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真的不要貪!22歲創精釀啤酒公司、毅然拒大筆訂單,他道出40年職場拚搏覺悟…

2017-06-28 14:33

? 人氣

梅泰雖然是一家大型器具公司創辦人的曾孫,但卻對小而美的事物情有獨鍾──在事業上也是如此。如今高齡65歲的他,早在40年前就開創了全國第一家精釀精釀啤酒公司。到了1990年代初期,美國啤酒業遇到瓶頸,迫使他不得不做出決定。其實所有成功的創業家遲早要面對相同的決定,只是多數的創業家做出決定時往往已經太遲。幸好,梅泰很早就知道自己必須做出選擇,也做了正確的決定。但他差一點,就踏上錯誤的方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天上掉下一筆超級大生意,卻是噩夢的開始……

時間回到1990年代初,在外界眼中,梅泰的事業正值顛峰。當時,梅泰經營安可啤酒公司已有27年了,回想剛接手時,公司岌岌可危,而他成功挽救了公司唯一的產品:安可蒸餾啤酒。在過程中,他改良了啤酒的釀造方法。今天,安可是第一家獲得全美國認可的精釀啤酒公司:採用最好的原料,用傳統配方與釀造技術,生產高品質、手工釀造的啤酒與麥芽酒。

但成功是福也是禍,安可啤酒以及接下來所推出的產品,包括安可波特酒、自由麥芽酒、老氣笛、聖誕麥芽酒等,都在1970年代中期成為暢銷商品,公司的生產速度總是無法趕上龐大需求。1965年,年產量為600桶,到了1973年產量高達12000桶,已達極限,仍然供不應求。

回想起那幾年的日子,梅泰實在痛苦不堪。顧客敲壞了批發商的大門,所有顧客苦苦哀求,都希望能多拿到一些貨來賣。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所有人保證,會盡可能公平分配供應量。當然,經銷商、餐飲店老闆及啤酒零售商都不滿意,但也只好接受。

有一天,內華達州一家經銷商來了一通電話,說他們剛和雷諾米高梅賭場(MGM Grand Casino)講好了,賭場執行長是安可蒸餾啤酒的頭號粉絲,希望賭場內酒吧隨時供應安可啤酒。

這是一筆可觀的長期大訂單,對大多數公司來說是值得大肆慶賀的好事。但對梅泰而言,卻是個壞消息。

「你怎麼跟對方說?」梅泰問。

「廢話,」經銷商說:「當然是答應了。」

「我的答案是:不。」梅泰說。

「你不是認真的吧?」經銷商說。

「我是認真的,我們沒有多餘的產能,」梅泰說:「你說我可以怎麼辦?減少其他人的供應量?」

「我沒辦法自己跟對方解釋,」經銷商說:「你必須過來一趟,親自跟對方說。」

當然,解決方案也不是沒有。例如梅泰可以外包給別的釀酒商,美國很多新成立的精釀啤酒公司,都是這樣起家的。但梅泰從未考慮過這個可能性,因為這麼做就得犧牲公司最根本的核心,違背當初接手這家公司的目的:自己生產最好的啤酒。

於是梅泰親自出馬,向對方解釋為什麼無法接受這筆生意。這位執行長非常不爽,梅泰自己也不好受。就這樣,在顧客急切的懇求與銷售最優質啤酒的堅持之間,他一直苦惱著。

每個企業都必須成長,否則只有死亡,不是嗎?

梅泰從未忘記這段經驗。1979年公司遷移至新大樓之後,他發誓絕不讓歷史重演,只要他在的一天,絕不再出現限量供應的窘境。接下來的12年,他果然完全信守自己的承諾。一整個80年代,啤酒與麥芽酒的需求仍持續成長。到了80年代末期,為了預防即將發生的產能危機,他買下對街的土地,興建儲藏與包裝廠房,提高啤酒產量。1992年,他開始思考公開上市的可能,因為他需要籌募業務擴張所需的資金。

正好當地一位名為德魯.菲爾德(Drew Field)的人寫了一本書,對傳統上市方式所引發的問題,例如浪費金錢在無意義的投資人說明會、拉抬股價、內線交易等,有諸多批評,對於傳統上市方式所造成的結果──不相干的陌生人會在公開上市之後,成了公司的股東──提出疑慮。他認為,創業者如果想上市,應該採取「直接上市」(direct public offering)的做法,省下時間、金錢與各種麻煩。

梅泰非常認同這個想法,因此決定採取直接上市──也就是不透過承銷商,直接將公司股票銷售給大眾。他認為,啤酒廠的產能在達到上限之前,營業額仍可再提升10%到15%。只要能及時擴充產能,就可避免1970年代遭遇的痛苦經驗。何況,公司也必須邁向「下一個階段」──每個企業都必須成長,否則只有死亡,不是嗎?

