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比爾蓋茲都被騙1億!這位來自中東的平民,如何用「慈善」騙倒商業菁英?

2022-04-27 08:40

? 人氣

納克維以慈善之名行騙全球菁英,連比爾蓋茲都被騙1億。(示意圖/Pixabay;作者/Maklay62)

納克維以慈善之名行騙全球菁英,連比爾蓋茲都被騙1億。(示意圖/Pixabay;作者/Maklay62)

編按:阿里夫.納克維(Arif Naqvi)是來自巴基斯坦的平民,從銀行業槓桿收購起家,逐漸成為中東商業領袖。他藉由「行善又能致富、17%報酬率」話術吸引全球菁英投資,比爾蓋茲、歐巴馬都被他說服。然而本該用於幫助窮人的上億美元資金,最後卻被納克維挪為私用,堪稱史上規模最大的詐欺案。下文,是比爾蓋茲被騙的經過。

成功募資4.6億美元

納克維和曼恩為基金的行銷資料做最後的潤飾,有些投資人(包括國際金融公司)認為要十億美元太多了。納克維拒絕傾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說:「要做就做大的,不然不如不要做。」只要基金規模愈大,阿布拉吉拿到的管理年費就愈多。

在與投資人討論時,另一個特別棘手的問題不斷浮現。私募股權基金的期限通常是十年,期間必須買賣公司。國際金融公司和蓋茲基金會認為,醫療保健基金的期限應該比一般更長一些,才能在艱鉅的條件下建立穩固的公司。醫療保健的法規很複雜,要找到員工不容易。更麻煩的是阿布拉吉建議從無到有興建醫院。納克維將這些問題都擺到一邊,因為他不希望計畫累積的動能停下來。他指示最好將醫療保健基金當做一般的私募股權基金來設計。

到2015年夏天,阿布拉吉已準備好私募股權業所謂的「首次關帳」(first close)。意思是基金已募集足夠的資金可以開始收購公司。蓋茲基金會依約投資一億美元,美敦力和飛利浦也投資了。國際金融公司願意投資,但事後證明很難獲得核可。負責決定世銀資金運用的一個委員會不願核可一億美元的投資。費瑟斯頓告訴納克維,國際金融公司決定最多只投資五千萬美元。納克維很不高興。幾天後,費瑟斯頓接到一通電話。

納克維告訴他:「我真的要恭喜你了。」

費瑟斯頓一頭霧水,問要恭喜什麼。

納克維洋洋得意:「國際金融公司要投資一億美元,所以要恭喜你囉!」

國際金融公司的主管搞不懂納克維怎麼辦到的,竟可以從他們的組織拿到一億美元。他們猜想他是運用和國際金融公司執行長蔡金勇的關係。納克維告訴國際金融公司一名員工,確實是如此。

國際金融公司的這筆錢讓首次關帳的總募集金額達到4.6億美元。納克維邀請投資人到他在梅菲爾區的辦公室慶祝。這次是桑德蘭離開蓋茲基金會,自己創立醫療保健投資公司之前,最後一次和阿布拉吉聚會。

她離開時給的最後一個訊息是:「別搞砸了。」納克維手上現金滿滿,說服曼恩找尋新的投資標的。

買下印度關愛醫院

不久他便發現一個大好機會——關愛醫院(Care Hospitals)正要出售。這家印度公司挽救過潔西的性命,大家都知道醫生的素質很高。有些患者認為他們的主任醫師是宗教導師,具有近乎神祕的治療力量。關愛醫院為安巨集資本(Advent International)所有,這家美國私募股權公司重新裝修舊醫院,同時在印度各地開立新醫院,讓關愛醫院成功擴展。安巨集資本聘請投資銀行莫里斯公司(Moelis & Co.)管理關愛醫院的拍賣事宜。莫里斯邀請醫院營運業者、私募股權公司、主權財富基金出價,接著展開激烈的競標。阿布拉吉的對手是美國私募股權公司TPG與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新加坡的醫院營運業者湯申醫療中心(Thomson Medical)也參與競標。

