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賽真的有「手感」存在嗎?統計學家告訴你,為何球員有時會連續得分或失分

2022-12-09 09:40

? 人氣

球賽真的有「手感」存在嗎?(AP)

球賽真的有「手感」存在嗎?(AP)

在第三章,我利用雙罐模型來說明能力與運氣的影響、分析極端偏差案例,以及均值回歸。當我們從兩個罐子抽出數字時,他們會形成常態鐘型分配曲線。不過很多時候、尤其在多數有趣的案例中,真實世界的事物並非常態分配。流行音樂成功與否,就是一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很多時候,只要用簡單的雙罐模型,便足以解釋很多事情。要了解真實事業的運氣分布,我們可以先問:這些事情彼此為相依事件、還是獨立事件?獨立事件的意思是,之前發生的事不會影響後面的事;相依事件則是彼此會互相影響。如果一個系統裡面,不同事件會彼此影響,這表示該系統會記住之前發生過的事。

如果是獨立事件,那麼一個簡單模型就已足夠,例如丟銅板、或是從罐子裡挑出號碼。如果是相依事件,就像各種社會互動一樣,那麼運氣的分配狀況就會出現偏斜。在偏斜分配(Skewed distribution)中,好運和壞運的次數並不平均。相反的,只有少數人能得到極端好運。這表示能力與成功的關連性非常低。這種系統裡面的事件並非常態分配,而且也難以預測。

我們先從體育開始;在體育活動中,運氣看起來像似乎很接近鐘型常態分配。有很多研究是在分析體育賽事中的「好手感」。好手感的意思是,以籃球賽事為例,當一個人投中一球之後,他下一球投進的機率會比平均水準更高。研究人員詢問球迷,如果有一個平均命中率為五成的球員,他在投進一球、或失手一球後,下一球命中的機率有多高。平均下來,他們認為,失手後的下一球命中率為42%;至於投進後的命中率則跳升到61%。球迷顯然相信「手感」這回事;球員也是。

沒人質疑:這會不會只是運氣的關係。問題在於,連續進球到底只是一個隨機的過程、還是個人能力會隨著時間而有所起伏?因為運氣導致的連續進球,沒辦法讓我們評斷球員的能力;而因為能力造成的連續進球,也無法讓我們知道運氣為何。如果我們觀察到的結果,與簡單的運氣模型所預測的一致,那我們可以說,所謂「好手感」的想法恐怕只是心理作用、根本與個人績效無關。

有兩位統計學家,吉姆.艾伯特(Jim Albert)和傑伊.貝奈特(Jay Bennett),曾仔細分析運動賽事中的連續性表現。他們挑出一位曾經歷過手感發燙和連續低潮的球員,然後分析他的統計數字。他們分析陶德.席利(Todd Zille)的數據,發現他過去一個賽季的平均打擊率為0.280,而這位球員每八場球員的移動平均打擊率,最低達到0.069(低潮),最高則來到0.548(手感發燙)。兩位統計學家在《變化球》(Curveball)書中提出了兩個模型,希望驗證這樣的變異究竟是因為運氣造成、還是能力的影響。

第一個模型,他們稱之為「穩定先生」(Mr. Consistent)。想像一個轉盤,上面指針有28%的機率會落在「安打」區,其他則會落在「出局」(圖表6-1)。每一次轉動指針,就代表一次打擊機會,然後我們會追蹤安打與出局的比例變化。「穩定先生」模型產生的每一次結果都是獨立事件,所以這個系統不會記得之前發生了什麼事。

圖6-1:穩定先生的轉盤模型(圖/八旗文化)
圖6-1:穩定先生的轉盤模型(圖/八旗文化)

第二種模型則是所謂的「連續先生」(Mr. Streaky)。這種模型有兩個轉盤:其中之一是當球員手感正旺、另外一個則是陷入低潮時。當球員手感發燙時,艾伯特和貝奈特設定他的打擊率為0.380,比整季平均高出一成。當球員手感冷卻,他的打擊率只剩下0.180。因為這位球員在設定上就是「連續先生」,所以他在前後兩場比賽使用同一個轉盤的機率為90%。也就是說,如果球員在一場比賽中手感發燙,那麼他下一場比賽有九成機率可以繼續維持火熱。這個模型會對過去事件形成記憶,所以球員的能力會增添一些變異性。

我使用同樣方法來評估2011 年賽季的棒球選手。圖表6-3就是我對巴爾地摩金鶯隊(Baltimore Orioles)外野手亞當.瓊斯(Adam Jones)的分析結果。那年,瓊斯打了145場比賽,打擊率為0.280。圖表6-3顯示他在過去八場比賽的移動平均打擊率。就像艾伯特與貝奈特所提的案例一樣,瓊斯的表現也有高低起伏。在表現最佳的八場連續比賽中,他的打擊率衝高到0.467。但是,這個數值也一度跌落到0.074。問題在於,究竟哪一種模型比較符合他的真實表現:是穩定先生?還是連續先生?

