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叫女兒寫功課,反被問「妳在情緒勒索我嗎?」心理師嘆:台灣人都誤用了

2018-03-09 08:30

? 人氣

不久前,一位女性朋友告訴我,她對放學回家猛看漫畫的小學六年級女兒說:「妳都回家那麼久了,怎麼還不趕快去寫功課?妳再這樣媽媽要生氣囉!」女兒放下漫畫,冷冷地把頭轉向她說:「妳知道妳現在在情緒勒索我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位女性朋友傷心地告訴我,聽到這句話她心裡好難受啊!她平常是一個很喜歡自我覺察與自我反省的媽媽,所以當女兒這麼說,她一句話都答不出來,連「我是為你好」這句話都硬生生地吞回去。

是的,這一年來社會上發生了好幾起令人震驚的事件,集體情緒迅速高漲。有些人開始覺醒,不想再當個善良的濫好人,還有更多人為自己的不快樂找到了出口,將矛頭指向身旁的人,大家開始爽快地分析與批評別人的行為,彷彿集體被一種「受害者」的陰影給籠罩,同質高的受害者聚在一起相互取暖,轉過身獨自一人時,卻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堅強起來。

(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自己的不快樂都是因為被他人情緒勒索?(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為什麼會這樣呢?

迷思一:情緒勒索的關係等於失敗的關係?發現情緒勒索就要斬斷關係?

這是因為我們誤用了「情緒勒索」這四個字,而沒有回到心理學家蘇珊創建這個研究所提出的原典理論,去思考蘇珊提出這個概念的用意。

蘇珊是美國加州一位資深的心理學博士,也是1997年寫下《情緒勒索》這本書的創始者。「情緒勒索」的概念在於解釋「關係的拉鋸」而非「其中某一方的行為」。蘇珊把情緒勒索解釋為一種「交易」,說明了這是一種「你情我願」的過程,並且,出現情緒勒索元素的關係並非就是一個失敗的關係。

比方說,一對情侶的互動中,某人只要和伴侶爭吵就會演出跳車的危險舉動,伴侶自然是痛苦不堪,被危險情人擾亂得無可自拔。既然現在大家知道了情緒勒索理論,那就趕快遠離這種會勒索的人不就得了?

同樣的例子,你覺得你媽一天到晚在情緒勒索你,那你幹嘛不有guts一點,背著包包自己去自力更生不就好了?或者你媽根本已經年紀很大了說話又超級惡毒,你不會乾脆都不要理她就好了?

因為關係的建立過程遠比我們所想的還要複雜,除了價值感以外,所有烏烟瘴氣卻斷不開的關係中,總有某些柔情是令人難以放下的。

所以蘇珊說,她之所以會寫下《情緒勒索:全球暢銷20年經典》這本書,是為了「和另一半、父母、同事、朋友保持更密切的關係」,卻又受困於他們控制下的我們所寫的。

所以說,情緒勒索的理論不是讓你用來承受需要拒絕對方的痛苦,而是讓你學習用一個更舒服的方式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記得我剛開始在大學當輔導老師時,曾經接過一位在家庭中遭受嚴重肢體暴力的孩子,他的父母婚姻關係不好,所以母親將所有的心力(控制欲)都投注在他身上。當他開始進行心理輔導後幾個月,某天我收到他母親打來的電話,質問我和他兒子談了什麼,讓他兒子都不理他了?

我後來才慢慢領悟到,原來當一個人剛開始邁向覺醒時,會奮力地想要掙脫這種束縛,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先遠離和逃開。然而,時間一天一天過去,我發現這位孩子也逐漸陷入一種不快樂——那是一種突然與自己的家、自己所愛的人「斷裂了」的不快樂感。想當然耳,最終這位學生會再重回家庭,找到一個控制與被控制間的能夠呼吸的位置。

在蘇珊的《情緒勒索:全球暢銷20年經典》中,稱這為「有意識的讓步」

(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情緒勒索理論」是讓人學習用更舒服的方式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迷思二:情緒勒索就是教我們不要在關係中讓步?