曼恩一心想贏,他希望關愛醫院的醫院和醫師能成為阿布拉吉醫療保健基金的骨幹。他計畫將關愛醫院擴及國際市場,遍及亞非各地。關愛醫院的醫生護士可以訓練新員工,到孟加拉、奈及利亞等地的醫院工作。阿布拉吉有些主管對曼恩處理拍賣事宜的方式不滿意,認為他太早洩漏底牌,讓人清楚知道他多麼想要談成這筆生意。

最後出價日在2015年秋天,預計12月之前會宣布結果。但一直沒有消息,阿布拉吉主管還以為輸掉了。謠傳贏家是TPG的團隊,帶領者比爾.麥格拉森(Bill McGlashan)是影響力投資界的領導人物,也是愛爾蘭搖滾明星波諾(Bono)的朋友。

然後曼恩收到意料之外的消息。TPG退出了,阿布拉吉最有可能獲勝。安巨集資本願意給阿布拉吉一個快速成交的機會——給他們幾週的時間審查關愛醫院,確保獲利情況如醫院說的一樣。有些同事認為,曼恩沒有花更多時間分析公司的財務狀況非常冒險。2016年初簽訂合約,阿布拉吉投資1.3億美元。

延伸閱讀:小心,最新詐騙手法現蹤!誤信虛擬貨幣交易所釣魚簡訊,帳戶慘遭洗劫一空

醫療投資三巨頭

2016年1月納克維回到達沃斯,急著告訴世人他的新醫療保健基金。世界經濟論壇很樂意幫忙傳播訊息。納克維可是花了數百萬美元,才能年復一年到瑞士阿爾卑斯山參加會議。論壇安排一場記者會,主題是開發中國家醫療保健的未來。納克維上台時身旁伴隨醫療保健基金三大投資人——蓋茲基金會、飛利浦和美敦力公司。沒有一位來自開發中國家的醫生或護士獲邀發聲,也沒有讓貧窮的患者訴說他們的故事。會議的主持人格爾奧格.施密特(Georg Schmitt)提出第一個問題,根本是邀請納克維推銷他的新基金。

「請告訴我們,要如何運用民間資本,解決與對抗我們遭遇到的這項全球性的醫療挑戰。」

納克維答:「我們顯然有兩個目的,第一是賺錢。」

他說,第二個目的是提供醫療保健。「試看拉哥斯、喀拉蚩或加爾各答(Kolkata),你會驚訝這些地方連最基本的醫療保健都沒有,我們的任務就是實際把它做到位。」

蓋茲基金會的人幾乎無法隱藏對納克維新基金的熱烈支持。

馬克.蘇茲曼(Mark Suzman)說:「能與在座每個人成為阿布拉吉成長市場醫療基金的夥伴讓我們很興奮,因為我們將有機會徹底改變這個區域很多市場的服務,這是真正的革命——用這個詞或許有點強烈,但確實代表我們的中期期望。我們對於這檔基金的未來走向非常樂觀。」

納克維說,關愛醫院恰能反映新基金未來著力的重點。關愛醫院裡有很多印度醫生,阿布拉吉會將他們的專業轉移到其他國家的診所和醫院。

納克維說:「這裡真的有一群具備世界級專業能力的醫生和技術人員,如果我們可以將他們的專業知識與訓練應用到整個非洲,每個人都會是贏家。」

錢都花在肥貓高薪上

回到杜拜,曼恩卻面臨其他的問題。

簽訂第一筆交易的興奮熱潮過後,仔細檢視關愛醫院的帳簿,顯示財務上有不少挑戰。阿布拉吉匆忙簽約之下忽略了一些重要的警訊。關愛醫院的資深管理團隊開始有人離職,醫院達成財務目標的進度落後。關愛醫院的問題可以解決,但阿布拉吉為了取得解決這些問題的權利,已先付出高昂的價格。在一場內部會議中,納克維要曼恩向其他員工解釋收購關愛醫院出了什麼問題,讓他很難看。

