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狼師、狼親戚、狼鄰居,連公園都危險!專家:家長務必教孩子3大警覺,別再讓憾事發生

2017-09-20 09:00

? 人氣

日前宜蘭一名男童因為要前往籃球場叫哥哥回來吃飯,遭有性侵前科的陳姓男子,用腳踏車載至附近未完工的農舍性侵得逞,男童脫逃後向家人表示自己被侵害,全案才曝光。

台中市某安親班負責人, 疑似多次在車上性侵落單國小女學童,部分學童因害怕不敢上安親班而告訴學校老師,警方調查已知有三名學童受害,但初估受害學生可能達十多人。這起性侵案件會曝光,起因於學校老師在課堂上教導學生如何自我保護,一名受害女學生才終於忍不住,向老師透露遭受安親班負責人性騷擾,老師也趕緊將學生轉介至輔導室輔導。

嘉義某國小校長爆發性侵醜聞,多次對就讀三年級及一年級的一對姐妹做出不當舉動。聖誕節前夕,校長疑似又以糖果引誘女童,在校長室用手指觸碰女童下體,女童回家後向母親哭訴,母親一氣之下決定報案。

無論是男孩、女孩都可能成為性侵害的對象,由過去國內發生的案例可知,小男生因為警戒心較低、也較缺乏相關知識,不敢或不知道如何向大人陳述受到傷害,反而更容易成為連續性侵害的對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內政部警政署統計,近三年兒少犯罪事件的被害類型比重,以性犯罪占26.09%最多。若進一步依照年齡細分,兒童(0至11歲)被害前三名類型為性犯罪、傷害及駕駛過失,發生在0至11歲女童身上的犯罪事件中,性犯罪比例高達57.35%;同齡男童身上發生的犯罪事件中,傷害(打架、霸凌等)是第一位達25.54%。而不論男女,「住宅區」都是前兩名發生率最高的地點。

孩子涉險,小心所託非人

除了陌生人突發的犯案型態之外,多數性侵案件都有跡可循,絕大多數的加害者都是孩子或家長認識、甚至於是極為信任的熟人、師長。熟識的長輩或朋友容易讓孩子降低戒心,加害人也因和孩子、家長熟識而有和被害者單獨相處的機會。因此年幼孩子必須先具有保護自己的意識,才有能力察覺蛛絲馬跡,進而提高敏感度、避免受害。

家長需要學習的是,如何辨別潛在騷擾者,避免誤信熟人且「所託非人」,特別是安親班、才藝班的老師流動率較高且篩選不易,以下幾種人格特質務必讓孩子保持距離:

● 歧視女性,或認為女性本該順服、依賴者。
● 習慣用汙衊性言語評論女性者。
● 濫用藥物或酗酒者。
● 過度壓抑自己情緒與感受者。
● 低挫折容忍力與處理壓力有困難者。

對孩子而言,從小可能就常有熱情的長輩摸摸頭、捏捏臉、拍拍大腿或搭肩,即使不喜歡也不敢說,甚至有些父母會一再傳達「人家是喜歡你才摸摸你!」等說法。殊不知正是這種錯誤觀念,縱容有心人士以同樣的手法接近孩子,探試孩子的底線。孩子擁有身體的自主權,只有他有權利同意或拒絕別人的觸摸,如果我們漠視孩子的「不舒服」,認為無關緊要甚至加以責怪,不僅孩子無法建立安全意識和身體自主的觀念,甚至有可能進一步身陷險境或受到實際侵害。父母親更不應該因為不知道如何回答或想不出解決辦法,而逃避或否定問題的存在。

性侵者第一次試探孩子時,若孩子能有意識並作出堅決反應,很可能就此打消犯案動機;反之若態度猶豫不決,則會增加性侵者繼續鎖定對象、進而犯案的信心,因此是否具備「警覺意識」,將成為協助孩子養成直覺反應與判斷基礎的重要關鍵。

1. 對環境安全的警覺:要構成性侵行為,首要條件為封閉且隱密的環境,以便孤立被害者。因此,應告誡孩子,只要任何熟人、長輩試圖將他單獨帶到偏僻死角、鮮少人煙出入的空間、甚至是住家、車上,都必須立刻提高警覺並拒絕,盡量處在人多熱鬧的地方,減少落單機會。

2. 對言語試探的警覺:部分性侵害發生之前,會先伴有各種試探性的性騷擾,以尋找敏感度較低的受害者。黃色笑話、探及隱私,或是任何評論身體器官有關的言語,都可能是一種試探。溝通上必須十分清楚地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不要害怕破壞現場氣氛。

