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別讓台灣成為下個烏克蘭!烏克蘭人用20種語言聲援太陽花

2015-03-18 10:00

? 人氣

太陽花學運後,有一群烏克蘭朋友,自發性的拍了一部聲援台灣的短片《20種語言聲援台灣:別讓台灣成為下個烏克蘭!》(Ukraine supports Taiwan in 20 languages)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節錄部分中譯如下:

......烏克蘭的抗議運動和台灣的有些不同,但仍然有相似之處。

在烏克蘭,學生開始了一場革命。手無寸鐵的年輕朋友們,沒有一位料想到他們的政府是如此的嗜血,沒有一位料想到他們的警察會對孩子們動手。畢竟,我們憲法是保障自由的。不會有人忍受國家的暴力待遇,所以我們也沒有。

......人民被槍擊...有人突然消失...有些被逮捕...政府蒐集抗議學生的名單,抗議者被視為激進份子,就算只是身上穿著有國家象徵圖示的衣服。

......我們被審判後定罪,在暗巷裡被毆打及恐嚇,記者經常被綁架,警察將傷者帶出醫院後,這些傷者被發現陳屍在森林裡。政府失去理智地下令槍擊民眾,燃燒的火,人民流下的血和眼淚。

......但革命仍在繼續,他們不應該忘記民主是什麼,那就是人民決定國家的未來。

......我們會創造一個新的烏克蘭,而你們也將為台灣寫下一頁新的歷史。

春天即將降臨在獨立廣場的柵欄上,太陽也會在台灣的立院再次升起,
黑暗終將退去,在一起我們就是強大的。

當初看了影片,深受感動,親自飛去基輔和製作團隊致謝。

學運即將屆滿周年,為了向這群無名英雄道謝,也有感於烏克蘭危機持續惡化,小弟在3月7日,於烏克蘭當地著名的反極權報紙Kyiv Post,刊出了半版署名台灣的廣告。除了致謝,也為烏克蘭加油,請他們不要放棄希望,換台灣來聲援烏克蘭了

一
烏克蘭友人看到廣告後,回傳相片給我,也請我問候台灣鄉民。(來源/作者提供)

廣告文案以烏克蘭文撰寫,中文如下:

『烏克蘭的朋友,你們好!這是來自台灣的問候。我們看見了你們追求民主的努力,我們支持你們對抗極權的決心,你們的理想給了我們許多啟發。

去年春天,我們的民主價值同樣遭受極權巨獸的攻擊,台灣學生勇敢地發起太陽花學運守護家園。謝謝你,烏克蘭,在我們流淚時伸出援手。謝謝妳Nastya。

太陽即將升起,春天即將來臨,讓我們以自由公民之姿昂然挺立。』

一
3月7日的Kyiv Post,右下角為作者刊登的廣告。(來源/作者提供)

在基輔的這十天,他們帶我逛了許多知名景點,包含傳說中的革命聖地獨立廣場。

我向他們介紹台灣,他們向我介紹烏克蘭,也告訴我影片製作的故事。影片負責人娜塔雅當初在南韓留學,認識了來自台灣的留學生金蕾。太陽花學運爆發後,金蕾分享了相關影片給娜塔雅看,這些影片讓她聯想到烏克蘭發生的種種危難。

感同身受的娜塔雅,心中湧起一股熱血。在短短的時間內,她就招集了20位烏克蘭人,拿起數位相機,開始拍攝聲援台灣的影片。第一個版本剪接出來後,他們覺得畫質不好,不甚滿意,便跑去烏克蘭的電視台,想和他們借專業攝影機重新拍攝。

一
2004橘色革命和2014年革命的發生地,獨立廣場。(來源/作者提供)

聲援台灣的動機感動了電視台,高層不但同意出借攝影器材,甚至還提供技術顧問,免費幫他們做後製。在學生和電視台的合作之下,他們終於完成了新的版本,也就是現在youtube上可看到的這部影片。

很難想像他們竟然願意花這麼多心血,為遠在太平洋上的台灣加油,當下我就決定自己也應該做些事情回報他們。

一
烏克蘭友人看到廣告後,回傳相片給我,也請我問候台灣鄉民。(來源/作者提供)

原本也想籌拍一部影片,但礙於自己的能力和資源不足,無法著手進行。回想起去年鄉民募資在紐約時報登廣告的往事,於是我改變計畫,打算在烏克蘭的報紙上刊廣告。一方面感謝烏克蘭,一方面也希望可以藉此幫台灣打知名度

擬定刊登廣告計畫後,我找了幾位插畫家合作,歷時三個月,經過無數次的討論。最後我挑選了業餘插畫家葉凡的作品,開始向烏克蘭報社接洽。

一
葉凡在學運時,畫了許多插畫,無條件授權作品給大家使用。(來源/葉凡無條件授權。)

第一家報社是當地頗具影響力的反極權媒體ZN,UA,對方編輯開了內部會議,覺得這樣的內容不適合刊登,便否決了我的提案。後來再詢問另一家反極權的媒體Kyiv Post。開會之後,他們接受了這個委託,同意在3月7日刊登這則廣告於報紙內頁。歷時了好幾個月,整個計畫終於完美成功。

報紙出刊之後,影片製作團隊的成員,和幾位烏克蘭友人,興奮地回傳照片給我,告訴我這份心意他們收到了。看著他們照片中的笑容,我告訴自己一切都值得了。哪怕這廣告不比他們的影片精緻,這樣的心意,還是必須要表示的。受了恩情,就應該要回報,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

如果你也被他們的影片感動,請多多在YouTube上留言鼓勵他們吧!也別忘了同樣遭逢挑戰的台灣和烏克蘭年輕人,曾經如此無私的交流互動。這樣跨文化,不以金錢權力為目的建立的關係,是真實存在的。

 

【作者】:葉士愷

工程師,同時也是旅遊作家,著有《在家環遊世界!400沙發客住我家》。

1985年生,新北市泰山人,畢業於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和顯示科技所。最喜歡問自己「我想要怎樣的未來?」,並持續將想法付諸行動。在新加坡度過兩年的外派生活,完成烏克蘭之旅後,回到臺灣。希望藉著400位沙發客帶來的養分,想辦法讓台灣變的更好。

喜歡這個報導請幫我們按個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