但是,上市計畫似乎一直讓他隱隱不安。他和三位高階主管開會,長談了好幾個小時,試著思考上市之後會怎樣?新的投資人會有什麼期待?他們的需求會如何改變這家公司?還有,我們為什麼經營這家公司?我們喜歡這家公司的哪一點?我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他們提出了各種想法,而且發現:對於上市,每一位高階主管心中都有疑慮。他們不確定是否真的該把公司變得更大,他們喜歡現在這樣的規模,他們並沒有梅泰口中的那種「把它帶到月球」的企圖。假如公司的規模變大了,是否也意味著必須放棄某些他們所珍視的東西呢?

「我漸漸明白,我其實是因為覺得自己無路可走,才會想到公開上市這條路。因為我誤以為,公司非得成長不可,」梅泰回想當初的決定:「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不能經營一家小規模、名氣響亮、而且獲利的公司就好呢?對,我認為就該這麼做。就像開一家餐廳經營得很成功,不代表就得開分店或擴大規模。相反的,你可以維持原來的規模,然後繼續賺錢、繼續創造價值、照樣讓你有成就感。所以,我們決定不再擴張。當然,我還是很擔心供不應求的噩夢重演,但我決定,如果必須面對這個噩夢,就去面對吧。總之,只要我還在負責的一天,我們就不會成為一家大型企業。」

他從不後悔當年這個決定。當然,原本擔心的產能危機沒有發生也是原因之一。多虧了安可啤酒在1990年代初所引發的創新,席捲了整個產業,許多精釀酒廠紛紛出現,補足不斷成長的需求。雖然梅泰對於某些競爭對手的做法不以為然,但整體而言越來越多對手的加入倒是讓他鬆了一口氣。因此他不僅沒有與他們為敵,反而協助正在起步階段的對手開發釀造技術。換言之,這些對手的出現讓他有了自由,可以建立一家自己喜歡、同時引以為傲的公司,過著想要的生活。

畢竟,這不就是創業的初衷嗎?

踏上人煙稀少的路,將有非常可觀的回報

對於所有想要創業的人,書中提到的企業共同傳達了一個重要訊息:如果你的公司存活了下來,遲早有一天,你必須決定這家公司應該成長到多大、要成長多快。沒有人會事先提醒你這一天什麼時候到來,或是幫助你做好準備。若去請教你的銀行、你的律師、你的會計師或任何一位你認為能給你專業建議的人,他們極有可能都會鼓勵你盡可能快速擴張事業。你的公司越大,他們的建議看起來就越正確,未來你就能和他們做越多生意。

整個世界也會傳遞同樣的訊息給你。畢竟,我們都希望成功,而且我們對於成功的想像有很大部分是受到媒體報導的成功故事等因素所影響。如果你不斷聽到「企業必須成長,否則只有死亡」之類的話,如果獲得掌聲、獲得重視的公司都是規模最大的或成長最快的,你很難相信除了盡快擴張規模之外,還有其他可以選擇的路。

你也無法仰賴你的朋友或家人為你做決定,他們當然會為你著想,但他們不會告訴你,選擇另一條路可能比較快樂,因為他們很可能也不知道有其他選擇的存在。就像絕大多數的人一樣,他們很可能也以為擴張規模是唯一的路。如果接下來他們發現你因此而整個人變了──例如花更多時間在工作上、健康受影響等,他們會責怪你的工作,而不是「決定要這麼做的你」。同樣的,當你的擴張遇上困難,你也可能會責怪同事、競爭對手、大環境、政府,都是他們害了你。

但,你自己也有責任。

正如同書中企業讓我們看到的:你可以有選擇。選擇一條人煙稀少的道路,你所獲得的回報將會非常可觀。這條路,會改寫你事業的每一個層面,包括與工作夥伴之間的關係、你的時間與生命的自由、與環境之間的連結、從工作中得到的滿足感等等。

不幸的是,很多人必須經歷重大危機之後,才意識到自己其實可以有選擇。有人是在公司陷入困境之後才發現這一點,也有人直到面臨存亡關鍵才會覺悟──例如公司即將被出售的那一刻。

面對公司出售這件事,我們通常認為,這是企業生命週期中的正常現象,是創造股東價值的方法之一──至少傳統的認知是如此。你辛苦工作,打造了另一個人想要購買的事業,唯有將所有權轉手,你的付出才有回報。所以,對多數創業家來說,公司終將被出售是很自然的結果,就算不是他們自己賣,也會被他們的繼承人賣掉。他們認為,如果有人開出不錯的條件,就該讓公司公開上市或是被併購,將公司交給其他可以好好照顧公司並帶領公司「邁向下一個階段」的人來經營。

然而,我發現很多創業家在最後一刻改變心意。因為在那一刻,他們恍然明白了,自己可以有另一種選擇。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早安財經《小,是我故意的:不擴張也成功的14個故事,8種基因
責任編輯/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