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界讚王必勝「魄力與柔緩軟兼具」:不只是疫情拆彈專家,中共施壓、醫界事務都難不倒他!

2021-07-24 06:50

? 人氣

除了鋼鐵般的意志,王必勝也有柔軟的一面。在這場遲遲無法落幕的疫情前,他從來不是個以醫院、辦公室為家的工作狂,獨處時,曾在國軍示範樂隊服役的他會吹薩克斯風、彈鋼琴、逗貓、享受美食美酒、欣賞各類運動賽事;臉書上也經常分享帶兩個女兒出遊的照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追隨恩師「拆彈」腳步

行醫到行政助人範圍更廣

而成為胸腔外科醫師,也是出於親情的決定。

王必勝讀高中時,他的母親被診斷出肺癌,雖然接受腫瘤科權威彭瑞鵬治療,卻仍在他17歲時離世。當時就讀建國中學、以醫學系為目標的王必勝,就此決定未來要接受胸腔科訓練,救治像他媽媽一樣的病患。

順利考上台北醫學院(現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後,他選修彭瑞鵬開設的「呼吸系統」課程,畢業後考取台北榮總胸腔部住院醫師,一路追隨當時擔任胸腔部主任的彭瑞鵬。

「除了胸腔外科醫師的專業,我很早就發現他的行政協調能力。」彭瑞鵬回憶,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期間,由榮總管理的台北市立關渡醫院爆發群聚感染,彭瑞鵬臨危受命擔任院長,首度讓王必勝負責行政管理職,他一天到晚與家屬、醫師及護理師協調病房、調度資源,展現出溝通能力,最後讓感染事件得以順利落幕。

這位行政才幹自03年開始,任職北榮醫療品質管理中心、醫務企管部、部立金門醫院院長,角色逐漸由救治單一病患轉為掌控全局。當被問到是否懷念過去能直接面對病患的日子,他瀟灑地回應:「從行醫轉到醫務行政,我自己看來是在幫助更多的人。」

不必再為病患插管、裝置呼吸器的王必勝,工作環境依舊充滿風險。過去一個月來,因為擔心不慎將病毒傳染給妻女,一向重視家庭的他,每次結束任務之後,都要自主健康管理好幾天才敢回家。身處外地時,只有利用短暫空檔和女兒視訊聊天,稍稍撫慰疲憊的身心,但他絲毫不以為意,隨時做好出發拆彈的心理準備。

談起控制疫情的「必勝」之道,拆彈專家只說了一句「根據指引、盡力而為。」這句話乍聽之下平淡到不行,卻又讓人無法反駁。畢竟面對反覆來襲、不斷演化的病毒,耐心重複那些平凡但正確的小事,已經證明了比創造令人眼花撩亂的戰術思惟,更有效果。

今周刊1282期。(圖/今周刊提供)
今周刊1282期。(圖/今周刊提供)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今周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文/陳偉周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