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用「拖延」逃避失敗心理,不過是為了隱藏不完美的自己

2016-09-20 11:01

? 人氣

工作缺乏執行力,很多時候問題出在「拖」。比方說,該做時不去做、想做時又不行動,但因為我們明白工作的需要、必要和想要,對於遲遲沒有作為便感到深深自責,卻又好像無能為力去改變。這種情形,心理學稱之為「被動拖延」。「被動拖延」是一種充滿非理性的複雜心理歷程,也就是你明明不想這樣,行為上卻仍舊如此。不同於「一時偷懶」或「暫時擱置」等能被我們意識所選擇的「主動拖延」,它常常導致我們無法及時完成工作,或即使完成也依然感到自責,於是就陷入某種語言的循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還早…………(尚可愜意)
等一下…………(休息一下)
明天再說…………(今天沒辦法好好做了)
怎麼變得那麼趕…………(沒時間了)
下一次要早點開始做…………(自責)

 

等意識到自己的拖延行為時,它已經嚴重影響到工作與生活。

拖延是一種自我保護

為什麼會這樣呢?

你可以先把自己想像成一棵發芽的小樹苗,一點一點成長茁壯。某天,有隻鳥兒從上方飛過,叼來一顆藤蔓種子落在土中,藤蔓順著地面匍匐蔓延,和正在成長中的枝幹相遇。它的枝葉開始糾纏你的生長,經年累月之後,彷彿與你形同一體;等它再長得更濃密後,別人幾乎看不到這棵樹原本的樣貌。

對我們而言,「被動拖延」就像這藤生植物一般纏人的存在,即使旁人會誤以為是我們太過悠哉、不夠積極(也就是「時間管理」的技巧問題),卻只有身在其中才明白內心其實滿是掙扎與煎熬。

你想,當我們的處境形同這棵覆滿藤蔓的大樹,還會記得自己本來的樣貌嗎?是的,或許非理性拖延的目的,就是讓我們不用面對真實的自己。換句話說,拖延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它是具有功能的,因為我們在其中得到某些好處,才沒辦法下定決心走出來。

拖延還會有好處?是的,拖延能幫助我們掩蓋「我不完美」的失落。

你可能會覺得匪夷所思,但有句話你肯定熟悉:「哎呀!今天要考試,我昨天都忘了念書。」奇妙的是,那些聲稱沒有念書的人,通常成績都相當不錯,相較起來,顯然比認真啃書獲得好成績的人優越了一大截。

在我中學時,同年級有位成績名列校排行榜第一名的同學,在他高二跳級考上醫學院那一年,報章媒體大篇幅報導,其中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內容大約是這樣的:「這同學是天才,下課都不用念書,光玩耍和拉小提琴就跳級考上醫學院。」

這真是太神奇了,於是學校裡傳出許多關於他的流言:聽說他手長過膝,跟當年的劉備一樣耶!你知道他舌頭伸出來可以直接舔上鼻頭嗎?(好像還有人說可以舔到眼睛。)

媒體和流言一同神化了「天才」的形象:天生十分完美,不費力就能獲得想要。所以我每次經過他身邊,都忍不住用崇敬的眼神去仰望他。這世界對天才的崇拜,彷彿頒給天生不完美以致要認真努力的人,一記「次等」的標章。是的,如果不完美的人是不折不扣的「次等人」,誰想承認自己其實不完美?

直到近年,我大女兒上了國小中年級。期中考時,老師出了一題上課沒教過的社會考題,裡頭問:請問○○小學在台北市的哪一區?

女兒告訴我,她這大題全錯了,因為從沒有聽過這些東西。接著她又大驚小怪地說:「媽媽,可是那個XXX考一百分耶!而且他下課都沒有在複習,就自己知道○○小學在哪一區喔!」

我不禁翻了翻白眼,回女兒說:「他一定是曾在哪裡聽過、看過才會知道。」沒想到女兒更篤定地跟我說:「媽媽,真的沒有,他下課真的都沒有在複習!」

我突然頓悟,原來當年寫那篇「光玩耍和拉小提琴就跳級考上醫學院」的記者,天真程度其實跟我上小學的女兒差不了多少,都還停留在完美全能的「嬰兒心態」。

「我不完美」是成長的共同失落

「嬰兒心態」是什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思維的存在有其道理。那是在剛出生的時候,記憶裡尚留存著與臍帶連結時,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獲得一切的快感,我們誤以為未來世界也是如此,這是一種嬰兒「全能感」。然後我們開始會笑、會爬了,一個小小動作就逗得旁人哈哈大笑,我們開始自戀、覺得自己在世上最為美好,這是「完美感」,一種嬰兒的自我中心主義。直到身軀漸漸向上生長、視野更開闊,嬰兒心態會有所蛻變。我們開始知道世界有多大、遭遇什麼叫做挫折,我們不可避免地感受到哀傷,心境卻因此而逐漸成熟,懂得人要在現實、而非在嬰兒時期的幻想中活下去。

但很多時候,我們不願脫離嬰兒幻想的心情,繼續直拗地挑戰完美全能的「神級」境界,甚至還不容許自己達不到!

現實與幻想落差之大,該怎麼辦?「拖延」的種子就這麼悄悄地埋進心裡,只要把事情拖著,就能繼續想像:不是我做不好,是我還沒好好去做!這絕對是拖延的一大好處,它讓我們不用面對成長中必然的,「我不完美」的哀傷。

只是,換一種大人的視野:事情做得不夠完美,真有那麼可怕嗎?

本文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出版《為何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心理學家的職場觀察》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皓宜心理師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