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常是自己養出來的!10個日常習慣,竟是造成心肌梗塞、大腸癌的元凶

2022-10-27 17:59
民眾日常注重養生,但往往忽略身邊更需注意的「不良習慣」。(示意圖/取自photoAC)
民眾日常注重養生,但往往忽略身邊更需注意的「不良習慣」。(示意圖/取自photoAC)

民眾日常注重養生,但往往忽略身邊更需注意的「不良習慣」。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日常常見的10大不良習慣,提醒養生之道也包括了避免相關風險。

常見10大不良習慣!防癌、中風、心肌梗塞等早改善

1.肥胖

肥胖、代謝症候群是相當常見、形成因素繁多、且位於抽菸之後排名第二名的健康風險。肥胖對於心腦血管負擔相當大,最常見引起的問題如三高、代謝症候群、中風、心肌梗塞等,也容易增加罹癌風險。而現代人營養充沛,常見進補僅為一種吃鍋吃大餐的理由,且未必真的有補到,這點也需注意,建議適度控制體重。

2.缺乏運動

運動是最主要增強代謝的方法,缺乏運動者膽固醇、血脂、血糖都容易升高,三高、中風、心肌梗塞機率也會較高,除此之外也容易引起肥胖,間接使得罹癌風險增加。建議培養運動習慣。

3.抽菸

抽菸不僅與肺癌有關,也可說是與所有疾病、癌症、慢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皆有所關連、關聯性也最高的風險。有個笑話說道「醫學院學生考試若答不出疾病風險,回答抽菸通常就沒問題。」可見關聯性極高。建議減少菸量,戒菸最佳。

4.酗酒

酗酒容易升高血壓,血糖、血脂也容易提升,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也就隨之上升,且也會提升致癌機率,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引起「酒精性肝炎」,再更進一步就形成肝癌。其他癌症也包括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等。建議酌量或戒酒,一般人一天喝個一兩杯無傷大雅,但有上述這些疾病者,就需與醫師討論為佳。

5.飲水不足

水分不足容易影響代謝、身體各處運作、提升血管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塞風險,阻塞風險提升也間接使得中風、心肌梗塞風險上升。因此平時建議一日最少體重X30的飲水量。而喝湯、喝飲料也都能補充水分,但需考量的就包括糖分過高、鈉含量過高等,因此水分補充還是以飲水為佳。

6.手搖飲、含糖飲

添加糖攝取過量,除了容易增胖、成癮等,對於三高、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等都會有所關連。若以國民健康署建議攝取量來看,一日建議不超過50克,雖說每杯手搖飲有所不同,但50克往往一杯就超量了。因此建議少喝手搖飲,若真的要喝也以微糖、無糖為佳。其他食物也常見含有添加糖,如糖醋排骨、滷肉飯等,需留意。

7.加工食品

加工食品對健康的傷害各有不同,但不論如何大多都不利健康。舉例來說香腸、培根等醃漬食物,當中的添加物就容易形成對人體有害的致癌物質「亞硝胺」,研究發現腸癌影響尤其明顯。餅乾、炸物等其他加工食品,較擔心的則是反式脂肪,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建議避免加工食品,以原形食物為佳。

8.不吃蔬果

充足的蔬果有利攝取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有助糞便排出,代謝體內廢物,也有利於平穩血壓、血糖、血脂,反之則不利,像是糞便常堆積於腸道中,也容易提升腸癌風險。建議一日3蔬2果,蔬菜3份,蔬菜每份約煮熟後半碗,水果2份,每份約近於一拳頭。 (相關報導: 心肌梗塞常是自己吃出來的!專家開「護心菜單」籲5種食物要多吃,維持血壓還能預防老人斑 更多文章

9.過多3C

頭的重量約為5公斤上下,平均每前傾斜15度負擔重量為原本的2倍,30度為3倍,60度達5倍,民眾常常低頭滑手機、駝背使用電腦、一用往往就是一整天,傷害不單只有眼疾,也包括脊椎、神經、肌肉、筋膜等,因此也常會出現腰酸背痛、肩頸痠痛、椎間盤突出等問題。而此族群也常有久坐問題,也和心腦血管疾病、肥胖、癌症等息息相關。建議下班後就盡量減少使用3C,滑手機也給自己設定時間。

