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一句「你很棒」,對孩子的幫助有多大?專家:「這一種」學生尤其需要…

2017-03-29 08:00

? 人氣

老師,是我的敵人還是朋友?這是影響孩子是否樂意上學的重要關鍵之一。心理學者在非認知領域的先驅研究中,發現僅是包含雙重訊息的簡單話語,卻能產生意想不到的魔力……

非認知領域的領先研究者,目前任教於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大衛.耶格爾(David Yeager),在二○○○年中期曾在史丹佛大學攻讀心理學碩士。當時,這個系可是教育心理學門的大師重鎮,包括發現了「刻板印象威脅」(stereotype threat)現象而聞名於世的克勞德.斯蒂爾(Claude Steele),還有以研究學生心態知名的德維克(Carol Dweck)。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斯蒂爾提出的「刻板印象威脅」,是指社會刻板印象裡能力較差的群體,像是工地工程裡的女性工作者,或是常春藤大學裡的非裔學生,若其中成員的內在焦慮被觸發,就無法拿出正常實力。

而另一位非認知研究領域先驅德維克,在她的「心態致勝(Mindset)」研究則指出,不論是明示還是暗示學生有能力成長進步,這些訊息都會有力左右學生的信念。如果學生相信智力是靜止不動的資產,無法改變,他們就會發展出德維克所說的「定型心態」,迴避挑戰,擔心會暴露出自己智力不足。相反的,如果學生接收「成長心態」的訊息,相信努力求知能夠讓自己更聰明,他們就會追求更大的挑戰,接受更進階的功課。

進入史丹佛前,耶格爾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土爾沙(Tulsa)教英文,那是間低收入學生就讀的學校。耶格爾特別積極在教學裡實踐這些創新研究,希望讓老師能改善學生的生活。如今,耶格爾則是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教授,率先研究如何將這些教育心理學的成果,運用於真實課堂中。

耶格爾大部分的研究是基於這樣的前提:惡劣環境裡的成長經驗,常常衝擊孩子心智對世界的認識。他解釋,幼年時期的惡劣環境,可能讓孩子和青少年碰到挫折時傾向自責,把他人的行為解釋成偏見或敵意。這些孩子常常覺得,就算發生什麼好事,很快就會化為烏有。

近年,耶格爾更與史丹佛大學教授喬佛瑞.柯恩(Geoffrey Cohen)、葛雷利.華頓(Gregory Walton)合作,持續調查這些孩子心智形塑的世界觀,以及能否透過介入措施來改變。

柯恩、華頓和耶格爾進行一系列試驗,發現教師的小規模介入措施,的確能改變心態。這些措施包括,觀看一小段影片,裡面是一位高年級生自述有關歸屬感的糾結;或讀一篇雜誌文章,探討成長心態對大腦發展的影響。這些介入措施,能大幅提升非裔學生或低收入戶孩子的成績,而他們正是容易受到「刻板印象威脅」影響的族群。

這些實驗是源自於一九九○年代末,柯恩在耶魯擔任助理教授時開發出來的技巧,他稱之為「智慧性介入」──簡短有節制的互動,可以消除學生的憂慮,不再擔心老師的評語是出自刻板印象,而非針對他個人的表現。

在課堂上,弱勢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係往往欠缺互信,甚至充滿對立。這個問題在教師批改學生作業時,會顯得特別嚴重。老師的評語是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從許多弱勢學生的角度來看,信任問題會影響評分的可信度:老師批評我的作業,是想幫我進步,還是因為他討厭我?老師是朋友,還是敵人?出身良好背景的學生,就算碰上這個問題,最多不過翻個白眼:「我才不在乎老師怎麼看我呢!」然而,對於弱勢學生,特別是那些壓力回應系統受到童年逆境影響的學生,這個問題可能相當要命而且急迫,更決定了他們對上學感受的好壞。

實驗:好平淡便利貼 vs. 高期許便利貼

在二○○六年的一項具指標意義的實驗裡,柯恩和同事胡立歐.加西亞(Julio Garcia),針對新英格蘭郊區一所中學的七年級生進行了介入測試,希望幫助功課落後的孩子解決上學焦慮。

這些學生必須寫一篇文章,描述自己景仰的人物。每篇文章都由導師批改,像平常改作業那樣,在頁緣空白處標記問題和修改建議。隨後研究者將學生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他們在每個學生的作業附上便利貼,上面以老師的筆跡寫一個句子。

對照組的學生,會拿到語法平淡、說了等於沒說的句子,如「這是我的意見,讓你明白這篇文章得到的回饋」。而實驗組的便利貼就比較有趣了,那個句子會採用柯恩的理論──為了幫助在意自己能力與歸屬感的學生,最有效的(或可稱之「更有智慧的」)介入方式,是在單一訊息裡,結合老師的期許,以及肯定學生具備達成期望的能力。如實驗組的便利貼上,會是言簡意賅又結合這類雙重訊息的句子:「這是我的意見,我看好你的能力,相信你一定能辦到。」

在這項實驗中,學生拿回自己的作業,上面有老師的評語跟便利貼。他們可以自由選擇依照建議修改文章,獲得加分。班上的白人學生極少認為老師會以膚色來評斷他們,拿到「高期許」的便利貼時,稍微願意修改文章,但是便利貼的效果不明顯。然而,在非裔學生當中,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表現卻大大不同。

在非裔學生中,拿到「好平淡便利貼」者有17%願意修改文章;而拿到「高期許便利貼」的學生,相較下則有72%交回訂正的版本。相同的研究在第二回合測試時,研究者則規定所有學生都必須修訂文章,拿到「高期許」的非裔學生,修訂版本比起拿到平淡回饋便利貼的同學,得分平均高出兩分以上(滿分為十五分)。換句話說,「高期許便利貼」上的訊息(請記住,訊息只有一句話!)不只讓學生更願意訂正作業,也讓他們訂正時,願意把事情做得更好。

這個特別的結果,背後有什麼訊息?耶格爾後來與柯恩合作,複製新英格蘭的實驗成果,將便利貼訊息化為理論──這個訊息,有如關鍵時刻的按鈕,在學生的「戰或逃」機制宛如汽車警報器響起時,這個按鈕會啟動。當學生準備豎起渾身的刺,把老師評語看作是威脅,認為老師有偏見,否定自己的價值時,便利貼給了學生一個另類角度,重新審視這些評語,也就是將這些評語化為信心喊話,讓學生明白自己有能力把功課做好。

耶格爾的研究結論,並非要老師每次發還作業時,一定都得貼張「我看好你」便利貼;但這給教學者的啟示是:若學生以為學校是個危機四伏的地方,老師只要稍微改變溝通方式,就能從根本轉化學生態度。

作者介紹|保羅‧塔夫

保羅・塔夫著有三本書,《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為第三本。

塔夫長期關注教育、兒童發展、貧窮與社會議題,近年特別重視家庭環境對孩子發展的影響,尤其是有童年負面經驗境的孩子,為此研究領域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塔夫為《紐約時報》雜誌特約撰述,固定為公共廣播節目「美國人生」供稿。其文章散見於《紐約客》、《亞特蘭大》、《紳士季刊》、《君子》。他在《紐約時報》雜誌與《哈潑》雜誌擔任編輯,也是「美國人生」製作人,同時是線上雜誌Open Letter的創始編輯。

目前與妻子、兩個兒子定居於紐約蒙托克(Montauk)。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親子天下《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發展正向性格,培養面對未來挑戰所需的恆久能力

責任編輯 / 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