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女生還沒結婚有錯嗎?他道出中國「剩女歧視」的扭曲文化:在台灣也能看到

2021-09-08 12:17

? 人氣

在中國許多高學歷、高收入的大齡單身女性被媒體冠上「剩女」汙名,這個現象其實在台灣也不時能看到。(示意圖/取自pixabay)

在中國許多高學歷、高收入的大齡單身女性被媒體冠上「剩女」汙名,這個現象其實在台灣也不時能看到。(示意圖/取自pixabay)

從2009年開始,11月11日的光棍節(又稱雙十一節),在淘寶網推出的雙十一購物狂歡活動,與許多電子商務企業紛紛跟進之下,逐漸演變為全球性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有學者指出,雙十一購物狂歡節買氣蓬勃的背後所隱含的,其實是中國性別失衡的社會衝擊問題。過去中國為了控制人口增長,推行計畫生育,逐漸面臨的是男女性別比例失衡、少子化、勞動力短缺等問題。

高學歷、高收入的單身女性,被中國貼上「剩女」汙名標籤

雖然單身男性也被視為威脅社會穩定的一群人,但「剩男」問題在中國社會並未獲得太多的關注與議論。反倒是年近三十,居住於城市,擁有高學歷高收入,卻仍未進入婚姻的女性,承擔更為沉重的,來自家庭、社會,甚至國家媒體所施加的結婚壓力與單身污名,被貼上了所謂的「剩女」的標籤。

《中國剩女:性別歧視與財富分配不均的權力遊戲》一書,是長期關注亞洲的社會與性別問題的社會學家洪理達(Leta Hong Fincher),在中國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以兩年半時間,通過訪談兩百多位受訪者為基礎的調查研究成果,於2014年以英文出版成書,並廣受好評,2015年則在台港兩地以中文出版。

回溯過往的歷史,現今中國女性的婚姻與財產權現況,是與時俱進抑或呈現倒退?目前中國的性別平權運動,又如何在國家的壓迫與性別歧視之下展開抵抗?洪理達的調查研究,所提供的視角與觀察,正好打破了過去人們對於上述問題的迷思。

2007年以來,中國官方透過新聞報導、社論、電視節目等媒體,以「工作太專注」、「事業野心太大」、「擇偶標準太挑剔」、「不願降低標準」等論述,對於居住在城市,年近三十的高學歷單身女子進行鋪天蓋地的污名化運動,藉此形塑大眾對於「剩女」的意識形態。

通過向高學歷的單身女子推廣婚姻與生育,呼籲他們停止專注於工作並走入婚姻,目的解決性別失衡危機,並遂行其提高人口素質的政策,並維持社會穩定。馴服焦躁的男性,被視為女性的一種「天職」,反之則被視為威脅社會道德結構。

而女性往往在在媒體與親友的輪番「轟炸」之下,將「剩女」逐漸內化為內心的一種恐慌,由於背負著強大的結婚壓力,往往拉著不適合的結婚對象,倉促的走進婚姻。

男性在買房時,能獲得較多父母或長輩的金援,得以購買房產;反觀女性,尋求父母或家人協助購屋卻相當困難,甚至在孝道的壓力下,被要求出資贊助旁系的男性親戚買房,都是很普遍的事。

而中國現行房產登記制度的缺失,女性即便贊助了部分資金幫助男方購屋,夫家往往對房產的登記有較大的發言權,因此房產登記的所有權人,往往都是登記為男性。此外,挹注資金協助男方購屋,但認為房產所有權只登記在丈夫名下並無不妥;或是覺得自己不能夠如同男性一樣,要求父母金援購屋的女性,其實也大有人在。

可以說,中國男多女少的人口結構,並未使女性在婚姻市場中佔有優勢,反而是為了避免婚約中止,淪為所謂的「剩女」,導致在婚姻的各種權益上做出過多的讓步,特別是購買房產一事之上。女性與男性一樣承擔了結婚購屋的沉重壓力,卻常在付出可觀的購屋經費之後,又被迫放棄房產的所有權。

說穿了,中國「剩女」在某種程度上只是個虛構的假議題。國家與媒體刻意形塑的「剩女」污名;社會再度接受對傳統性別角色的劃分;以及財產登記制度的缺失,將女性累積房產財富的權益加以排除。女性的婚姻權與財產權,在198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以至於迄今,正逐步遭到侵蝕並走向倒退。

作者也在書中透過歷史學者的研究成果,來加以佐證這種倒退的現象,女性今日財產權的薄弱,遠遠不如一千年前給予女性最大財產繼承權的宋代。元代以征服王朝入主中國,重新制定了符合蒙古草原傳統,與儒家父權習俗的財產繼承制度,自此以後女性財產繼承權的黃金時代走向逆轉,無論在財產繼承、婚姻和生育的法律與社會規範,都以改寫成對女性相當不利的狀況。

「剩女」魔咒、女性對財產權觀念的薄弱、過多讓步與性別歧視之下,若是在婚姻中遭遇家暴,受限於法律障礙與經濟上對男方的依賴,只能繼續困在婚姻暴力中難以脫身。而女性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成為「同妻」;單身或不同性傾向的族群,由於不符合異性戀模式的婚姻,則面臨更為嚴峻的處境。

台灣也有「剩女」汙名化?

台灣對於所謂的「剩女」,抑或是來自日文的「敗犬」一詞相信並不陌生,從東亞各國的網路、新聞與諸多影視作品中,類似的討論與戲劇題材可說俯拾即是,族繁不及備載。這種現象,無一不反映了東亞各國社會,對於步入中年、學歷與工作皆有一定成就的女性,在不同程度上仍然因為社會所賦予的性別角色與期待,承受著自身尚未步入婚姻的焦慮,與周遭對大齡單身的鄙夷,尤其是家人的不諒解。

睽諸過往的歷史,與本書所揭露的「剩女」汙名、歧視與困境來看,其實性別平等並非總是呈線性發展且逐步走向越來越進步的狀態,權益的爭取總是困難重重,但是權益的喪失卻總是非常容易。

或許我們應該慶幸,生活在台灣這塊相對自由開放的土地。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仍時常面對不時出現於生活周遭,諸如對女強人或女博士的妖魔化,或是「單身女性無法了解一個家庭的需要」、「穿裙子不適合當三軍統帥」、「30歲以上女性未婚是國安問題」、女總統「未生小孩,不懂父母心」等與性別平權背道而馳,或帶有性別歧視的言論。

面對這些時而顯現,時而潛伏在你我周遭,與平權相違的意識形態,應該保持警覺,或許日後可能又會形成一股逆流,朝向我們反撲,侵蝕多年來台灣性平運動所累積的成果。

本文曾以〈中國「剩女」如何面對歧視、壓迫與污名〉為題,於2015年12月21日刊登於【故事Story Studio】網站。現修訂內文重新發布。

作者介紹|Cathy Tsai 蔡凱西

台北人 / 不專業旅人 / 流浪中的學術人 / 研究旅行史與旅行文化的不良歷史學徒。在出門旅行、閱讀,與作古的旅記文本中持續穿越,已成為生活日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格子(原標題:「剩女」的歧視、壓迫與污名:我讀《中國剩女》)

責任編輯/邱劭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