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台灣最美風景在哪裡?近百年前全島票選「台灣八景」,此生必遊啊!

2016-09-09 12:43

? 人氣

日治時期臺灣神社,在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後遭拆除,原址改建為圓山大飯店(圖/蔚藍文化提供)

日治時期臺灣神社,在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後遭拆除,原址改建為圓山大飯店(圖/蔚藍文化提供)

臺灣八景這詞,清代早在《臺灣府志》中就有了。這八景分別是臺南的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東溟曉日、澄臺觀海、斐亭聽濤,還有基隆的雞籠積雪及澎湖的西嶼落霞。從這名單可於看出,幾乎都落在當時的首府臺南一地,主要都來自傳統文人對山水的觀看想像,一點都不符合實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直到一九二七年,臺灣才有比較符合實際旅遊名勝的新八景。

《臺灣日日新報》的推動

這回臺灣八景的制定者由清代的官方轉變為民間的《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6月,《臺灣日日新報》仿造日本內地票選日本新八景的活動,也在臺發起票選臺灣新八景的活動。剛開始時的募集文章是日文,隔沒幾天,也出了中文版。

廣告文案是這樣寫的:「臺灣孤懸海外,氣候溫和,山明水秀,有美麗島之稱。此間有載於世人口碑,及見於文章繪畫者,右果足以代表臺灣名勝中之最有特色,而名下無虛歟,疑問也或者名勝中之最有特色宛若絕代佳人,居於空谷,不甚為人周知,亦茲者本社,特以臺灣全島中代表的名勝地,欲依一般投票募集。……公諸世上,並欲從大眾之輿論,識者之鑑選,擇其最優者八,付以臺灣八景名稱,廣宣傳於海內外……以純真之審美同情投票,則不勝懇望之至云爾。」

這票選八景公告一貼出之後,立即獲得官方及民間的廣大迴響。各州知事紛紛報紙投書表示支持。像是臺北州知事吉岡荒造就說,站在日本內地人的角度來看,臺灣或許可玩樂的地方沒有日本多,待起來也比較枯燥無味。但《臺灣日日新報》這樣的臺灣八景募集活動,足以慰安精神,並達到宣傳本島的目的。

新竹州知事則認為,臺灣日日新報社這樣的活動不當只是一種娛樂,還該要有任務的觀念。也就是八景的選址,不該只是風景的考量,還要有實用的目的。他舉出水戶的常盤公園為例,雖然是人工美景,但裡頭所種植物大多是梅與茶,既美觀又實用。在其中遊玩,既是精神的,也是身體的。這次票選的時間不長,從6月10日至7月10日截止,但肯定是臺灣民眾首次大規模地參與投票的民間活動。

(圖/蔚藍文化提供)
矢崎千代二所繪的臺灣八景阿里山(圖/蔚藍文化提供)

民眾票選出爐

據統計總投票數有3億5963萬4906票,比1925年第二次國勢調查的人口普查400多萬的總人口數還多出80多倍。看起來,各州政府是卯起全力來動員,這灌票嫌疑也太明顯了。其中又以臺北州的投票數最多,有1億1653萬8276票,接著依序是高雄市、臺中州、新竹州、臺南州、花蓮港廳、臺東廳,居最後新高山分的有三十一萬六千九百八十二票。

當時全島有多瘋狂,我們看7月10日的報導就知。在6月底時,就已經白熱化了。7月初時,每日約有2000萬張的投票紙湧入報社。光是整理人員就50人,不避酷熱地終日整理選票。到7月8日,已經累積1億1000多萬票,較當時日本的新八景票選,還多出1800多萬票。當時各地送來的投票紙都是以自動車送到報社,以致走廊堆滿了選票,最後不得不移到榮町的臨時倉庫。當時票選第一的是鵝鑾鼻,光是這地方,就已經突破了1000萬票。還有許多來自內地的投票,這些大都是寫角板山。

到了7月25日,又有些變化,從圖中第一階段的統計名單來看,民眾票選的前20名,以票數高低來看,前8名分別為:壽山、鵝鑾鼻、八仙山、阿里山、基隆港、太平山、五指山、淡水港。9至20名為:臺灣神社、太魯閣峽谷、日月潭、觀音山、大溪、獅頭山、出磺坑、虎頭埤、碧潭、旗山、雞籠山、霧社。

臺灣八景票選完後,再進行第二階段,由審查委員討論決定。

(圖/蔚藍文化提供)
1939年的高雄市役所,耗費五十五萬圓(圖/蔚藍文化提供)

