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英國研究」跟「日本醫學博士」聽誰的才對?3招讓你辨別正確的醫學資訊

2017-01-11 12:28

? 人氣

有關常見的邏輯謬誤,大家可以參考這份維基百科上的資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接下來,可以再進一步,看看文章中的描述,來判斷呈現的結論是否怪怪的。

即使是科學證據有證據的等級之分,解讀也須合乎邏輯

在科學類的報導,通常會指出一個研究結果,然後導向一個結論。我們姑且假設實驗不是造假的狀況下,依據不同實驗設計的方法,我們能做出的解讀也會不同。不能超過,也不宜不及,否則都會進入邏輯上的誤區。

隨便捏造一個例子吧:

日本醫學博士發現,有喝咖啡習慣的人,在十年間有2.5%罹患癌症。很多人看到這句話就快嚇死了。但別害怕,先喝杯咖啡壓壓驚。你要先去比較一般人口在十年間罹患癌症的機率,才知道這有沒有比較嚴重啊?就算有,你怎麼知道是因為咖啡導致癌症,而不是因為壓力導致癌症呢?畢竟不少嗜喝咖啡的人都有壓力或高工時的問題啊!

不然你看下面這個例子:

觀察發現人都會吸空氣。觀察發現人都會死。所以吸空氣會導致人類死亡。

大家應該都可以看出怪怪的吧?這就是所謂的「相關非因果」。觀察性的研究,是難以論定因果關係的。

再舉個例子,假設某研究指出,研究者在試管內的體外動物癌細胞加入白藜蘆醇,發現癌細胞出現被抑制,甚至死亡的現象。結果媒體標題寫:「抗癌大突破,白藜蘆醇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

大家有沒有發現怪怪的地方?

首先,這是一個試管內的體外動物細胞研究。這跟真正的人體運作狀況,其實還差了十萬八千里啊。

不然我們隨便舉個反例:

研究者在試管內的體外動物癌細胞加入大量食鹽,發現癌細胞出現被抑制,甚至死亡的現象。我們可不可以說:「抗癌大突破,食鹽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啊我撒一把鹽下去,不管他是癌細胞還什麼細胞,基本上都會被鹹死啊!

所以你看出問題了嗎?

接下來還要進一步的動物實驗,再進到人體試驗,再進到隨機雙盲實驗,我們才能比較確定某一個物質是否真的對人體有益。每往前推進一步,我們所掌握的證據能力就會有所不同,所以證據等級到哪裡,就講幾分話,儘量不要太過誇大或不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實證醫學金字塔」這篇文章。

2
 

看到統計相關報導,未看內容就要先看統計方法

抽樣

我們也常在報導上看見一些統計數據,統計的意義在於「透過抽樣的部分來推測全體」,所以大家這麼聰明,一定知道關鍵在於「抽樣的選擇」。最理想的狀況是,所有人的意見是「常態分佈」,而隨機抽樣取得一定樣本數的意見後,就可以用抽樣的部分去代表全體。

3
 

例如想要研究學生的學業表現,假設使用了「分層抽樣」的做法,如果在一個常態分班的學校,可能在某年級抽出1或2個班級,那通常統計的結果,就不會距離全校的實際狀況太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