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奇蹟!這個國家整整75天「只」用再生能源發電

2015-04-30 18:10

? 人氣

哥斯大黎加運用豐沛的水資源發展水力發電(圖/Bruce Thomson@flickr)

哥斯大黎加運用豐沛的水資源發展水力發電(圖/Bruce Thomson@flickr)

全世界的人口日益增加,能源消耗的速度也以倍速成長,化石燃料一直是全球能源的主要來源。然而,大量燃燒煤、石油、天然氣除了帶來嚴重的環境汙染,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也造成全球氣候變遷。在能源問題日益嚴重的同時,哥斯大黎加(Republic of Costa Rica)有件值得全球關注與讚嘆的大事件:整整75天使用再生能源供應全國電力,完全沒有燃燒化石燃料。

世界能源會(World Energy Council, WEC)估計,全世界的石油將在50年內用盡、天然氣70年,煤礦也將在300年內被開採殆盡。人們賴以為生的化石燃料有用盡的一天,而生產技術與成本也為再生能源的發展設下限制,究竟,能源的未來在哪裡?
 
哥斯大黎加的能源機構(Costa Rican Electricity Institute,簡稱ICE )指出,從今年一月開始至三月中旬,全國以水力發電作為主要的供電來源,加上地熱、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的輔助,再生能源產生的電量,足夠哥國有長達75天的時間,完全不需要燃燒任何化石燃料,就能供應全國的用電需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哥斯大黎加平均有75 %的電力來自水力發電,而大約12 %來自次要的地熱發電。今年,哥國降下充沛的雨量,為國內的四座水力發電廠灌滿豐富的水量,運作起來相當有效。ICE預估,哥國將能持續使用水力這類乾淨能源發電到第二季,同時豐富的能源供給也會使得能源的市場價格隨之下降,ICE預期消費者能獲得高達15 %的降價幅度。

現下許多國家都在思考能源政策的走向,日本311核災也再度提醒世人核電潛在的危機,綠能便成為眾多國家選擇的一種可能。奧地利是全歐洲水力發電比例最高的國家,德國在2000年時也啟動能源轉型政策,朝向綠能發展。然而,發展綠能有賴先天環境配合,並且得面臨電價上漲的可能,風力發電盛行的丹麥就擁有全歐洲最昂貴的電價,致力發展綠能的德國次之,仰賴綠能發電其實並不容易。

不過,哥斯大黎加並沒有因為這樣就滿足,他們有著更大的野心!來自哥國、同時也是氣候變遷學會Nivela執行董事的莫妮卡(Monica Araya)說:「我們希望(綠能發電)不只是個75天的故事,我們盼望這能成為365天的生活!」

人口、工業少 僅水力發電就夠用

圖/Arturo Sotillo@flickr
圖/Arturo Sotillo@flickr

數位媒體《Quartz》報導,哥斯大黎加土地面積(51,100 平方公里)不大,人口只有480萬,主要行業是農業及旅遊業,因此大量用電的需求不高,有利於該國發展再生能源。該國有將近7成5的經濟成果都來自於服務業的貢獻,尤其是日益蓬勃的觀光旅遊業。比起電力,現今哥國更需關注的,恐怕是由交通工具大量排出的二氧化碳。

早在暖化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前,哥國就已經大量使用再生能源了。根據Nivela的數據,從1989年開始,哥國的主要電力供給一直來自水力發電,哥國也宣布要在2021年前達成「碳中和」(carbon neutral)的目標,並為此進行相關的基礎建設。根據聯合國的資料,未來哥斯大黎加計畫開放由政府掌控的電力市場(electricity market ),並投入更多的心力發展生質能。

各國皆努力提高綠能使用

不只哥斯大黎加,許多國家正嘗試綠能發電。荷蘭屬地波奈(Bonaire),即借助鮮少聽聞的海藻發電,以達成將近百分之百的再生能源使用。中國則投入大量的經費在再生能源項目。冰島85%的能源來自地熱與水力。而歐洲的瑞典、保加利亞和愛沙尼亞則已達成2020年的再生能源標的(2020 renewable energy goals)。

全國四成使用風力發電的丹麥,期望在2050年達成完全不使用化石燃料的目標。然而,《紐約時報》指出丹麥仍需要化石燃料作為供電備案,例如該國有可能遭遇風力、太陽能或其他能源缺乏的時刻。

若哥國遭遇旱災,恐怕也得面臨水力發電不足的困境。去年,哥國政府通過一項9億5千萬美元的地熱發電計畫(958 million geothermal project),主要由日本與歐洲的投資銀行提供資金。同時,該國也正在增加風力發電的效能,從2008年的74兆瓦增加至2013年的150兆瓦,並於2014年增設新的風力發電廠。為什麼哥國願意耗費鉅額投資於再生能源?事實上,哥國自1948年起即取消軍隊設置,當然也就省下龐大的軍備費用,拿來發展永續環保的綠能發電!

喜歡這篇文章嗎?

涂亞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