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中暑怎麼辦?專家教你正確處理5步驟,若已到「這個程度」務必直接送醫

2020-07-10 09:00

? 人氣

身體產能 > 散熱時,就很容易出現「熱傷害」的現象。(陳明仁攝)

身體產能 > 散熱時,就很容易出現「熱傷害」的現象。(陳明仁攝)

又來到了 7 月的炎炎盛夏,依據中央氣象局統計,台灣夏天均溫約落在攝氏 30 度左右,最高溫時更達攝氏 35 度以上,隨著全球暖化,數字更是年年創新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夏天同時也是戶外活動盛行的時期,但常常會忽略防曬、喝水,而讓中暑事件屢見不鮮,很多人可能會輕忽,其實中暑是一個死亡率極高的疾病,若錯估病況或處理不當,是會導致嚴重後果的,如國軍士官洪仲丘於 2013 年因過度操練而中暑,送醫時體溫高達 44 度,進而引發肝、腎衰竭、橫紋肌溶解症與多處器官出血,最後不幸離世。

近年來,隨著氣溫不斷升高,全球中暑案例也逐年上升,年齡層更是橫跨年輕與長輩世代,所以中暑的觀念是人人都需要學習的知識,才能讓即時的應變與處理更有概念。

今天 Jamie 想花 5 分鐘來與大家聊聊關於 中暑的症狀與特徵、中暑該怎麼辦、中暑原因、中暑高風險族群、中暑如何緩解/改善、如何預防中暑、中暑有哪些種類、中暑正確的處理步驟……等等內容,那就讓我們開始吧!

一、什麼是中暑?熱傷害分為三大類型(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

人體需要透過排汗來散熱調節體溫,若人體無法透過流汗等相關機制,有效降低體溫,也就是身體產能 > 散熱時,就很容易出現「熱傷害」的現象,而熱傷害分了幾個等級,中暑是其中最嚴重的類型。

所以細部區分,我們常常口語說的中暑,其實依照醫學上的熱傷害分類,依照嚴重程度,可區分為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三個類型與階段。

熱傷害分類一 : 熱痙攣 Heat cramps (嚴重程度輕,意識清醒)

熱痙攣通常是在人體在高溫下長時間活動或運動,導致大量出汗使身體水分流失,補水卻沒有補足鹽分,造成血液中的鈉、鉀離子濃度降低,導致肌肉出現不自主的抽搐或疼痛的症狀與特徵,應立即至陰涼處休息、按摩肌肉舒展。

熱傷害分類二 : 熱衰竭 Heat exhaustion (嚴重程度中,意識多為清醒)

比起熱痙攣屬於較嚴重的症狀,主因處於高溫悶熱的環境,大量出汗導致水份、鹽份流失過多,進而出現脫水的狀況,常見的症狀有臉色蒼白、虛弱、噁心、嘔吐、頭痛頭暈,體溫約落在 37℃~40℃之間。

需立即將患者移至陰涼處,除去多餘外衣並以冷毛巾擦拭、適度灑水方式幫其降溫,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給予水分或電解質飲料,觀察其狀況,必要時須送醫。

熱傷害分類三 : 熱中暑 Heat Stroke (嚴重程度高,意識多為模糊、無意識)

又稱為「中暑、中暑高熱」,屬於熱傷害中最嚴重的類型。人體因中樞體溫調節失常、無法正常排汗,導致體內累積過多熱量,最主要的症狀就是體溫飆高(常超過40℃),並出現皮膚乾熱、無汗、頭暈、心跳過快、抽搐、休克等症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