讓步就讓步,不讓步就不讓步,「有意識的讓步」是什麼鬼?

蘇珊在創建理論時,不只教你怎麼診斷情緒勒索,也清楚定義出情緒勒索背後的心理形象:施暴者、自虐者、悲情者、欲情故縱者。並點出這種行為會造成受勒索者的幾種感受:自責、罪惡感和恐懼感。

這種「勒索」與「被勒索」的關係是會相互轉換的。比方說,我認識一個女孩,每次男朋友約會遲到女孩就會難過得狂打自己的頭,男朋友就會超級罪惡,跟著狂打自己巴掌。

好吧,這種在感情裡超級常見的八點檔情節,才是情緒勒索的過程中最可怕的循環。

怎麼停止這一切呢?有兩大重點:

第一, 當然就是大家都已經聽到爛的「建立自我價值感」。

第二, 拿你所建立起來的自我價值感,去向勒索你的人「有意識的讓步」溝通。

媒體一天到晚在散播哪些人是情緒勒索,就像在釋放一種你根本就不知道是什麼的病毒一樣,光荼毒我們,而沒有說清楚。

這點「有意識的讓步」,我認為是蘇珊發明情緒勒索病毒時,送給我們最好的疫苗,疫苗的用法是這樣的:

1、如果這個人是你愛的人,而且他的勒索要求其實並不會對你造成傷害,你其實是可以答應他的。(就當做表現你的慷慨吧!)就像有時候你知道老媽只是碎碎念,並不會讓你少塊肉,那就閉上嘴巴隨她去吧,她再唸也沒幾年了,只是你被唸完後可能需要去shopping或抒壓。

2、「你讓一次,對方也讓一次」原則,並且你要找到對方可以讓你的機會。比方說,一位妻子每次吵架時就會想要逼丈夫把話說清楚,丈夫實在不堪這樣的情緒束縛,開口要求妻子給他一些冷靜的時間,最後協商出來的結果是,丈夫在妻子不高興時可以有自己冷靜的時間和空間,但不能超過15分鐘(別管合不合理,人家夫妻高興就好了)。

3、只對部分說「Yes」,來交換你對勒索者的其他需求。比方說,一個每次吵架就會打老婆的先生,情緒一回復正常就跪著求老婆不要離婚,老婆最後答應不離婚,但要求先生去看身心科,並進行心理諮商。

(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碰到情緒勒索的情況,我們有上述這些作法挽救關係。(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最後,我們再回到那個被女兒說情緒勒索的媽媽。

其實我很想告訴這個女兒,當一個人是真心愛你時,即便他對你的愛讓你感到了被束縛的控制感,也請你先願意看見他的愛吧!因為唯有當你看見那份愛時,心裡才會真正長出愛自己的力量。

我們的父母從來都不是完美的人,就像我們成為父母時也常常那麼不完美,然而,只看見父母勒索的那一面,會讓我們走向偏激式的斷裂,看見愛的那一面,你才能回到自己身上,看見自己所需要負起的責任。

每一種被情緒勒索的感覺,其實都幫助我們照見了自己內在的陰影,看見自己是那麼怕被人犧牲、拋棄,那麼渴望被人喜愛。

斷開情緒勒索,不是從數落別人開始,而是從觀照自己的內心開始。

作者│許皓宜

最擅長「用關係說故事」的諮商心理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曾在大學教學多年,也曾走入醫院和社區,聆聽發生在不同場域的故事。受過心理動力治療、婚姻與家庭治療的專業訓練,是國內長期耕耘於婚姻與家庭治療訓練的師資之一。最新著作為《情緒陰影:「心靈整合之父」榮格,帶你認識內在原型,享受情緒自由》

責任編輯/蔡昀暻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皓宜心理師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