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幸吟專欄】明朝也有長頸鹿、阿拉丁神燈?跟著故宮特展,回到15世紀東西交流的盛世

2022-02-20 09:30

? 人氣

你知道明朝也有獅子、長頸鹿、阿拉丁神燈嗎?一窺15世紀明帝國與伊斯蘭世界的交流。(合成圖/作者提供)

你知道明朝也有獅子、長頸鹿、阿拉丁神燈嗎?一窺15世紀明帝國與伊斯蘭世界的交流。(合成圖/作者提供)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妳

炊煙裊裊昇起 隔江千萬里

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

就當我為遇見妳伏筆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妳

月色被打撈起 暈開了結局

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妳眼帶笑意

方文山作詞、周杰倫作曲的《青花瓷》,是最喜歡的歌之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全身褐色菱格紋、總是高高仰望天際的長頸鹿,是最喜歡的動物之一。

點綴著低調金色或滿滿金色的金箋,是最喜歡的文具之一。

青花瓷、長頸鹿和金箋,不同的最喜歡,竟然可以在一場展覽全部滿足。這場展就是今年1月26日落幕、故宮博物院《航向天方─十五世紀的伊斯蘭印象》。2021年10月26日開始的這次展出,時間跨過一個年。也許是巧合或真有巧思,但選定了一段特定年份、透過文物,追溯不同的地區之間的交流,完全讓文物立體了,參觀的人,成為穿越時空的旅行者,真是太驚喜。

《航向天方─十五世紀的伊斯蘭印象》(圖/作者提供)
《航向天方─十五世紀的伊斯蘭印象》(圖/作者提供)

從事翻譯工作,是自己曾經想嘗試、但門檻太高力有未逮,不過,心中對於在各場種合、或會議或書籍的翻譯人員,不論口譯筆譯,總是非常敬佩。航向天方特展之所以豐富迷人,多虧了隨著鄭和下西洋的兩位翻譯官和他們的著作,分別是馬歡《瀛涯勝覽》與費信《星槎勝覽》。

馬歡《瀛涯勝覽》與費信《星槎勝覽》(圖/作者提供)
馬歡《瀛涯勝覽》與費信《星槎勝覽》(圖/作者提供)

「尋找麒麟」,是這次特展的第一單元。麒麟自古以來被視為祥瑞,傳說也是15世紀海上探險家尋找的奇珍異獸。特展展出的《瑞應麒麟歌》,記載於《明人瑞應圖》,可以看到長頸鹿。明成祖永樂12年(1414年)9月7日,榜葛剌國王的使者,獻了一隻麒麟給永樂皇帝,榜葛剌就是孟加拉(Bangladesh),當時的翻譯比今天的名稱,更接近英文發音呢。故宮網站說明,麒麟出現是國家昌隆的吉兆,不但大臣紛紛以詩文讚頌,宮廷畫家也繪圖紀念。根據留下的圖像看來,當時所謂的麒麟,竟是來自東非的長頸鹿。

瑞應麒麟歌,自故宮官網下載。(圖/作者提供)
瑞應麒麟歌,自故宮官網下載。(圖/作者提供)

費信《星槎勝覽》紀錄著天方的奇特動物,名為「祖剌法」,和giraffe、長頸鹿的英文發音,非常接近吧?馬歡《瀛涯勝覽》也寫過,有一種動物脖子很長、長得很高。透過尋找麒麟,我們看見15世紀東方西方如何遇見彼此。

《瀛涯勝覽》與《星槎勝覽》,這兩本書的書名,乍聽以為是《銀芽》與《星茶》,後來才知是《瀛涯》與《星槎》,也才看出這兩本書,書名竟這樣浪漫,是屬於古文特有的韻味。瀛是大海,涯是極限、邊際,翻成白話再超譯一點,就成了《一起領略大海盡頭的美》或是《海的最遠方,我們一起走過》;而《星槎》二字的美,更是不遑多讓,星是星空,槎是小船。是不是很有畫面?滿天星空、海上小船,相互輝映,一樣來個白話超譯,《海天一色絕美必遊景點》或是《星空、小舟,海天之美一覽無遺》。

