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容易有壓力、神經質敏感?心理師:這種人通常是兒時受到高度壓力所致

2018-02-08 11:39

? 人氣

德國弗萊堡大學教授兼心理治療醫學領域的首席專科醫生尤阿希姆·鮑爾(Joachim Bauer)曾說,創傷的記憶存於我們的潛意識中,且會在我們身體留下印痕(engram)。經歷創傷後留下的印痕,可能不會引發任何痛苦,默默地進入長久的「冬眠」狀態。然而,數年、數十年流逝,若受到嚴重精神壓力,創傷的記憶便會突然甦醒,儲存心中的苦痛也會再度復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30多歲的黃姓主婦與丈夫行房時總是痛苦不已。每當丈夫提出要求,內心就會緊張不安。丈夫的手碰觸到身體時,她會反射性地縮起僵硬的身子,強迫自己忍耐到結束,甚至感到有一股難以言喻的羞恥感與憤怒。

黃姓主婦深愛著丈夫,丈夫也是個溫柔的人,很疼惜太太,但她卻對行房一事恨之入骨。別說身體會感到燥熱或有快感了,越是打從心底去感受丈夫的撫觸,整個人越是無法動彈。

(圖/大川竜弥|たけべともこ@pakutaso)
黃姓主婦深愛著丈夫,但她卻對行房一事恨之入骨。(示意圖非本人/大川竜弥|たけべともこ@pakutaso

這一切是因為黃姓主婦曾在小學時受到鄰家哥哥的性騷擾,即便多年過去了,當天的羞恥感與憤怒依舊如影隨形。即便在她與深愛的丈夫享受魚水之歡時,當時的創傷與烙印仍持續折磨她。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把像黃姓主婦一樣,身體持續感受到多年前性騷擾的傷口,稱為「記憶創傷的方式」。我們的身體會透過持續感受過去的衝擊性痛苦來記住過去。依佛洛伊德的觀點來看,身體是想藉由重現痛苦來試圖控制它。也就是說,為了掌握創傷而讓痛苦一再出現。

創傷越多,對壓力就越敏感

心理學就是以「童年的經驗會對人生造成影響」的前提為出發點,最近還發現了童年的創傷經驗會扭曲大腦的生化作用,導致壓力荷爾蒙過度分泌,神經逐漸變得敏感。成年後,即便是微小的壓力,荷爾蒙分泌也會失調,全身警報大作,變得虛弱無力,心情低落。當此狀態持續或頻繁出現,便可能患上憂鬱症、恐慌症、恐懼症、強迫症等各種壓力性疾病。

有些人對於壓力的反應比其他人更加敏感。很容易有壓力,要消除壓力需要花上許多時間,這種人通常是兒時受到高度壓力所致。創傷的經驗,會使體質變得對壓力敏感。我們可能以為,有許多心理陰影的人,會比經驗少的人更能克服創傷,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經歷過的人只會更痛苦。相反地,在父母悉心照顧下,心靈比較少受創的人反而更懂得應付壓力。童年有過許多陰影的人,會因為壓力回應系統受到損害,無法消除壓力,而變得敏感。

(圖/photoAC)
童年有過陰影的人,對壓力的反應比其他人更敏感,消除壓力也需要花上更多時間。(示意圖非本人/セーレム@photoAC

美國那洛巴大學(Naropa  University)的身體心理治療學系教授克莉絲汀·寇威爾(Christine  Caldwell)乃是此領域的先驅。她主張,人們為了解決心中殘存的陰影,會使用「離開自己身體的方式」,也就是成癮。成癮是童年陰影創造出來的固定身體反應。人們平時會依賴酒精、尼古丁、賭博、電玩、性等,暫時逃離自己的身體狀態與創傷的痛苦。成癮的特徵是會形成循環,而我們的身體也因此更沉溺其中。

周遭經常可見到為了減輕痛苦而選擇成癮行為的人,他們透過成癮來逃避痛苦的情緒,並逐漸產生依賴。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承受力,即使能藉由脫軌行為暫時遺忘,但之後就不再管用。對於飢餓的人而言,享受一個麵包時的幸福感與滋味可比山珍海味,但當他吃兩個、三個以後,隨著吃的麵包增加,滿足感便逐漸下降。這即是經濟學所說的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而成癮也有相同的現象,當他不再感到滿足時,又再給他一個麵包的話呢?如今成癮不再是緩和痛苦的工具,它變成了一座監獄。正如同瑪麗蓮夢露因藥物成癮而香消玉殞,流行樂之王麥可傑克森過度服用藥物,最後仍無法戰勝現實的苦痛,成癮同樣無法成為真正的解藥。

