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態度是影響股價的關鍵!從蜜蜂築巢的智慧,領悟金融市場的盲點

2022-11-03 09:40

? 人氣

第一個錯誤,不恰當地推斷個別行為來解釋集體行為。我在事業生涯早期便碰上這類錯誤。打從我一開始在華爾街工作,便聽說公司股價的關鍵在於每股盈餘(earnings per share)。投資者、行政主管和媒體莫不如此大張旗鼓地宣傳,但我後來看到金融經濟學家的研究,結論是現金流量(而非盈餘)驅動股價。所以,究竟何者為真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結果是,盈餘和現金流量陣營各用兩種非常不同的做法。盈餘陣營每天傾聽人們談論的內容,包括投資界的傳言、CNBC播放的節目,以及《華爾街日報》報導的故事。對照之下,經濟學家則是觀察市場如何表現。前者著眼於組成部分,後者則在意整體表現。舉例來說,實驗經濟學的研究顯示,即使當個別參與者的訊息有限時,市場仍可形成非常有效的價格。就像觀察一隻蜜蜂,無助於了解蜂群的行為一樣,聽從個別投資者的觀點,也會讓你對市場缺乏深入的了解。

我曾向企業執行主管解釋過無數次,市場觀點遠遠比個人的言論更有意義。透過對市場的研究,我們可了解各種決策如何影響經濟價值,這是單單傾聽部分知情人士所遠遠不及的。這不僅是一個學術界的議題:根據最近對企業執行主管的一項調查顯示,他們有80%會為了符合盈餘目標,而放棄價值創造的投資。

這種本末倒置的情形對企業執行主管而言至關重要。他們高度依賴高薪顧問不確定的指引,而不是聽從市場集體的智慧。要將這種個人觀點轉到集體心態是很困難的,特別是個人的意見更容易取得且更具說服力。

令人遺憾的是,這個錯誤也出現在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 finance)上。這個學科領域是探討心理層面在經濟決策中所扮演的角色。熱衷行為金融學的人認為,既然個體是非理性的 ─ 與古典經濟理論的主張相反 ─ 而市場是由個體組成,那麼市場必定也是非理性的。這就像是說:「我們已經研究過螞蟻,並證明牠們笨手笨腳且無能。因此,我們可以推論蟻群是笨手笨腳和無能的。」但如果數大就會有所不同(事實上確實如此),那麼這個結論就不成立。市場不理性並非來自個體的非理性。你和我都可能是過分自信的非理性人士。舉例而言,如果你是一個過度自信的買方,而我是過度自信的賣方,我們的偏見就可能會互相抵消。在面對體系的問題時,集體行為更為重要。你必須謹慎考慮分析的單位,以做出適當的決定。

作者介紹:麥可.莫布新(Michael J. Mauboussin)

摩根史坦利旗下協成環球團隊首席研究顧問、聖塔菲研究院董事會名譽主席,於哥倫比亞商學院兼任教授近30年。曾任藍山資本(BlueMountain Capital)研究主管、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全球金融戰略主管。

莫布新的工作主要是協助客戶端進行投資配置與投資估值、競爭戰略分析和擔任決策顧問等項目,分析領域橫跨金融、競爭策略、心理學,以及複雜系統理論。曾多次入選機構投資者團隊和華爾街日報明星人物;並曾受美國《商業週刊》評比為「年度傑出教授」,同年僅七位教授獲選。

著有《解讀市場預期》、《長勝》、《魔球投資學》等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八旗文化《泛蠢:偵測99%聰明人都會遇到的思考盲區,哥倫比亞商學院的高效決斷訓練》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