《明人瑞應圖》畫的麒麟,是今天我們認識的長頸鹿;而特展也可見到《玉麒麟》,就完全不像長頸鹿,也說不上來像什麼動物,或許是想像中的祥瑞神獸。傳說孔子誕生時,出現麒麟口吐玉書的奇景,後來演變成「麟吐玉書」一語,表示對新生兒的祝福。《玉麒麟》揹著書袋,把所有的祝福美意都裝起來了。

玉麒麟。(圖/作者提供)
玉麒麟。(圖/作者提供)

除了長頸鹿,特展中還有一種同樣引人注目的動物,就是獅子,最早由西域傳入。西晉郭璞《爾雅注》說,狻猊就是獅子。一幅明代宮廷畫作《明人畫狻猊圖》,看見一頭雄獅在瀑布水岸間的王者氣勢;青花瓷也有獅子,像是產自景德鎮的《青花獅子盤》,以及產自越南的《青花加彩獅戲大盤》等;巨大的宮廷織品《雙獅戲球紋地毯》,也是讓人難忘的展件。畫作、青花瓷與織品,都有獅子,各有姿態。

《雙獅戲球紋地毯》(圖/作者提供)
《雙獅戲球紋地毯》(圖/作者提供)
明人畫狻猊圖,自故宮官網下載。(圖/作者提供)
明人畫狻猊圖,自故宮官網下載。(圖/作者提供)

《航向天方─十五世紀的伊斯蘭印象》的天方,指的是今天的麥加,伊斯蘭教發源地,也是伊斯蘭信眾心中的聖城,位在沙烏地阿拉伯境內。而講到阿拉伯,講到中東,阿拉丁神燈是最熟悉的童話,或多或少,你我的心裡也都會浮現阿拉丁神燈細長壺嘴、彎彎握柄與大大壺身,還有神燈精靈。特展第二單元「天方潮流」,展出的明宣德青花花卉紋燈,真的一定會讓人連想到阿拉丁神燈。

這些展品,讓我們看見文物背後的可能,而種種可能的,交織出明朝與天方的往來脈絡,當時的人或許不曾想到,600多年後,有一群人,循著他們當年互動留下來的蛛絲馬跡,重新拼出時光的樣貎。

看完青花瓷,準備進到充滿伊斯蘭風格的幾何、多邊形圖像的鏤空設計之前,令人驚艷的展品是金箋。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的松風閣,引首是漂亮的藍色調灑金粉,沒有字,卻勝過一切書寫,而這引首,竟與古蘭經如出一轍。珍貴的金箋,是當時外交往來的禮物。畫龍點睛的引首,隱隱然帶領我們看見明代宮廷與中西亞世界的交流。

金箋與古蘭經。(圖/作者提供)
金箋與古蘭經。(圖/作者提供)

松風閣屬於國寶級展品,只能展出最多42天,在長達三個月的航向天方特展期間,會更換成其他展品。非常幸運,剛好我到故宮這天有看到,雖然不能拍照,只能拍引首,但已足夠。驚艷與驚喜層出不窮,看完松風閣才一轉身,看到另一件展品,明代書法家沈粲的七言律詩《金花箋》,其中一句竟然有著小侄兒的名字,加上最後一句的「謝」,沈粲這作作品,寫於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短短56字的七律,彷彿是送給剛滿週歲的小侄子專屬的雋永,穿越千年而來。

明代沈粲七言律詩金花箋。(圖/作者提供)
明代沈粲七言律詩金花箋。(圖/作者提供)

每一個展覽,每一個活動,都有新聞寫作或運用在不同領域的經典5W1H:何時(When)、何地(Where)、誰(Who)、什麼(What)、為何(Why)及如何(How),《航向天方─十五世紀的伊斯蘭印象》也不例外,看展一個多月了,感動有增無減。謝謝惠風老師的深度導覽,透過她圖文並茂的講解,我們看見地理上的明帝國與週邊國家;看見明朝之前的元朝與之後的清朝,還有那個年代西方發生了哪些大事;看見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年代,看見鄭和62年的人生,將近一半時間,都奉獻給每一次下西洋的航程。還有難得一見的掐絲琺瑯、埃及福斯塔特考古出土的文物等等。這些,解釋了為什麼《航向天方─十五世紀的伊斯蘭印象》這個展覽值得,看展當下心靈豐收眼界大開,展覽之後,依然值得回味再三。

鄭和下西洋航海圖。(圖/作者提供)
鄭和下西洋航海圖。(圖/作者提供)

責任編輯/邱劭霽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幸吟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