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視數學、提倡節儉…從巴菲特堅持多年的6件事就知道,越來越富有不是沒原因

2022-10-19 17:03

? 人氣

巴菲特曾說過,不要將你的股票的績效表現視為你的個人表現,畢竟股票不知道你擁有它。(圖/取自AP)

巴菲特曾說過,不要將你的股票的績效表現視為你的個人表現,畢竟股票不知道你擁有它。(圖/取自AP)

「當牽引機出現,馬就會被淘汰;汽車出現,馬蹄鐵匠也會失業。」─華倫.巴菲特

波克夏海瑟威公司在《華爾街日報》刊登廣告,尋找可能的收購公司,條件如下,實際上也可說是價值型投資人的檢查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則廣告說:我們尋找的是:

●大型企業(稅後盈餘至少一千萬美元,越多越好)

附註:個人投資人可以不理會第一點。因為小筆交易無法在波克夏的盈餘中顯現出來。個人投資人可以從較小筆的投資獲利,其實是個優勢,因為可以選擇的股票種類較多。

●獲利能力一直良好

(我們對於未來計畫興趣不高,對於突然好轉的狀況我們也沒興趣)。

●資產報酬率高的企業,而且負債很少或是沒有負債

●管理上軌道

(我們無法提供管理)。附註:這是管理良好的委婉說法。

●業務內容簡單明瞭

(如果牽涉到許多科技,我們無法了解)。

●提出報價

(即使是在初步的階段,我們不希望因為不知道價格,而浪費我們或賣方的時間討論交易)。

附註:小額投資人比較幸運,因為市場先生每個工作天都會提出價格。

每年巴菲特在波克夏海瑟威的年度報告中,都會針對他感興趣的企業,列舉出類似的特性清單。有時候,沒有列舉出清單,他說,這是因為:

「有點像是選擇妻子,你可以考慮得很周到,列舉出你喜歡她具備哪些特質。然後你突然遇到意中人,就這樣結婚了。」

1.不必精打細算

巴菲特說因為他從來沒有學過微積分,他只好同意某些人所說的,高級數學不是成功投資所必備的技巧:

「如果投資需要微積分,那我必須回去送報紙。我從來不覺得需要用到代數。基本上,你要設法搞清楚公司的價值。你必須算一下每股的盈餘,所以除法是必備的。如果你要去買一家農場或是一棟公寓或是一家乾洗店,我真的不認為你必須帶著人去計算微積分。你買對或是買錯了,就看未來這家公司的獲利能力,以及當初人家開給你的價格如何。」

「閱讀葛拉漢與費雪的書籍,多看年度報告,但是不必演算其中的數學方程式。」

如果高等數學對於選股不重要,為什麼學院與專業期刊卻充滿了量化分析? 巴菲特回答說:「每個職業團體都是這樣。如果沒有人在底層,你又如何能在高層?」

巴菲特之所以不重視數學,並非天生如此。他嘗試過其他一切方法之後,才有這種觀念:「我以前將各種股票做出圖表,數據越多越好。」

巴菲特年輕時,對於科技資訊非常著迷。巴菲特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科技方面,當年他十七歲:「當時《霸榮》(Barron’s)有個條款說,如果我們描述如何使用他們的統計資料,他們刊登出來,將會支付五美元。我寫了一篇文章,關於我如何使用零股交易的數字。我使用統計數字唯一賺到的錢,就是這五美元。」

2.提倡節儉

「我只要一看到哪家公司進行削減成本的計畫,我就知道這家公司不是真的了解成本概念。節儉不是靠一時的衝動。真正好的經理人不會早上醒來說:『今天我要開始削減成本,節儉應該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波克夏海瑟威公司擁有7%的富國銀行股份,該銀行總部設於舊金山。孟格聽說富國銀行的執行長卡爾.雷查特(Carl Reichardt)發現,有位主管想要為辦公室買一株聖誕樹。雷查特告訴他要用自己的錢買。

孟格說:「我們一聽到這消息,就買進更多富國的股票。」

波克夏現在擁有13.66%的富國銀行股份。

對巴菲特來說,節儉是從家中做起。在1996年的波克夏股東年會中,他注意到:「董事會去年總共減少一百磅的體重,他們一定是只靠董事的薪資過活。」

巴菲特為艾倫.格林伯格的《董事長備忘錄》(Memos from the Chairman,1996年)寫了一篇序言,虛擬一個人物漢姆欽柯(Haimchinkel Malintz Anaynikal),呼籲貝爾斯登的員工不要浪費資源,巴菲特寫道:「漢姆欽柯像我,小氣、聰明、堅持己見。我真希望能夠早點認識他,因為我年輕時愚蠢無知,總是將迴紋針扔掉。但是提倡節儉永不嫌遲,我現在心甘情願追隨他,奉行他的主張。」

