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PTT更嗆辣,比Facebook更開放!臺灣大學生正夯午夜12點「抽卡友」…

2016-04-09 09:30

? 人氣

Dcard最吸引人的一項功能,就是一段「24小時的緣分」(蔡昀暻攝)

Dcard最吸引人的一項功能,就是一段「24小時的緣分」(蔡昀暻攝)

「曾經有一個校園同學邀請你成為朋友,你卻因為那天沒有打開Dcard,最後你們擦肩而過。」到底是什麼事情這麼值得我們關注,甚至錯過就再也回不去了?

從四年前起,大學生之間的網路互動不再只是「問卦(PTT)」和「偷菜(Facebook)」,「抽卡」開始成為大學生之間的熱門話題,這一切的變化,都源自於2011年成立的社群網站—Dcard狄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片來源:Dcard。
圖片來源:Dcard

Dcard是什麼?

創辦人簡勤佑與同系學弟林裕欽是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的學生,在就學期間因修習了校內的創意創業學程而架設了「Dcard」,沒想到這個課程作品大受歡迎,於是創辦人簡勤佑在畢業後辭去原本的工作,全新投入Dcard的經營。

現今正處於透過網路就能交朋友的世代,不同於Facebook和PTT的社群平台,Dcard打造了一個針對大學生的的匿名網路環境,讓使用者能夠藉由匿名機制輕鬆自在的在網路上瀏覽、發言;其中,匿名的互動需要建立在真實身份的審核上,Dcard要求每一位使用者提供真實姓名、照片與學校信箱為申請資料,並經由信箱認證與人工審核,達到網路互動的安全把關。

圖片來源:Dcard。
圖片來源:Dcard

Dcard最吸引人的一項功能,就是一段「24小時的緣分」。每到午夜12點,只要登入Dcard便能看到一位新的校園同學出現在你的頁面中,只要在24小時之內,雙方對彼此發出交友邀請,兩者才會成為Dcard好友;一旦錯過,則對方將「永遠」消失,彼此再也沒有成為「卡友」的機會。正因如此「新鮮、神秘、珍貴」,使得Dcard快速地在大學生之間瘋傳,營造了一個相對純淨有趣的交友環境。

Dcard開放了許多的版面(討論區),舉凡男女、有趣、時事、心情、美食、攝影...等,都讓使用者能夠以匿名的身份,在特定的版面中發文、回文與按愛心(如同按讚),這般作法結合了PTT多元看板和Facebook按讚的功能,讓Dcard的使用者可以有更多的互動選擇。

什麼都爆紅的年代,為什麼Dcard崛起?

臺灣上網的人口超過千萬人,在自由言論的年代,大家都喜歡透過網路表達自身看法,但有時候會因為顯示姓名、照片等等道德壓力,而害怕暴露身分不敢去表達,因此大家都追求以一種「匿名」的身份暢所欲言。基於這部分,Facebook就不是最佳選擇,而匿名平台PTT的使用介面過於複雜,使得PTT面臨使用者老化的問題,在一個需要匿名又易懂的介面上,Dcard的誕生滿足了這樣的需求。

圖片來源:LIPECI。
圖片來源:LIPECI。

「跨出舒適圈」是Dcard的核心價值,Dcard提供了比Facebook更廣的交友範圍,希望每一位使用者能夠打破「好友圈」的限制,透過「交流」與「交友」來充實生活與提升社交能力。

Dcard是一個結合匿名制與實名制的社群平台。在網路世界中,Dcard的匿名讓社群互動不因發文者的人格個性與為人處事去影響到回文內容,使得一切互動都針對題目進行討論;而實名制的交友規定,能夠避免網路詐欺等糾紛,並且讓網路交友擁有更真實的互動體驗。

正因Dcard有著安全匿名的社群環境,使得上架以來已經吸引超過50所以上的學校學生在使用,更因此撮合了上千對的情侶。Dcard的誕生被譽為社群網站的後起之秀,而它逐漸擴展的規模更成為社群網站發展的焦點。

「批踢踢」跟「狄卡」,差在哪?

圖片來源:PTT。
圖片來源:PTT。

上一代的PTT和這一代的Dcard有個共通特點就是—匿名機制。

「匿名」在網路世界中像是自由的象徵,當個體在網路群體中無法被辨識出身份與狀態時,便能隨心所欲的表態,不受規範約束,這樣的機制在言論自由的臺灣社會中,備受喜愛。但是無標準的行為環境,會使得個體在匿名中逐漸喪失自我糾正的能力,當個體缺乏自我規範時,便容易濫用匿名的機制為所欲為。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Bon)發表的群體心理學(Group Psychology)當中,他認為「群體非理性、不負責任的衝動行為,其中是基於匿名的因素作用,使得個體喪失理性和責任感,因而表現出兇殘的反社會行為。」雖然這番論點至今仍充滿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網路霸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PTT中,以帳號為匿名的使用方式,使得許多「鄉民」們能夠在網路上各抒己見,然而因為帳號的可曝光性,造成了PTT出現匿名暴力的現象,使得每個帳號擁有者可能受到「肉搜」的威脅。除此之外,PTT因為不需要學校信箱的身份審核,因此使用者多元的年齡背景讓PTT有著豐富資訊量的優勢,卻也有著複雜的交流環境。

但PTT也不完全是一個充滿暴力或風險的平台。比較熱門的「八卦」看板則是「什麼都能聊、什麼都不奇怪」,時事、校園、影視等匯集了四面八方的使用者在當中發表各方論點,使得每位網友都能掌握事件本身又能瞭解大眾心聲;此外,也會有使用者藉由PTT的「多人」優勢來協尋事物、宣傳活動與推廣慈善,也有人透過PTT來還原新聞真相,這些特色都是匿名網路平台能在臺灣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原因。

