪稿,標題是〈巴菲特的佈局說明蘋果已成熟〉(Warren Buffet Stake Suggests Apple Is All Grown Up)當時記者問了我四個問題,事隔六年之後,我們不妨再循著記者提問的邏輯,來看一下台積電是否「淪為」成長動能減速的投資標的?抑或是他們沒有看到問題的全貌,而造成判讀問題的偏差?

延伸閱讀:台積電員工的一天怎麼過?前主管揭作息表:7點半到公司已經算晚

提問 1:台積電正在成為價值股嗎?

判讀投資標的是否為價值股,有一些財務數據作為支撐,例如(1)低於市場平均值的本益比,(2)高於市場平均的股利收益率,(3)盈餘成長率低於市場的平均值,或接近(4)穩定持續的現金收益,以及(5)其他更多的財務指標。無論是符合哪幾個財務數字,彷彿都在宣告台積電進入到一個激情不再、由壯年走向中年的時期。

但我們不禁要問的是,到底是因為巴菲特出手購買,還是因為台積電的低本益比,藉此論斷台積電的成長動能已經減緩,所以被列入價值股?

其實,深入研究波克夏公司投資管理的變化來看,我認為巴菲特這幾年正在積極培養接班人,新的資產管理者正在價值學派的基礎之上,適度加入了新的選股策略。例如蘋果公司既有科技色彩,又有強力的品牌忠誠度,還有豐富多元的 App 平台,就是一個完整的「軟硬體整合」公司,如果只說蘋果是一家純高科技企業,可能都還無法正確而精準地描述它的業務範疇。

可以說,波克夏的操作管理,正在朝多元混合的方向調整中。投資市場上也多次傳出,購買蘋果的主意並非出自於巴菲特,而是來自於其他資產管理者,例如可能的接班人——格雷格阿貝爾(Grag Abel)。雖然波克夏公司沒有證實這一點,但是這個推論是合理的。培養接班人,當然必須接受接班人的投資構想,雖然可能犯錯,但相信這是巴菲特同意且充分討論過的,況且這幾年波克夏的投資績效如果少了蘋果公司,恐怕會遜於大盤更多。

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自己也提及,其他資產管理者的表現比他優異,而他的最佳拍檔查理蒙格還補了一句,「巴菲特的成績不是輸,而是輸很多。」當時巴菲特還發揮幽默本性自嘲說,如果接班人的成績持續如此優異的話,會讓他無地自容,所以他不得不禁止這些接班人的出現。

那麼,這一次波克夏公司購買台積電,我認為應該也是同樣的邏輯和流程,只不過和上次買蘋果不同的是,購買的價位更低廉,更漂亮!

提問 2:波克夏買進是否影響我對台積電股價的看法?

台積電 2022 年的最高股價是 688 元,11 月曾跌落到 370 元,如同我六年前在〈紐約時報〉所說的,一流企業 (例如蘋果)股價下跌,其實是「遠離」風險,而不是接近風險,這一次的情況也適用於台積電,而且我認為這是絕佳的進場機會。

提問 3:台積電仍然適合成長型基金嗎?

在我看來,台積電還是典型的成長型股票,在最近的股災的殺戮聲中,股價進入超跌狀態,價值股的低本益比特質顯示出來了。可以說現階段,它不但適合成長型基金,連價值型態的基金都願意納入成為投資組合的標的,哈佛大學校務基金跟波克夏的投資就是很好的實例。

台積電目前只有本益比符合價值學派的標準,其他指標都是超標,也就是說還是在成長的模式和動能上。

提問 4:是否擔心台積電的收益和砍單效應?

在美聯儲短時間的暴力升息下,打壓通貨膨脹的決心跟力度是很強勁的,所以消費需求進入調節和下修也是正常的,當消費力道減緩,短期的經濟低迷就是伴隨而來的效應,所以訂單的向下調解也是再正常不過的。

然而,隨著媒體揭露,中國大陸願意降低規格,符合美國半導體出口規範,進而獲得台積電的代工,這說明了台積電的技術領先,已讓它發揮出比其他同業面對逆風時更強大的應變能力,至於一般電腦和手機消費性產品的訂單減少,也可以利用電動車領域的需求增加而達到平衡。

台積電的經營體質是長期打下來的,應該關注的是它「無可取代」的經營體質是否有所改變,如果捨棄了這個核心,分析問題就會有所偏差而失焦,也可以說對於台積電短期的掉單,可以關心後續發展,但不必過度解讀。這就類似於 2016 年蘋果公司在前一年高基期的銷售下,產生年度數字衰退的情形,只是一時性的,投資者更應該關注的是中長期的趨勢發展。

總結來說,2022 年台積電因股災而重挫,股價落到 370 元,公司本益比幾乎是過去十年來的最低水準,因而被價值學派看上,這並不代表台積電已經失去了成長動能,而是剛好「金蘋果落在銀網子」裡,美得不得了,也是投資者難得見到的進場好時機。

作者介紹:闕又上

1985年赴美,現為財務規畫師(CFP)、美國又上成長基金經理人。

成立少數華人在美立案的大型共同基金,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截至2015年年底,連績七年累計總報酬超越標普500,年均複利為18.54%,大勝標普500的14.81%,獲《路透社》譽為「擊敗華爾街的無名小子」。

2017年一檔重押操作失手,導致痛失「連續十年擊敗標普500」的王冠(只差一年記錄就可以完成),讓闕又上自嘲前十年是操盤手,那兩年則是被盤操。所幸2020年又上成長基金績效增長108%、2021年成長57%,而且自2003年第一次購入台積電以來,台積電已成為他在資金管理生涯中的第16檔十倍股。

2020年,闕又上開始在「又上財經學院」YouTube頻道錄製視頻,提醒投資人面對黑天鵝來臨時的正確投資態度。檢視旗下共同基金前十大持股,他大膽預判台積電極可能邁向新的里程碑,卻感嘆這家少數躋身世界一流之列的好企業,由外資持股超過七成,而多數台灣投資人未能獲益,因而一連錄了十幾集視頻,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這座護國神山的投資價值。

著有《全方位理財的第一堂課》、《阿甘投資法》、《為什麼你的退休金只有別人的一半?》、《華爾街操盤手給年輕人的15堂理財課》、《你沒學到的巴菲特》等暢銷書,曾名列博客來年度百大暢銷書榜。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雜誌《慢飆股台積電的啟示錄:發現一流企業的長相和深度投資價值》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