延伸閱讀:想考進台大,運氣還是實力重要?統計學揭露殘酷現實:菁英競爭比的是運氣

圖6-2:連續先生的模型(圖/八旗文化)
圖6-2:連續先生的模型(圖/八旗文化)
圖6-3:亞當.瓊斯的八場比賽移動平均打擊率(2011年)
圖6-3:亞當.瓊斯的八場比賽移動平均打擊率(2011年)(圖/八旗文化)

我用「穩定先生」和「連續先生」模型,各模擬了一萬次。為了把模擬結果與瓊斯的實際打擊率做比較,我檢視了一下統計數據:移動打擊率的最大值減最低值;瓊斯沒擊出安打的比賽場數;瓊斯擊出超過三支安打的比賽場數;打擊率高於平均的連續場次,以及打擊率低於平均的連續場次;還有連續好表現與連續壞表現的場次,這是為了要看出他是否經常在好壞之間變動。圖表6-4是這些統計數據的概要,還包含了模擬數據的平均值與標準差。

圖6-4:亞當.瓊斯的實際成績,與「穩定先生」和「連續先生」模型做比較(圖/八旗文化)
圖6-4:亞當.瓊斯的實際成績,與「穩定先生」和「連續先生」模型做比較(圖/八旗文化)

我們發現,「穩定先生」模型雖然簡單,但卻已經足以解釋瓊斯的數據,而且比「連續先生」模型更接近真實的經驗數據;唯一例外是「瓊斯沒擊出安打的比賽場數」。該簡單模型把每一次上場打擊都視為獨立事件,雖然無法解釋所有的現象,但卻已經說明了大多數的狀況。

這個結果與吉姆.艾伯特和傑伊.貝奈特的發現一致:連續好表現確實有一些原因可循。體育競賽的表現並非完全獨立事件,畢竟球員會面臨各種不同條件(例如,在主場比賽或遠征客場、面對不同投手、還要面臨各種傷痛。球場上不時會有球員的表現如超人上身(球員表現超出其能力水準),也經常會出現每下愈況(抗壓性不足、導致表現低於水準)。但這些效應都不算非常強。實際來看,「穩定先生」模型比較能夠貼近真實、呈現出棒球運動中個人能力與運氣的相對影響。

麥克.巴伊利(Michael Bar-Eli)、辛嘉.阿瓦果斯(Simcha Avugos)和馬庫斯.雷伯(Markus Rabb)曾經分析40篇以上的研究,其中涵蓋的運動包括棒球、籃球、保齡球、射飛鏢、高爾夫、網球和排球。雖然有些數據顯示,所謂的手感確實存在於擲馬蹄鐵(「手感發燙或發冷」)和保齡球(「丟出全倒的機率和前一次結果並非獨立事件」)運動中,但是他們的結論是,目前關於好手感的經驗證據,依然「相當有限」。

很多時候,我們大概會知道「運氣罐」裡面的數字分配會是什麼樣子。關於運氣分配的高低起伏,統計學家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一般原因變異」(Common-cause Variation)。例如,亞當.瓊斯一整個賽季的打擊率變化,有很大一部分可以用一般原因變異來解釋。這個概念同樣適用於製造流程、或是買樂透彩券。在經濟學中,一般原因變異其實類似於風險的概念。經濟學家法蘭克.奈特(Frank Knight)從經濟學的角度,形容風險就是「各種已知結果的分配狀況。」你不知道真正結果為何,但你已經知道各種可能的結果。也就是說,不管是翻開一張撲克牌、或是丟骰子,你都可以算出當中的風險。

無論是運動賽事、賭博還是一些商業活動,雙罐模型其實都能解釋我們眼前的現象。運氣的影響力大小,端視這件事究竟落在「運氣—個人能力」光譜的何方;不過時間拉長後,我們就能明白運氣的重要性。不過,在一些活動中,運氣的影響力卻可能非常難以捉摸。

作者介紹:麥可.莫布新(Michael J. Mauboussin)

摩根史坦利旗下協成環球團隊(Counterpoint Global)首席研究顧問、聖塔菲研究院(Santa Fe Institute)董事會名譽主席、哥倫比亞商學院兼任教授,曾任藍山資本(BlueMountain Capital)研究主管、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全球金融戰略主管。多次入選機構投資者團隊和華爾街日報明星人物。

莫布新的工作主要是協助客戶端進行投資配置與投資估值、競爭戰略分析和擔任決策顧問等項目,分析領域橫跨金融、競爭策略、心理學,以及複雜系統理論。美國《商業週刊》曾於年度美國最佳商學院中,將其評比為「年度傑出教授」,同年僅七位教授獲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八旗文化《長勝:靠運氣贏來的,憑實力也不會輸回去,常春藤名校「模型思維」課程指定必讀》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