更多文章
布林肯再提「中國加快奪取台灣時程」,國台辦要求美方「勿對台獨發出錯誤信號」
前主播「張瑞玲罹癌病逝」!享年51歲,臨終遺言曝光令人鼻酸
投資慘賠800萬,害一個幸福家庭破碎!股海老手用真實故事勸世:別把股市當作提款機
一天可以喝幾杯咖啡?醫師揭「每日最佳飲用數量」,4種人千萬要少喝
專訪》荷蘭推廣LGBT人權利器!彩虹裙共同創辦人盼有朝一日裙子變成這樣子
黃珊珊批「藍綠特殊民調意在帶風向」 趙少康提「慘澹數據」反駁:別亂講
不再誤會「把妹課」,全台首創專業心理學打底感情培訓,讓一群醫生、工程師、律師搶破頭的戀愛培訓課程
普通家庭平均不吃不喝16年,才能在台北市買間房!專家曝1區小宅正夯,最低5百萬就能入手
美國癌症研究機構開「抗癌菜單」!8大食材全聯通通買的到,照著吃3餐天天都在防癌
為何有人能安享晚年,有人卻窮困潦倒?別犯這7個錯誤,你也會有夠用的退休金
好天氣要沒了!連續5天暴雨狂炸,降雨模擬圖「紫到發黑」,變天時間曝光
帶妻兒與學生「班遊」過夜、同時性侵女學生!台中名師變身狼 駭人手法全公開
北京如何以「防疫」之名虐待美國外交官?《華爾街日報》獨家揭露中共的「新冠暴政」
疫情下老人自殺人數激增,低通報率藏隱憂 別把長輩的呼救訊號當成「狼來了」 
愛莉莎莎3年繳完800萬房貸,再買一間房!親曝「1理財觀念」,網讚:說的太好了
幕後》習近平二十大極權台海諜戰!胡錦濤被架離前,蔡英文早知7常委名單
日學者預測選戰「藍營大勝」遭周玉蔻出征 徐巧芯酸:可謂台灣之光
周玉蔻能左右選戰?柯文哲:至少讓民進黨全國降5個百分點
稱黃承國在他任內的可見範圍沒做壞事 柯文哲:違建被拆也只摸摸鼻子
藍白夾擊拚突圍!陳時中設定要拿逾5成選票 幕僚曝選戰關鍵並非仇恨值
閻紀宇看世界》他是普京的頭號幫凶,他會揮軍入侵烏克蘭嗎?
蔡英文駁默許「棄陳保黃」!社群之夜力助陳時中 綠高層:資源挺誰很清楚
盧秀燕挺高虹安險讓他一刀斃命 中華大學論文過關回穩拚逆轉
林佳龍「放鳥」民進黨小雞,先替涉貪議員站台 基層氣炸:根本是故意
風評:解放軍攻台時程
烏凌翔觀點:被科技民族主義夾殺的「美國人」
習近平對齊毛澤東?專家:習近平對自己和國家的野心,遠遠超過了毛澤東的夢想
童文薰觀點:政黨連坐,誰還敢護航陳時中?
石之瑜觀點:習近平再獨裁,也比民進黨更民主
特斯拉為何在中國又降價?分析師警告:庫存漸增加,2023年恐進入殺價競爭
鄭兆希觀點:台灣必須繃緊神經提防習近平、普京的下一步
陳膺宇觀點:是認真思考「一華兩邦:大中華邦聯」的時候了!
吳典蓉專欄:如果民進黨年底大敗
想約女生出來,問這3字高機率被打槍!專家教4步驟零失敗約會攻略,讓她點頭秒約下一次
觀點投書:落實科學治理的SOP才是政府負責的表現
觀點投書:建設一座偉大的城市、需要重新開機的決心
邱坤良專欄:二桃殺三士? 金馬獎能、金鐘獎能,傳藝金曲獎未必能!
觀點投書:從蔡英文演說看蔡政府對中政策的變與不變
觀點投書:迎接國際旅客,臺灣真的準備好了嗎?
觀點投書:民調沒起色!蔡其昌坐困愁城
觀點投書:響應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新北市走在前列
來自義大利的新餐具─叉子:《不只是盛宴》選摘(3)
高端二期試驗涉中資「查無不法」 前外交官曝疑點:政府抗中保台僅止於口號
花蓮躍進 原民文創產業聚落空間改善工程榮獲國家卓越建設獎
「台中好甜」甜點旋風席捲台中 飲品組7家獲獎名單揭曉
高雄市長者換居首例 樓梯換電梯 生活好便利
盧秀燕攜手羅永珍、吳振嘉拚建設 第三季經濟指標台中居全國之冠
美髮師酒駕撞死黃暐瀚母親 法院判賠264萬
以華獨回應「檳榔珊」質疑 黃珊珊:如果說我家就是你家,就跟你拚了
韓國瑜酸陳時中「愁眉苦臉」 蔡英文:他也說我白白胖胖,可是輸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