追求品質與節儉並不會互相衝突,巴菲特在美國廣播公司談到電視節目:「有趣的是,好節目不一定比爛節目花得錢多。」

轉播運動節目也可能降低費用:「我想如果足球的轉播權利金降低20%,品質應該還是一樣。只要所有的足球運動員少賺一點錢就是了。泰.柯布(Ty Cobb,編按:美國前職棒球員)一年才賺二萬美元。到最後,如果運動節目能夠節省20%的費用,大部分都將來自運動員減少薪資。」

巴菲特在自己的財務方面也很節儉。1993年,他與「首都城市/美國廣播電視」前任董事長湯瑪斯.墨菲,在美國廣播電視公司的連續劇「我的子女」(All My Children)中客串演出,跟連續劇女王蘇珊.露西(Susan Lucci)合演。巴菲特與墨菲每個人只拿300美元的演出費。

墨菲拿到支票時說:「我要把這張支票裱起來。」巴菲特說:「我要把支票存根裱起來。」

3.設定實際的目標

巴菲特說每年15%的成長目標是很實際的,雖然他也不是很容易達成這個目標:「如果我們要達成15%的獲利,一年必須創造稅前盈餘4億美元,或是3億美元的淨盈餘,一天差不多100萬美元,而我今天就這樣過了。」

附註:事實上,他通常能夠達成目標。從1963年到2005年,波克夏的帳面價值平均每年成長21.5%。不過,規模越大就越遲緩。從2000年起,巴菲特只有一年獲利超過15%。

4.表面事實

不要將你的股票的績效表現視為你的個人表現。畢竟:「股票不知道你擁有它。」

巴菲特對於娛樂與休閒產業有興趣,有他很好的理由:「娛樂市場的獲利要比教育市場好。」

案例:波克夏的《世界百科全書》很難達到巴菲特投資迪士尼公司一樣的亮麗報酬率。

巴菲特說,黃金是沒有生產力的:「我們從非洲或某個地方的地底下挖出黃金,融解之後,再挖一個洞,然後將黃金埋進去,付錢雇人站在附近看守。黃金沒有一點用處,任何人從火星看地球人這樣做,一定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在波克夏的股東年會上問巴菲特,公司的股價這麼高,為什麼不分割股票,其他人相視而笑說:「又要說披薩的故事了。」

巴菲特說,這問題令他想起一個故事,有個人請披薩店將他的批薩切成四塊,而不要切八塊,因為八塊太多他吃不下。

5.他告訴他們,但是他們不聽

每年在波克夏海瑟威的年度報告中以及在股東大會上,巴菲特都會警告投資人,不要期望波克夏的績效能夠像以前那樣1985年: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告訴股東說:「我可以保證,我們不會像過去一樣好,我仍然認為我們可以比全美國的產業好。」

1984年,波克夏的成長率是13.6%,而過去20年的平均成長率是22%。1986年,波克夏又創下48.2%的成長率。

1992年:查理.孟格告訴《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企業規模大到一定程度,就像一支錨,把你往下拖。我們知道這種事情一定會發生。」波克夏的股價1992年上漲了20.3%。

1995年:在波克夏海瑟威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再度提出警告:「波克夏海瑟威未來的績效不可能像過去一樣好。」他解釋說:「口袋裡有太多錢,就不會有很好的成果。」無論如何,「我們沒有必要以相同的速率繼續賺錢。」

1999年到2005年:在這段期間,巴菲特的預測開始成真,每股的帳面價值只增加6.96%。相對之下,從1964年到2005年,巴菲特控制公司期間,增長了21.5%。不過,巴菲特還是勝過標準普爾500,從1999年到2005年,標準普爾500的帳面價值只增加3.2%。標準普爾500的數字是稅前,而巴菲特的數字是稅後,這表示他實際上要更好。

2007年:1996年,波克夏的A股成交價高達三萬八千美元。1996年中,股價回到三萬二千美元。2007年春天,A股的成交價為一股十萬八千美元。

作者介紹|珍娜‧羅渥Janet Lowe

著有暢銷書《比爾蓋茲開講》(Bill Gates Speaks)與《傑克‧威爾許開講》(Jack Welch Speaks)。《新聞週刊》(Newsweek)、《基督教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與《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都曾經刊載過她的文章。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周出版 《股神巴菲特:從選股、長期投資到人生最重要的六堂課》(原標題:知道你在找什麼)

責任編輯/趙鳳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