審查委員的二階段複審

這批公開的審查委員名單範圍相當廣泛,主要是官方代表及民間商社,有總督府、教育、交通、軍警及業界。其中,教育界代表有:臺北師範學院、臺北三高女及臺北商業學校的教諭、文教局長。商界代表:大阪商船會社的店長、大成火災海上保險會社、近海郵船會社支部長、臺灣運輸業組合長。交通機構:

交通局總長、交通局理事、鐵道部長及遞信部長。總督府:總督府博物館代表、總督府官房文書課長、官房會計課技師。軍警代表有陸軍中將、海軍大佐及警務局長。其餘官方代表還有中央研究院的林業部長與工業部長。

從圖中報社公布的第二階段委員審查的結果看來,似乎官方版的和民眾票選有落差,這結果若在現在,應該會引起地方的反彈。

最終,一共選了20處,稱八景十二勝及兩個「別格」。八景為八仙山、太魯閣、壽山、基隆旭岡、鵝鑾鼻、淡水、阿里山、日月潭。兩相比較,可看出原本在第一階段前八強的太平山、五指山,被太魯閣及日月潭給擠了下來,其餘後面十二名稱為十二勝。另外加設兩個有聖地意味的「別格」:神域臺灣神社與靈峰新高山。

這樣的票選活動,對於日後臺灣民眾的旅遊選擇有很深遠的影響。官方也常順勢藉著各種活動推廣臺灣島內旅遊,例如博覽會。圖中所見的各種名勝的宣傳手冊及繪葉書,就是1935年的始政四十年博覽會的各種宣傳品。

(圖/蔚藍文化提供)
1937 年9 月20 日,新店碧潭吊橋正式啟用,總經費7萬1700圓,完工後增添了新店溪的景點特色。(圖/蔚藍文化提供)

臺灣新八景對旅遊的影響

這種臺灣八景的印象的影響,還可以透過日記看出其效果。

豐原的水竹居主人張麗俊就曾依照新臺灣八景十二勝的票選名單,趁著開會的機會,陸陸續續花了近5年的時間,遊歷了一遍。

例如1928年12月7日,票選公告的隔年,他與豐原組合役會的會員及職員到高雄參加千人與會產業組合大會。在高州樓用完午餐後,就沒再回到會場,改和友人一同出遊高雄港。

他先和友人泛舟遊港,在苓雅寮登岸,到陳滿第五子花園遊園。然後再乘小船去旗後看八景之一的「壽山觀海」,還看了前清炮臺及燈塔等古蹟。下山後則渡北岸,才又回到會場看資料展覽。

1930年9月,他去基隆旭岡。同年12月,去了阿里山。1931年12月,還是趁著產業組合大會,遊歷了獅頭山、大溪及角板山。1932年8月24日,他和友人前往北部視察優良街庄組合。27日,他和友人搭著淡水線,經圓山、士林、北投、江頭等站來到淡水站,這回,他終於能登上郡役所遠眺觀音山、大屯山,還能南望大稻埕,見到了對岸的八里分。到了晚上,他則一人來到基隆,看了盂蘭盆會。

吳新榮的私房八景

當然,不見得每個人都認同官方的這套票選結果,吳新榮就有自己心目中的臺灣八景。

1940年7月6日,臺南醫生吳新榮在日記中寫著:「要以自己的觀點找出臺灣八景」。他心目中的臺灣八景是新高山靈峰、太魯閣仙寰、阿里山雲海、日月潭蕃歌、大屯山積雪、淡水河歸帆、澎湖島漁火、鵝鑾鼻鯨波。這樣的名單和原先公布的臺灣八景,不同地方是大屯山及澎湖。他提到,日月潭和澎湖島,在他商專時代去過。大屯山及淡水河,則是參觀臺灣博覽會時順道遊玩過。至於新高山和阿里山則從未去過,還計劃不久要去這兩個地方,這樣一來,八景也就去過一遍,不會有所遺憾。

新臺灣八景的活動,改變了臺灣民眾及日本內地人們觀看臺灣的角度。然而,這一系列的打造新臺灣八景的活動,看似民間的活動,但背後確如呂紹理所說的,這些行旅朝制度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一直與政治權力的運作有關。殖民政府推動旅遊觀光的目的在透過旅行中的「觀看」活動,傳達殖民統治各項建設的成果。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舉凡旅行機構的構建、旅行手冊的發行,以及旅遊空間的打造,在在都是配合這一目標下的產物。

文/蔣竹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蔚藍文化《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