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就不買這個!」如何解決忍不住下標的衝動購物?日本理財大師:善用網拍購物車…

2017-08-16 09:30

? 人氣

買想要的東西無妨,但許多人控制不了衝動購物的習慣。這類型的人當中,男性大多是迷戀最新家電,也就是每當新品上市就會想買,不買就感到渾身不對勁。這些人每到假日就會流連在大賣場、量販店中;至於女性,買的應該就是每一季的最新流行服飾和化妝品了吧。對物欲沒有抵抗力也是原因之一,但恐怕還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為愛慕虛榮,因為想讓別人覺得自己「真不愧是時尚達人」!愛追求流行的人,都免不了會做出許多不必要的浪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相反地,同樣是熱愛名牌,有人卻是一樣東西用了好幾年,壞掉就修,例如父親送的勞力士錶用了三十幾年等,這類型的人幾乎不太會做出不必要的浪費行為。

不過,就算是追求流行的人,只要事先決定購物預算,還是有可能可以克制衝動購物的欲望。因為事實上,很多人其實只是單純想追求流行,並不是真正那麼想擁有;還有另一種推測是,之所以不斷想買東西,其實是因為一直找不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02.jpg
(圖/すしぱく@pakutaso)

防止衝動購物的「三的原則」

想預防衝動購物,我建議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如果想買三千日圓(約為 800 多台幣)的東西,就先考慮三天後再做決定,以此類推,三萬日圓(約為 8000 多台幣)就是三個星期,三十萬日圓(約為 8 萬多台幣)就是三個月,我稱這個方法為「三的原則」。人如果在「我想要!」的當下就下手購買,通常都很容易後悔。這時候必須先暫時冷靜下來仔細思考,如果只是看到的當下很想要,經過三天後大概就不會感興趣了;相反地,如果三十天後「還是很想要」,就代表是真正的欲望,一眼看到喜歡就買,最後卻發現「明明花了三萬日圓(約為 8000 多台幣)買的,結果還是不喜歡」,因此後悔不已,這個情況在嘗試過「三的原則」之後,肯定不會再發生。

「三的原則」也能用來培養孩子的金錢觀。舉例來說,當孩子吵著「想買電玩遊戲」時,這時候可以先跟孩子約定好「我知道了,我會買給你,不過是一個月後才會買喔」。

當一個月後再問孩子:「怎麼樣?還是想要嗎?」幾乎所有孩子都會回答「不要了」,這時候的他們,欲望大概都已經轉移到其他東西上了。換句話說,如果在孩子一開始吵著要的時候就買給他們,經過一個月後他們早就玩膩了。東西用不久就會失去興趣,這一點無論是孩子或大人都一樣。在欲望當下,沒有人覺得自己會改變心意。然而,只要稍微延後購買的時間點(如:將想買的網拍商品先存放在購物車),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大部分的人最後都會改變心意

p.112.jpg
 

列出「已買物品清單」

存不了錢的人,很多都有「缺乏計畫性」的缺點,而且還不太會自我反省,所以同樣的錯誤會一再發生。說到「不做事後會後悔的購物行為」,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從來沒有後悔過」。不過事實上,這些人並不是「不曾後悔」,他們只是根本不記得自己在什麼狀況下買過哪些東西罷了。

針對這類沒有自覺的人,建議可以活用「已買物品清單」,下表列出了範例,請大家務必多加運用。已買物品清單的具體作法是,列出過去一個月內所買的東西,針對「想要程度」和「滿足程度」分別做一到五分的評分。

p.117.jpg
 

舉例來說, 如果是當初非常想要而買的東西,「 想要程度=5」;朋友推薦下勉強購買的東西,「想要程度=1」。滿足程度也以同樣的方式來檢視。

經過檢視之後會發現,購買前後的想法可能會產生落差,有些東西「雖然當初很想要,但現在再回頭想想,如果當初沒買就好了...」,也有些東西「只是剛好買下,但非常值得」,甚至可能會驚訝地發現有些東西「自己根本不記得有買過」。

