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聽到「爸爸,加油好嗎」都壓力超大,陪產、育嬰公司又不諒解…融入式父職的大難題

2019-12-15 07:30

? 人氣

以母嬰健康為核心關懷的生養流程中,我們是否忽略了他們身為陪伴者的需求?當這些男性努力突破框架、轉為新時代奶爸時,真能得到足夠的教育與裝備嗎?若他們的情感需要支持時,旁人是否能營造友善的談話環境,讓陪伴者本身也獲得陪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性別刻板印象,將奶爸推回原點

我們也遇過非預期懷孕的勞動階級小爸媽,在彼此協商之後,決定由小爸爸負責育兒、小媽媽負責工作。小媽媽說,身邊的人一方面會稱讚小爸爸「很體貼」,好像女性育兒就是理所當然的,而男性育兒則很難得、更容易獲得肯定;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會指責小爸爸「不負責任」,尤其是家族長輩,認為男性負責任的表現應該是「外出工作」而非「在家帶小孩」,甚至因此斷言男方「不值得託付終生」。

從這些現象不能看出:在台灣,雖然性別分工的界線已逐漸鬆動,但仍有殘餘。當面臨「工作vs.家庭」的兩難時,即使當事人想要跳出傳統、採取不一樣的分工模式,社會壓力仍可能將他們打回原狀。換句話說,問題不只涉及當事人個人的性別意識,人際網絡的支持與否,往往也是他們是否被迫繼續傳統分工的關鍵。

現實的經濟考量,限制行動的可能性

養育孩子是高成本的投入,現實考量自然也是重要因素。

在托育費幾乎與薪水相當時,有些家庭便決定「乾脆辭職或留職停薪,自己帶小孩好了」。但誰要成為那個辭職或留職停薪的人呢?從機會成本的概念出發,自然會選擇「薪水比較少的那一個」——這是合理的考量,但現狀下薪水較少、因而得犧牲工作來成就家庭的,往往就是女性;即使爸爸主動提出育嬰留停的想法,社會對於男性育嬰的不理解,也可能讓主管或同事質疑「為什麼不讓太太請就好了」並不願配合。男性相對容易成為家庭主要甚至唯一的經濟來源[5],也就對事業背負著沉重的壓力。

有些爸爸們下班後願意多陪孩子。但高工時下累積的勞累、壓力與情緒,令他們容易失去耐心,無法提供有品質的陪伴,最終自責、害怕、迴避育兒成為惡性循環;也有些爸爸們下班時,家人都已經睡了,更遑論無從陪伴。這些想跳脫框架、卻力有未逮的男性們,便在一次次的內心衝突下引述了「男性責任在養家活口」的傳統價值,來成全父職的失落與兩難與失落。

也許有人會認為父職參與的低落,應歸咎於缺乏性別意識的男性們。但我們想提醒:即便是一位具有性別意識的男性,支持系統、人際網路經濟考量,也同樣是影響行為的關鍵。

該加油的,從來不只有單一個人

父職參與的提升有限,不只是爸爸自己加不加油的問題而已。實踐非傳統父職角色時,除了個人的性別意識之外,人際網絡與社會文化都有相應的難關需克服。這些難關大致可歸類為「文化」和「現實」兩個層面:文化層面的刻板印象,形塑了我們對於男性扮演「養家活口者之外……」的認知與態度;而現實層面的條件限制,包含經濟條件、勞動條件、企業是否落實法律規範、社會是否提供支持網絡等等,則影響了男性能否將認知與態度,轉化為實際的有效行動。

改變文化,需要教育和時間;改變現實,則需藉由公共托育制度的完善,逐步調整不同家庭平衡育兒與經濟的步伐。在醞釀的過程中,改變也許不是立即見效。但別忘了,社會由我們每一個人所構成,你我都可以把這些問題放在心上。在生活中,嘗試用溫柔的眼光,看見他們嘗試跳出框架的掙扎;用多一點的同理心,思考出不同於傳統的解法。

艱辛的育兒路上,讓我們每個人彼此加油,一起前進。

作者介紹|王泓亮                   

勵馨基金會公民對話部倡議專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男人想想】融入式父職的難題:只是爸爸不夠加油嗎?)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