回到Dcard,它創造了專屬性的網路空間,嚴格的帳號申請方式,讓Dcard使用者多數來自於海內外大學生,素質相似的使用者能夠提升匿名討論的品質,使社群環境更單純。

圖片來源:Dcard。
圖片來源:Dcard

在Dcard中比較熱門的分類有「有趣」、「男女」、「女孩」、「閒聊」等,這些版面多半闡述一些個人經驗與心情,而完全匿名的機制使得大家能夠放心地分享私人感受。

但是這跟PTT有什麼不同呢?PTT匯集了學生與社會人士,因此關注的議題相對Dcard顯得更社會化,雖然Dcard也有「時事」版,但是往往熱門文章都偏向「愛情經驗」、「成長經驗」以及「生活經驗」等,滿足了多數人「心底話無處放」的需求,而校園化的題材更能在Dcard中獲得共鳴,讓使用者自然多了一份信任與歸屬。

不可否認的是,Dcard的「單純性」與「匿名性」確實比PTT來得高,這兩者共存的特色使Dcard拉近了使用者的關係,建構出一個信任的網路環境,使得Dcard在近期更發展出不少交換禮物活動與坦承性別取向的文章,也因為使用者幾乎是匿名學生,在女孩版中能夠避免業配、代言或商業廣告的疑慮,讓美妝推薦文在Dcard更容易得到支持與信任。

在使用者介面的部分,PTT主要以鍵盤(熱鍵)操控,而Dcard則是以滑鼠操作,此外Dcard能夠收藏、追蹤文章,也能像Facebook一樣收到新回應通知,這些介面優勢都讓Dcard吸引了年輕一代的使用者。

Dcard的未來?

在匿名的環境中,完全的匿名就是一個安全的保證嗎?有PTT鄉民反應:「Dcard過度匿名的機制,使得其他使用者沒辦法辨識身份,當需要協助、宣傳或者伸張正義時,就無法進行肉搜行動。」然而這樣的反應也充滿爭議,因為不適當的肉搜行動會造成侵犯隱私、網路霸凌等負面效果,而「適當地」肉搜行為又難以界定與集體規範,因此匿名機制的爭議見仁見智,目前難有定論。

此外,只要學校信箱還能使用就能進行Dcard的申請,因此難免加入一些已經畢業的社會人士,甚至有「借帳號」發文的情況,這些現象都成為安全品質的挑戰。雖然說,Dcard已經是一個超過7萬人次註冊的社群網站,但仍有許多大專院校學生正在連署,希望Dcard能夠認證其學校信箱,儘快成為Dcard的一份子。

Dcard的崛起確實對PTT產生了微妙的威脅,有些PTT鄉民認為Dcard是PTT的「幼幼版」,甚至覺得Dcard無法跟上現實社會的議題,總是發表著心情文章或創作。但是,我認為這兩個社群網站本身創立的宗旨就不同,無法要求彼此在各方面滿足雙方的使用者,Dcard重在擴展交友圈、PTT則重在各取所需的資源交流,雖然雙方網站特性相似但功能與目標客群卻大不相同。

Dcard成立至今,已經邁入第四個年頭,在這個正要邁向發展高峰的階段,卻讓我對Dcard有幾份擔憂存在。

如同上述所言,Dcard因為使用者多為大學生,聊天頻率相近容易產生共鳴,但隨著Dcard年齡的增長,當初註冊的學生也紛紛邁向畢業之路,5年之後Dcard的使用者會不會身份不再單純,開始從校園風走向社會化的社群環境?而抽卡的功能是否也會在多年後顯得不足為奇,而此現象若真的發生,Dcard又要如何與競爭者區別?

圖片來源:Paperman。
圖片來源:Paperman。

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世代,「交友」與「交流」可能終有一天邁向更新的發展模式,讓Dcard現在的「虛擬交流」走入科技的歷史,然而「真實」的交友互動雖然限制偏多,但是它難以被取代。Dcard或許能夠不斷結合新科技尋求突破,也可以嘗試讓虛擬結合真實,創造出一個校園中真實的社交互動,可能是「筆友」的交流、「跨校傳情」(註一)的活動又或者是「狄卡情侶下午茶聚會」等,這些都讓Dcard的社交更真實,更能幫助一些在現實中不善與人交談的使用者,透過一個信任的平台與機會來表達自我,將虛擬的社交能力運用在現實生活中,擴展更真實的交友圈,我想,這樣的Dcard不單單只是在網路上織成緊密的互動網,更能在真實的校園環境中,幫助大學生搭起外界交流的橋梁,成為一個校園中富有影響力的社群媒體。

註一:在許多大專院校中,會搭配佳節(如:情人節)進行跨校的禮物專送。只要其中一方購買禮物並填妥收件人資料,跨校傳情的單位便會將禮物送達收件人,而在整個購買與準備的過程中收件人是完全不知情的。

文/黃彥禎 Jen Huang
維京人酒吧大眾消費版共同作者。目前就讀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四年級,是救國團嚕啦啦第45期服務員也是第11屆臺大Design Thinking社員。曾於UFO Radio飛碟聯播網擔任節目助理,喜愛關注媒體議題,熱愛活動企劃,希望透過寫作具備完整的邏輯思維,達到自我成長並分享知識的目標。email:major830211@gmail.com。

本圖/ 文經授權轉載自維京人酒吧(原標題:社群網站的後起之秀?——談Dcard狄卡的崛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