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世代》長者獨居已成未來趨勢 老盟籲政府提出前瞻性策略打造幸福獨居

2022-07-21 10:40

? 人氣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長者獨居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同時也能是一種「幸福的選擇」(圖/風傳媒資料照)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長者獨居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同時也能是一種「幸福的選擇」(圖/風傳媒資料照)

獨居是伴隨社會高齡化必須面對的現象,台灣隨著距離超高齡化社會腳步越近,長者獨居的比例也逐漸上升,如何面對獨居長者的各項議題已是不可迴避的問題。對此,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接受《風傳媒》訪問時強調,長者獨居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同時也能是一種「幸福的選擇」,政府應提出前瞻性的策略協助長者自主自律,培育「新一代的幸福老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老盟與《風傳媒》21日再度共同舉辦高齡趨勢論壇,今年論壇聚焦在「幸福獨居」、「活躍老化」和「高齡就業」三大主題,並邀請產官民三方代表共同討論銀髮族目前所面對的問題以及未來的需求,並從「自主、自立、共融、永續」的願景角度提出相關建議。

根據老盟委託台灣指標民調針對65歲以上民眾所做的「六都長者幸福力」調查,以滿分10分計算,六都老年民眾幸福感平均分數為7.28分,縣市幸福度排名部分,桃園市以7.75分排名第1,之後依序為新北市7.28分、台北市7.27分、台中市7.23、高雄市7.18,最末為台南市7.06。

圖一、六都整體及各縣市幸福度分數(圖/台灣指標民調提供)
圖一、六都整體及各縣市幸福度分數(圖/台灣指標民調提供)

根據衛福部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台灣與歐美國家的趨勢相同,也出現長者傾向獨居或是老老同住的趨勢,在此次調查中,六都長者中整體有12.0%為獨居、24.6%為老老同住、63.3%為與其他親友同住;若從年齡交叉分析來看,65歲至69歲長者有35.2%為獨居或老老同住、70歲至74歲比例為36.9%、75歲至79歲為35.9%、80歲以上則為39.7%。

此次調查於4月18日至5月12日進行,以異比例分層抽樣針對六都65歲以上民眾進行電話民調,各直轄市至少成功訪問500人,總有效樣本為3002人,並採比例估計法進行加權修正,信賴水準95%時抽樣誤差最大值為正負1.8%。

老盟指出危險獨居的關鍵 問題在於資訊落差和社會斷鏈

張淑卿強調,「獨居已經是趨勢,也會是未來新一代老人的優先選擇,不管是被迫選擇或是自己選擇,絕對會是選擇」,而長者獨居所衍生的問題也是更加多元,其中尤其是數位和資訊落差,「長者隨著年齡增加,可能在社會的互動跟資訊的取得,相對年輕人是弱的。」

圖二、六都整體及各年齡層居住狀況(圖/台灣指標民調提供)
圖二、六都整體及各年齡層居住狀況(圖/台灣指標民調提供)

「也是因為有這樣的資訊落差,因此產生很多新的議題」,張淑卿指出,像是長者對財產的自我保護力不夠就可被詐騙集團鎖定,也可能因身體機能衰弱導致自我的保護力不夠,又或者認知能力下降產生一些問題行為,導致老老照護產生難題,「可能他們不自覺,但這是一個存在的議題。」

同時,長者可能因為長期獨居慢慢產生「社會斷鏈」的情況,張淑卿表示,一般人與社會鏈結的建構主要從工作、親友互動和社會參與中獲得,長者因為退休沒有了工作上的鏈結,而親友互動和社會參與可能又因為沒有同住或疫情關係而減少,「為什麼會有很多的『孤獨死』?原因就是這些斷鏈。」

獨居已成未來趨勢 老盟:政府要思考如何讓長者幸福獨居

「我們為什麼要倡議幸福獨居?獨居可以不是壞事,獨居可以是選擇。」張淑卿指出,可能因為世代觀點和生活習慣的不同,讓有些長者希望選擇自立的獨居生活,也可能有些長者是希望有自己的空間而選擇獨居,「國家要建構一個平權的保護系統,讓長輩們可以選擇安全獨居。」