人會選擇性遺忘不適合自己的東西,所以如果沒有經常藉由「已買物品清單」來喚醒記憶、自我反省,同樣的錯誤只會一犯再犯。如果可以瞭解自己犯錯的模式,下回再遇到同樣情況時就能特別小心。

不僅如此,定期列出清單還能幫助自己養成習慣,在買東西之前也一併評估東西所能帶來的滿足程度。

透明夾理財法可以說是「已買物品清單」的簡易版。不用一一計算每天花了多少錢,只要看透明夾裡所剩的錢就能知道狀況。如果今天比前一天剩下更多錢,就可以知道今天的預算控制做得很好,假使剩的錢比前一天少,也能反省「自己究竟把錢花到哪裡去了」。如果可以想到原因,例如「可能在超商買了不必要的東西」,要進一步改正也會比較容易。

不過這裡要注意的是,並不是「剩下愈多錢愈好」,因為過於節儉反而會影響到生活品質。只要可以在一天兩千圓的範圍內、做能為自己帶來高度滿足的消費,把錢全部花完也無所謂。就算偶爾買高級和牛來吃也沒關係,如果光靠美味的牛肉和白飯就能換來高度滿足,也算是一種正確的消費行為。但如果覺得「買了昂貴的牛肉就無法再買配菜了,感覺好空虛」,下回就只要稍微降低牛肉的預算、多買一點配菜,做適當分配就行了。

列出一個月內所買的東西,針對「想要程度」和「滿足程度」做評估。藉由像這樣回頭檢視,可以發現自己成功和失敗的花錢模式。(註:不需要全部列出所有東西,選擇價格較高的來做檢視即可。)

010101.jpg
(圖/The Devil Wears Prada@facebook)

人會將衝動購物的行為正當化

錯誤容易變成一種習慣,這一點在工作上也是如此,愈是自己都沒有發現的粗心過錯,更要小心留意。

不僅如此,人通常會替自己的衝動購物找合理的藉口,即便是相當明顯的衝動購物行為,對買的人而言,當下絕對不覺得是如此。例如看到一只很可愛的戒指。這時腦中便會開始編造各種「計畫」,像是「剛好可以戴著出席最近親戚的婚禮」、「到了一定的年齡,這一點東西至少也應該要有才行」等,簡直就像是「一開始就打算要買」,所以找藉口自我欺騙。

這時候如果稍微停下來考慮一下,會發現自己的想法其實有很多盲點。例如「話是這麼說,不過婚禮一年也不過參加個一次而已」、「比起戒指,應該還有更想要的東西吧?」、「對了,我的鞋子都穿到破了」等。

但因為當下只想著:「我想要!」因此什麼都無法思考。如果是經過考慮才買也就算了,不經思考就亂花錢簡直就是浪費的行為。例如可以花三萬日圓(約為 8000 多台幣)買不太有機會戴的戒指,卻不想花錢買每天都會穿到的鞋子,這種例子十分常見。

我希望大家都可以學會聰明花錢的方法,因此才需要透明夾理財法來達到這個目標。

作者簡介|市野瀨克己

大學畢業後曾任職會計師事務所,以顧問的身分提供稅務會計和人材培育的相關諮詢。之後取得「財務規劃顧問」認證和財務規劃師(CFP)證照,曾為三千多人提供家計規劃諮詢。現在除了電視和廣播節目外,也在報章雜誌擁有「家計診斷」專欄,並活躍於演講活動及講座、寫作等各方面領域,同時也是高知大學和大阪大谷大學的兼任講師。目前是生活財經記者,財務規劃顧問,市野瀨全方位顧問公司代表。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出版《有錢人都用透明夾:不用記帳,一年存款就能多出五十萬日幣的超簡單理財法》

責任編輯/陳憶慈

【好物推薦】今夏消暑提案,DIY冰淇淋這樣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