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爸媽這麼怕孩子「無聊」?子宮內拚胎教、一出生學東學西,她道破其中荒謬

2017-05-17 14:56

? 人氣

為什麼我們現在都這麼無聊?整個社會儘管有許多事情可做,卻仍這麼無聊,原因有沒有可能在於,我們成長於一個愈來愈嫌惡無聊的世界?我們不只一無聊就猛滑猛點,還在這個排拒無聊的世界把孩子帶大。

現在的父母似乎超怕小孩無聊,覺得那代表自己沒能力把孩子帶好,所以他們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活動一個接一個,日子豐富多采,免於無聊的侵害。後果是現在的小孩不知道怎麼靠自己創造刺激,只被動接受外頭的刺激與娛樂。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過得多采多姿,那就有必要擁抱無聊,讓無聊重回生活當中,否則他們長大後得面臨某些長期後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子宮到外頭

我們最初會深怕孩子無聊是來自想多加刺激他們的腦力。媒體跟廣告不斷告訴新手父母說,如果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就一定要多給他們刺激。如果我們不提供一個豐富多采(亦即不無聊)的成長環境,就辜負了孩子─也辜負了為人父母的身分。很少父母敢承受這種後果。

這種刺激下一代的壓力從孩子出生之前就在。我上谷歌(Google)搜尋「如何刺激子宮裡的寶寶」,超過三十萬項搜尋結果立刻出現,可見超多媽媽一心想讓小孩從肚子裡就開始贏在起跑點。合適的胎教當然很重要,多數人也認同「不當胎教會影響健康與認知能力」。

然而,不久之前孕婦只需要吃得健康,避免酒精、毒品跟特定食物,現在孕婦還要聽音樂,替肚子馬殺雞,甚至讀書給肚子裡的寶寶聽。為什麼不呢?眾所皆知,寶寶在子宮裡聽得到聲音。到了懷孕的第十八週,胎兒的耳朵與大腦能聽見媽媽的心跳。到了第二十四週,耳朵發育完全。早在第二十五週,胎兒就能聽到外頭的聲音。我們還知道年紀很小的小孩能從聽音樂與故事得到許多好處。因此,為什麼不讓他們更早贏在起跑點,在出生之前就先給予他們刺激呢?許多人甚至認為,既然胎兒能感覺光線與味道,孕婦可以提供更多刺激,像是拿手電筒照肚皮,還有吃各種食物來刺激胎兒的味蕾。

這些真的有必要嗎?還是讓安寧平靜的子宮,變成刺激過度的教室?這些是否會讓寶寶習慣於大量刺激,變得天生對無聊的忍受力比較低,格外尋求刺激與新奇?

等小寶寶離開刺激程度相對較低的子宮(至少如果我們讓子宮平靜的話),我們對刺激的追尋自然往上提升一個檔次。一旦寶寶呱呱墜地,爸媽急著拿出能「提供刺激」的玩具。

舉個例子,美國有一個「天才寶寶網站」,上頭有賣刺激各種感官的數百種玩具,例如:感官刺激嬰兒床和感官刺激小圖卡。許多嬰幼兒商品冠上「愛因斯坦寶寶」、「高IQ寶寶」或「聰明小寶貝」等字樣,顯然意在給發展中的大腦提供刺激。許多暢銷學齡前玩具配備著一大堆教育小孩的功能,日常用品本身簡直變得乏善可陳。舉例來說,市面上有費雪牌多功能智慧學習椅(附有亮光遙控器、數字按鍵、電子故事書與神奇字母座椅,內建超過五十首歌曲)、偉易特八合一兒童趣味遊戲手錶(附有相機、鬧鐘跟錄音等功能),還有費雪牌快樂學習神奇音樂鏡(供你的小寶寶透過歌曲等學習字母、顏色跟打招呼)。難道一般的椅子、手錶跟鏡子引不起小寶寶的興趣嗎?也許引得起先前世代的小寶寶,但顯然對新世代小寶寶就不夠看啦。

連電子產品都有小寶寶版,讓小寶寶在模仿爸媽之餘預習該怎麼用:像是偉易特寶寶智慧型手機或寶寶平板電腦,讓他們從很小就開始適應螢幕。

這些再再反映一個小孩還沒上學之前就已經持續接收各種刺激,可能不善於自得其樂,不適應低度刺激的環境。我們給愈多刺激,他們想要與期待得愈多。結果我們舉國養出一個個無聊小孩─以及未來的無聊成人。

就讓他們無聊吧!