3. 對行為舉止的警覺:對長輩、親友或師長過度親密的動作,任何觸碰身體或私處的行為,都要教導孩子勇敢說「不」,任何一個大人提出來的單獨邀約都應該先拒絕,並告知家長,以便進一步確認動機。

02
(示意圖,非當事人/John Gillespie@flickr)

教孩子練習「拒絕」

不論是熟人或是同儕團體,一旦孩子的直覺感到不安,都應該鼓勵他立刻作出反應,避免有進一步不當行為發生。我們永遠無法預知事件何時何地發生,只能平時就與孩子練習「表達拒絕」或「藉故離開」的說法,以防孩子因為不好意思或不知如何開口,而讓自己陷入險境。

表達拒絕的說法有「我不喜歡你碰我身體」、「媽媽說別人不能隨便碰我的身體」、「請你不要這樣,否則我要大喊了」等,可視情況緊急調整口氣內容;這些說法同時也是一種「警告暗示」,若對方不理會回應就立刻中止對話,直接呼救或逃跑。藉故離開的說法則有「我想先去上個廁所」、「我想先買東西吃」、「媽媽叫我打電話回家」等。總之,想辦法阻止當下情境發生,並至人多的地方求救。

積極回應孩子的求救

在各類性侵案件中,若是加害者為「熟人」或「長輩」,則可能會基於家族情感、面子、現實經濟狀況等考量,而被隱瞞、忽略甚至否定整個事件的存在,孩子往往被要求噤聲,甚至被責怪為過度敏感、胡思亂想。若孩子對於性騷擾、性侵行為一知半解,很有可能會因性侵者編出的各種理由感到恐懼、迷惑而隱瞞事實,讓性侵者有機會再犯案。

安撫類理由:「你太可愛了,每個人都會想要摸摸你。」、「你剛剛也覺得很舒服對不對?」、「這是我們之間的祕密,我知道你最守信用了對嗎?」

威脅類理由:「我會這樣,都是因為你不好。」、「要是你乖一點就不會了。」、「要是你說出去的話,你爸媽會不想要你。」、「你跟別人說別人也不會相信,反而會覺得你是壞孩子。」

爭取同情類理由:「你真的希望我被警察抓起來嗎?」、「我只是覺得很寂寞,你不覺得我很可憐嗎?」

以上都是利用孩子的善意,企圖混淆判斷的說詞。遇到這樣的事,不論孩子是有意無意地透露,或是直接告知大人,都表示孩子已「挑選」過、認為這個大人值得信任;因此接下來的回應格外重要,也是孩子是否願意繼續釋出更多訊息的關鍵,回應的重要原則有:表達信任:明確表達相信孩子的感覺、判斷,並欽佩他說出來的勇氣。

耐心傾聽,不急著發問:性騷擾或性侵事件原本就難以啟齒,因此一開始必須先耐心回應,不要提太多問題以造成壓力或誤導方向,必要時分階段進行,也能幫助孩子調適壓力、整理表達方式。如有必要提問,盡量用「開放式問題」,如:接下來呢? 然後呢? 引導繼續說明即可。

不要激動,保持情緒穩定:切勿在孩子面前展現各種情緒,這樣有可能讓孩子感到罪惡、羞愧、擔憂、害怕,而隱瞞更重要事實,或者開始說謊。冷靜回應,不立刻興師問罪:由於事情已經發生,最重要的絕對不是滿足傾聽者的正義感或愧疚感,當下過於情緒式的衝動行為會造成孩子二次傷害。了解事實之後,只需要對孩子回應無條件的愛與支持即可,之後再與其他相關人討論後續動作。

尋求專業協助:包括法律、心理等各種面向,必要時需要報警處理;若考慮進行心理諮商或是精神科專業輔導,必須先得到孩子的同意與配合。近年來疑似性騷擾的行為逐漸浮出檯面後,這類事件逐漸受到重視,學校目前已有明確的反性騷擾政策,對於性騷擾之定義與處理性騷擾程序均有固定流程,因此可同時協請學校啟動機制、正式列案。
● 告知學校設置的性別平等委員會,所有證據均需保留,例如錄音、簡訊、影像、照片、第三人證等。如發現有其他受害者,可連絡一起申訴。
● 先行依照學校事後處理機制的流程,確保孩子的心理狀況並及時處理。
● 倘若學校有刻意隱瞞意圖,則需再告知更高指導機關,如教育局等。

性騷擾或性侵事件若處理得宜,當事人多數能逐漸恢復正常,身為家長,切勿表現得比孩子更脆弱擔心,應該成為孩子心中穩定的支持力量,帶孩子迅速重返正常的生活軌道。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親子天下《愛的生存遊戲-引導孩子做對選擇、遠離危險的安全課》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