替心靈的傷口綁上繃帶吧

創傷並不是一輩子無法治癒的,儘管不容易,但治療是有可能的。有一本改編成電影,並在韓國上演的日本小說《繃帶俱樂部》,訴說的是關於受傷人們的故事。因父親的不倫戀,主角笑美子承受著父母離異的悲傷。她在偶然的機緣下,遇見一名叫做迪諾的男學生,設立了名為「繃帶俱樂部」的網站,傾聽人們的故事,並為他們的傷口治療。只要內心受傷的人委託,繃帶俱樂部的成員就會立即出動至現場,進行儀式,替傷痛發生的地點纏上繃帶。他們會將此部分拍攝下來、寄給當事人,任務就算結束。

有一次,一位少年誤將足球射入己方球門,為了治療他的創傷,成員親自跑到現場,替進球的球門與足球綁上繃帶;他們也曾在失戀的女學生與男朋友分手的鞦韆上纏繃帶。繃帶俱樂部的成員治療傷口的方法非常單純,就是在傷口部位纏上繃帶,而這亦也是創傷治療時必要的方法。為了解決創傷,就必須先找到受傷的部位,在上頭綁繃帶才行。但問題就在於,我們得在內心找到跟球門或鞦韆一樣具體的地方。

家庭治療的先驅薩提爾(Virginia  Satir)替內心受創傷的個案與其家人諮商時,她所使用的繃帶是「身體接觸」。薩提爾不僅透過對話與言語來進行諮商,同時也藉由身體接觸來恢復家庭關係。

曾經有父母因為孩子性格敏感挑剔,無緣無故討厭弟妹、欺負弟妹而前來諮商。薩提爾建議父母花三週時間陪孩子玩、幫他按摩。令人吃驚的是,三週後孩子變得溫順許多,也能和弟妹和平相處了。原本關係惡劣的夫妻,在每天替對方按摩手腳二十分鐘,牽著手互視五分鐘之後,關係也出現了變化。

身體接觸是一種大腦的交流,也是心靈的交流。幫助心靈疏通的身體接觸,能使烙印於我們內心的創傷記憶瓦解,並具有治癒傷口的驚人效果。

(圖/photoAC)
身體接觸是一種大腦的交流,也是心靈的交流。(示意圖非本人/photoAC

治療內心創傷需要專家的幫助。因陸文斯基事件,導致柯林頓的政治生涯與婚姻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時,柯林頓夫婦倆一同接受了夫妻諮商。儘管有些人分析,希拉蕊之所以未選擇離婚一途,是為了她將來想當上總統的政治野心,但站在家庭諮商師的角度來看,這個決定應是受到夫妻諮商的許多影響。

當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事情時,會尋求專家的幫助。車子故障會送到修車廠,身體生病了,就到醫院接受治療。可是唯獨碰到心靈創傷時,卻傾向於自行解決。汽車是由數千種零件組成的精巧機器,但它們遠比不上自成一個宇宙的人體。此外,不管我們的身體再怎麼複雜,也比不上人心深奧、細緻。海水難量,但人心更難測,若是難以獨自克服創傷時,盡快尋求專家的幫助才是明智之舉。

作者|催光鉉

韓世大學諮商研究所教授暨創傷家庭治療研究所所長。延世大學研究所畢業後,於德國波昂大學取得家庭諮商學的博士學位。之後在波昂大學附屬醫院擔任臨床諮商師,並於Ruhr家庭治療中心擔任家庭治療師,接觸到歐洲各國無數家庭的衝突與傷痛。回到韓國後,在創傷家庭治療研究所替無數問題家庭諮商,並致力於創傷家庭治療的普及、幫助人們治癒心靈。其他著作包括《家庭的發現》、《我想拋棄男人》、《玩偶治療》、《組織家庭治療》。

在多元的家庭治療方法中,作者尤以鑽研創傷家庭治療為主。作者表示,留在我們內心最深的傷口,大部分皆與家庭有關。長期研究家庭問題的他認為,不只家庭內經歷的問題,生活中的不幸、低自尊感、不良的人際關係等的根源均存在於家庭內。創傷家庭治療的焦點,在於彼此懷抱著原生家庭傷痛的夫妻,在組成新的家庭時,隨著複雜情感的交織,互相造成傷害。

本文經授權轉自大樹林出版《家人的第二張臉孔》(原標題:傷口烙印於身體上的記憶)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