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越多越好、堅持到底就會成功?台灣青年創業失敗,原來是因為這些錯誤迷思!

2017-06-19 12:03

? 人氣

產品和技術是公司的靈魂沒錯,但是市場和業務才是公司的軀體。沒了實體,一切都是虛的。既然都是虛的,有甚麼好堅持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總而言之,新創團隊在做任何堅持之前,絕對不要做沒有市場的產品。因為沒有市場的成品,不叫「產品」叫「專案」。

通常一家新創公司會在沒有業務的情況下死撐活撐,撐了好幾年,通常在產品的市場定位上就走偏了。

我的跑道有多長?

假設新創公司在商業模式和市場有基本的概念(其實一定會變,但是在此不贅述),創業家若真下定決心要「衝」,下一個應該要考慮的就是「我們要衝多久」,換句創投界的術語表達,就是計算自己的跑道有多長—若到了跑道盡頭公司還沒「起飛」,那就該考慮再融資,或是該考慮放棄了。

詳細的籌資數學已超出了本文的篇幅,但若簡單而言,創業家應將資金視為公司的氧氣,當資金耗盡,公司便壽終正寢。

首先,創業家要有個觀念,那就是「籌資是一件很昂貴的事情」。第一個原因就是公司今天籌足的資金,是用公司今天的估值去計算的,因此若公司成長順利,明年、後年、五年後,照理來說公司可以用更少的股權去換取更多的資金。因此,一些創業家常常以為錢籌越多越好,這是錯誤的觀念。如果短期內沒有需要資金,就不要拿別人的錢。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籌資非常耗時傷神。有去外面要過錢的朋友應該都曉得,看似沒甚麼建設性的跟潛在投資人見面、握手、Pitch、哈拉,實際上是非常耗時的。如果真的有專心在籌資,那基本上公司的(商業)創辦人是沒有時間做其他事情的。因此,在考慮不要拿太多錢的同時,又不能拿太少,否則沒做多少事情又得再籌資,創辦人沒時間好好做事。

故此,一家公司要以多長的跑道為籌資目標,是很重要的議題。

先前提到新創的生命週期為兩年,其實就是一個非常粗略的跑道平均值。通常籌資從跟投資人見面認識,到對方簽支票,至少要六個月的時間,因此以公司所需的一輪資金而言,通常籌資要花將近一年的時間並不誇張。

因此,爭取到兩年的跑道,就是希望創辦人和公司團隊可以有至少一年的時間專心衝刺業務;一年後,若還需要再進一步融資,則也給自己足夠的緩衝期來尋找新投資人,才不會有火燒屁股的情況。

舉例說明,若一家小型新創在2017年一月籌足了五百萬台幣的種子輪。創辦人規劃將這筆錢分兩年花,但是通常第一年的預算都會超過總籌資金額的50%(在此可能是275萬或300萬),讓公司能夠在不危及財務狀況的情況下,卯足銀彈去打市場。

假設第一年公司預算三百萬,除了兩位創辦人以外,又請了兩位工程師和兩位業務。到了2018一月,假設公司的業務有明顯成長,但是離收支平衡仍有一段距離;此時,兩位創辦人會商討籌資,假設籌資進度緩慢,到了五月多還沒有任何投資人口頭答應,那創辦人可能裁掉一名工程師(暫時不裁業務,因為會帶來收入),來讓2018年的開銷壓到兩百萬以下,延長公司的跑道到2019年初,讓公司有更多時間籌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