圖三、近三個月是否有社會參與及參與類型(圖/台灣指標民調提供)
圖三、近三個月是否有社會參與及參與類型(圖/台灣指標民調提供)

張淑卿表示,目前營建署統計的全台長者獨居戶數有60多萬戶,可是在衛福部列冊需關懷的獨居老人人數只有4萬多人,「重點是要納入列冊關懷需要符合若干條件,而且全國的條件都不一樣,每個縣市會因為預算關係,以能夠服務多少老人而來匡列不同條件。」

張淑卿指出,「其中最大的排除條件就是子女同住在一個縣市,譬如說,父母住在新北市的平溪,而子女住在板橋,從距離上來說板橋到平溪很遠,可是這就不算獨居,因為是居住在同一個縣市」,有時候發生意外往往一瞬間,又或者一些疾病的改變是緩慢的,子女很難去處理和察覺。

「在獨居的趨勢之下,國家怎麼去建構一個互助安全網?」張淑卿表示,安全獨居首要是要建立社會安全網的概念,也就是說要建構長者的社會互動和參與鏈結,國家應該開始要有策略,如何去做社區共好並且協助一般長者能有效的安排財產保護、安養信託和居家安全的準備等議題。

孤獨獨居有解方 老盟推動「社區共好暨孤獨處方箋」計畫

張淑卿指出,老盟今年也以英國「age UK」服務所提倡的「be friend」概念,與全台8個社區合作展開了「社區共好暨孤獨處方箋」計畫,讓社區中的長者產生互助力量,「讓比較積極的人去帶一些比較走不出來的人,讓資源和訊息帶進家門」,讓長者遇到困難時第一時間能有人可以協助。

「像是有個社區,平常就要包大量的水餃給老人共餐,就有參與計劃的人問說,可不可以準備一些材料,讓志工到一些比較走不出來的長輩家裡,跟這些長輩一起包水餃?」張淑卿說,這種方式就會產生鏈結,會讓長輩有存在感,「覺得說不只是受到關懷,而是可以對社區有貢獻。」

圖四、居住地民眾是否願意幫助有失智症的人(圖/台灣指標民調提供)
圖四、居住地民眾是否願意幫助有失智症的人(圖/台灣指標民調提供)

「現在我們強調的be friend是『我們就是夥伴』,我們想辦法讓你跟我一樣幸福」,張淑卿表示,這與過往用專業人員做的單向性訪視關懷、送物資不同,透過志工好朋友讓獨居長者能有互動性的社會鏈結,有需要的時候也就能「啟動」鄰居間的相互協助,「這就是一種處方箋。」

老化不該再是社會負擔 老盟籲政府應提出更積極的前瞻策略

張淑卿指出,目前國家對於獨居長者的照護仍是以經濟或健康狀況為主要考量,在發生狀況後政府才會收案交給志工做案管,是使用專業的人去幫長者做社會鏈結,「但是以對長輩來說最好的,一定還是透過親朋好友跟鄰居的相互聯繫」,最終還是要回到「社區共好」的概念。

「這次論壇我們定調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強化幸福獨居」,張淑卿強調,希望透過論壇的舉辦來傳達「高齡者有自己的獨立表意權」,由長者來談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都是由學者、專家或別人說高齡者的需求是什麼。」

張淑卿表示,「我們現在強調已經不是不要老化或健康老化,而是最終應該要『生產老化』」,讓長者不會因為年齡到了65歲就被國家法規限制,「從一個對國家有生產力的人,突然之間就變成國家的負擔,我想大部分人都不願意被社會當成負擔。」

最後,張淑卿也說,國家在高齡社會白皮書提出了「自主、自立、共融跟和永續」的願景,政府就應該做出真正的回應,要有更積極的前瞻性策略來協助長者能夠自律自主,培育「新一代的老人」能夠好好面對老化人生的安排,並且跟社區做有效的鏈結,讓長者能夠「產生幸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