為什麼現在的家長這麼怕小孩無聊?我們已經探討過為什麼他們不讓小孩在外面玩,為什麼小孩看太多電視跟用太多電腦,為什麼家長替小孩安排太多課後活動。這些盡量減少無聊的活動背後有各種理由,也都討論過,包括家長沒時間跟害怕陌生人等等。然而,這些理由並未觸及問題核心:這全是希望小孩有競爭優勢,日後表現出色,但現在的家長到底為什麼如此打心裡怕小孩無聊?

現在的家長簡直把無聊視為洪水猛獸,使盡渾身解數想加以避免。無聊等於刺激不足,而如同先前所說,給小孩刺激至關重要,跟給他們食物和關愛不相上下。事實上,刺激儼然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時代精神,其反面的「無聊」也就讓人棄之如敝屣。如果我們沒有從寶寶出生甚至受胎即開始提供足夠刺激,簡直是沒善盡為人父母的職責,而現在的家長實在非常害怕失敗。當小孩無聊,我們不是叫他們去找點事做(我媽當年都是這樣),卻認為是自己育兒不力。現在很多家長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分身乏術,相當歉疚,一心要彌補孩子,所以想給他們最好的教育。孩子對無聊的抱怨,也就如同對家長刀刀見骨的譴責。然而,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認為我們搞錯了。無論是想盡辦法不讓小孩無聊,還是把他們醒著的分分秒秒填滿各種刺激,其實是適得其反。我們太亟欲提供刺激,讓他們參加精采非凡的大小活動,卻忘記停機時間的好處。

有些育兒專家開始發現這一點,呼籲家長不要害怕無聊,而是擁抱無聊。東安格利亞大學教育暨終生學習中心資深研究員泰瑞莎.貝頓(Teresa Belton)想探究無聊的影響,訪問多位作家、藝術家與科學家,在2013年發表研究成果,呼籲家長容許孩子無聊,以便發展創造力。她說作家梅拉.沙爾(MeeraSyal)當年正是出於無聊,才開始以詩與故事寫日記,那是沙爾最早的寫作經驗。貝頓說孩童該有時間站在一邊觀察世界,感到無聊,暫時停機,從而學習如何自得其樂,不得不發揮創意解悶。

2014年,英國預備學校獨立協會教育暨訓練總監朱莉.羅賓森在該協會的雜誌上說,孩童能從無聊裡預先見識成人世界的真貌,種種不盡興奮有趣的片刻,安靜與反思跟各種課程安排與「刺激」活動同等重要。2010年,評論家愛德華.科里耶(EdwardCollier)在《衛報》刊出發人深省的文章,哀嘆說如今家長愈來愈執意把他口中的「娛樂即食包」塞給小孩,但明明無聊如同「一個契機」,讓小孩能以書寫、作詩與作曲等方式消磨時間,依靠自己,不假外求。

那麼我們面對孩子時該如何擁抱無聊呢?我的建議如下:

1. 及早開始:別在胎兒刺激產品上傷腦筋。他們的所有需求都能在子宮裡得到滿足,對刺激的需求也不例外(除非證實並非如此)。

2. 忘掉那些主宰嬰幼兒市場的「超厲害、超炫目」高科技玩意兒,孩子一點也不需要什麼聲光特效,不需要什麼互動功能!回頭擁抱簡單基本的玩具,讓孩子自己培養能力(例如:學習形狀配對),不受一大堆干擾。

3. 提供有助擊倒無聊與發揮創意的基本工具:紙、筆、上色用具跟各類文具。

4. 避免太多的背景雜音,只在專程要看某個節目時才開電視。

5. 別在日間托育機構待太多時間。這些機構本身沒有錯,但待太久只會造成刺激過度。

6. 限制孩子看螢幕的時間,包括電視、電腦跟智慧型手機等。

7. 讓孩子從真實世界獲得刺激:親近大自然,觀看洗衣機的運轉,拿鍋子敲敲打打。周遭就有五花八門的刺激,他們不需要學著期望更多刺激。

8. 別把小孩的行程塞得太滿。有些課程跟活動很讚,但無論你的小孩多大,你務必給他們留點停機時間。

9. 當他們說「我好無聊唷」,你其實要高興才對,認為這代表你的育兒能力很高明,而不是很糟糕。

10. 最後,上咖啡廳時別帶iPad 替小孩解悶,不如改帶蠟筆,鼓勵他們觀察四周並跟環境互動(小警告:這樣你得花時間跟他們互動)。

作者介紹│珊迪.曼恩(Sandi Mann)

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的資深心理學講師,經驗豐富的職場顧問,有自己的私人診所,著有十餘本暢銷心理學叢書,兼任《赫芬頓郵報》的部落客,並替《諮商工作雜誌》撰寫專欄。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三采《無聊的價值:學會留白,不再愈忙愈空虛,為人生注入樂趣、靈感與創意!
責任編輯/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