曼恩的領導風格讓一些團隊成員感到不安。他提出的一些構想,讓那些在新興市場打滾數十年的人覺得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有一次他將同事拉到辦公室,要他們開始進行奈及利亞的一項計畫案——要在半年內興建一間醫院並找好醫護人員。團隊成員覺得實在很誇張,他們很清楚要在奈及利亞招募與訓練員工多麼困難,更遑論從無到有興建醫院。

醫療保健團隊的士氣很低落。基金的設計者曼席辭職,麥拉利也想離開。納克維請他留下來等到募資結束,麥拉利同意了。

資深主管的豪奢與醫療保健基金的員工收入有天壤之別。一位主管從杜拜搭商務艙到奈洛比,只去開一場會議,晚上住諾福克飯店(Norfolk Hotel),那是殖民時期英國貴族最愛的高價飯店。短短一趟商務旅行的花費遠超過一個肯亞護士的年薪。

醫療保健團隊有些成員的薪水,即使依私募股權業的標準來看都令人瞠目結舌。撒米爾.克萊夫(Samir Khleif)是癌症權威,也是納克維的朋友,年薪數十萬美元。

2016年7月阿布拉吉完成醫療保健基金的募資。銀行、富人、美國聯合基督教會(United Church of Christ)的退休基金、英國的CDC、法國的同類機構Proparco,承諾投資的金額總計8.5億美元。另外與美國政府的海外私人投資公司(Overseas Private Investment Corp.)協商1.5億美元的投資,若洽談成功,很快會讓基金規模提高到十億美元。

蓋茲將一億美元託付給納克維,要讓他為窮人興建醫院,此舉幫納克維多吸引了九億美元資金。納克維和蓋茲現在有錢可以改變幾百萬人的生活。然而納克維另有計畫,完成募資後不過幾個月,他又要求醫療保健基金的投資人再拿出數億美元。蓋茲基金會、國際金融公司和其他投資人依照阿布拉吉的要求給錢。阿布拉吉告訴投資人,這些錢要投資的公司包括關愛醫院,被巴士撞傷的印度女孩潔西就是被這家連鎖醫院救活的。結果納克維卻把其中數千萬美元拿去用在自己和員工身上。

• • • • • •

阿布拉吉醫療保健基金的確開始在巴基斯坦、肯亞、奈及利亞、印度展開工作——收購巴基斯坦的一間診斷公司和肯亞的數間醫院,並開始在拉合爾、喀拉蚩和拉哥斯蓋醫院。

即使阿布拉吉沒有從醫療保健基金盜用幾百萬美元,為世界上最貧窮的民眾提供民營醫療服務還是很困難,這項偉大的資本主義實驗根本不可能成功——至少剛開始時不可能。阿布拉吉的文件顯示,該基金可以投資的診所和醫院不只服務一天生活費不到三美元的金字塔最底層,也服務一天賺三到十美元的中間階級。該基金的策略是先提供高品質醫療照護和診斷給負擔得起的人,再取得政府與慈善機構的資助來服務最貧窮的人。曼恩巡視阿布拉吉在拉合爾的醫院時,望向周遭的田野,看到極貧窮的農民拉著牛在辛苦工作。他知道他們永遠沒有能力進醫院,即使他願意為他們服務。

阿布拉吉勢必無法提供免費的醫療保健,因為他們從私募股權公司、管理顧問公司、私人醫院聘來的主管花費年薪數十萬美元,在達沃斯那麼大張旗鼓宣布成立的基金當然要賺很多錢才能生存。

作者介紹

西門.克拉克(Simon Clark):倫敦《華爾街日報》記者,自2000年入行,報導金融、經濟及政治等廣泛主題,報導範圍遠至阿富汗罌粟田、剛果銅礦產地,近及倫敦多家銀行、金融機構。於2016年獲普立茲獎提名,現居英國雷威斯(Lewes)。

威爾.魯奇(Will Louch):現任《彭博新聞》記者,曾擔任倫敦《華爾街日報》記者、,畢業於倫敦法學院,專長為歐洲政治、私募股權產業。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寄生慈善:一個華爾街大騙子如何用「做好事又能致富」的謊言行騙全球菁英?》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