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該開放拍照嗎?當美術館也成為「自拍打卡」勝地

2018-05-27 09:30

? 人氣

對現代美術抱持興趣的人,有很大一塊為年輕世代,對這些參觀者而言,美術館不只是鑑賞作品的場地,若能達到「曬Instagram」,自然也會成為看展的附加價值之一,吸引更多人前往,這是國立新美術館館方也意識到的現況,甚至有許多藝術創作者會反過來向館方表示,為了讓自己的作品能夠更為人所知,主動要求開放攝影。但如何讓熱衷於拍照的人不去影響只想安靜看展者的權利,以及如何去拿捏參觀者拍照時與作品之間的安全距離,便成為館方必須面對的課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攝影OK或NG的議題,當然也不只發生在日本,台灣過去舉辦蜷川實花展時,也碰到過類似的批評與混亂。究竟展覽、美術館,該不該開放拍照呢?在相對更早開放拍攝的歐美藝文設施裡,這樣的爭論也持續著,他們選擇的對應方式可能是設定某些「禁止拍照時段」,又或者是單獨設立拍照區,讓想拍照、想留念的人「就留在這裡拍」,有點類似於宮崎いず美在展區門口放一座「飯糰山」的概念。不過很多人還是想拋出疑問——「你在美術館裡拍的照片,回去真的還會看嗎?」以及「對你而言,看展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再多的「記錄」,仍舊不敵當下的親身感受,翻拍的畫面永遠不及親眼所見,感動必然是在臨場時被觸發,所以人們才必須抵達現場,汲取一次次和作品的面對面相遇。

(圖/想想論壇提供)
(圖/想想論壇提供)

在逛KYOTOGRAPHIE的期間,我也拍攝了非常多照片,因為太想記錄下作品與空間的關係與作品的排列位置,以釐清攝影師欲安排的「故事線」,同時記錄下最被該攝影師所觸動的作品,回去進行更多翻找與查閱。當攝影是被許可時,為了留下美好的一刻、蒐集靈感的素材、記錄視覺的經驗、傳播當下的感動,在美術館按下快門便不該是要被一昧指責的行為,但相反的,拍攝者也不能只沈浸於手機螢幕的方格世界中,留給周遭看展人相對的禮貌空間,同時對作品本身抱持基本的尊重,則是雙方都必須要積極加強的「看展新禮貌運動」了。

作者介紹|陳怡秀

曾任影音記者、文字記者,現暫居日本,立志以浪漫不失務實,隨意不失細緻的方式,進行生活觀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日本想想】攝影OK?攝影NG?當逛展覽也開始「曬Instagram」)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