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勿讓仇恨佔領港青

2016-03-11 06:30

? 人氣

香港電影《十年》劇照(十年臉書)

香港電影《十年》劇照(十年臉書)

香港民間人權陣線副召集人楊政賢日前在網上發表《昨晚,我在港大介入了一場種族仇恨》文章,指他在香港大學(簡稱港大)內的小吃店目擊一位同學,無故以粗言穢語辱罵兩名內地學生是「侵略者」,搶香港學生的學位,甚至出手推人。看不過去的作者與動手的同學理論,反被質疑幫「中國人」說話。作者因而慨嘆香港人活在仇恨中,擔心中港關係會像美國黑白種族般,成為仇恨的俘虜和犧牲品。這讓人想問,一向以文明、理性為傲的香港,何以變得如此野蠻、偏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昨晚,我在港大介入了一場種族仇恨》我掙扎了一會,才決定用文字紀錄昨晚的情況。我不是Nobody,但無論你對我有什麼印象,這個經歷是真實地發生在我身上。昨晚,我在香港大學U- Street的小食店介入了一場種族仇恨。〈一. 小食店內...

Johnson Yeung Ching Yin 貼上了 2016年2月3日

這篇約3000字的文章一出,旋即在社交網站掀起一場大論戰:有人斥責動手的同學無故罵人,並讚揚作者見義勇為;也有人對作者冷嘲熱諷,甚至惡言批評他無視該同學仇恨和「排內」原因,搞不清楚香港人才是「弱勢」,反而同情來港「搶奪資源」的內地人,指責作者是在「販賣同情大愛」,不如返回內地建設國家云云。網民反應兩極,將整起事件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事實上,有網民把作者包容、仗義的行為貶作「虛偽」,這種狹獈的思維未免是非不分。推人的同學就算不是大學生,亦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理應有分寸,卻恣意辱罵他人甚至動手,有違「知識分子」的修養,何況還是發生在以「明德格物」為校訓的百年學府內,就更應予以道理譴責。作者出於正義感和同情心,介入為無辜的內地生辯說,應得到社會表揚,否則社會如何談得上公平、公義?

儘管文中所說只是個別事件,大部分香港人不會無緣無故侮辱內地人,正如作者本人也稱,這是他首次親歷類似事件。但中港關係近年因方方面面的民生及政治議題變得緊張,作者指「香港人對中國的仇恨日益增加」仍不失為客觀描述,即使這股情緒仍非香港社會主流,但無可否認地卻在滋長,特別在不用承擔言論責任的網路世界。

該名動手的同學將個人的仇恨情緒宣洩在他人身上的幼稚行為,不但被部分網民接受、體諒,甚至視為「替天行道」,就連作者也表示瞭解,指罵人甚至動粗的同學是基於過去的「生活經驗」,才產生針對內地人的敵意和躁動,因此無法討厭、痛罵他。可見該學生的心態在不少港人心中並不怎樣抗拒,「內地人來港是為了搶資源」這種情緒化的思維在近年竟成為許多人心中的「香港共識」。

港府失策 內地生成代罪羊

這種偏見的形成,須正視背後的客觀因素。該名學生指責內地人搶奪資源的說法當然偏頗,但平心而論,也非完全無的放矢。由於香港和內地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一國兩制」的利益差異,不少內地人的確來港「佔便宜」,如搶奶粉、雙非孕婦及水貨客等問題,一定程度上確實擾亂港人的生活,許多香港市民不舒服甚至反感也就不難理解。

香港作為一個開放城市,遇上這樣的問題在所難免,然而香港近年日益泛政治化,港府對經濟、民生等問題的治理失當令民間怨氣湧向中央政府,間接影響港人對「一國兩制」的支持度,就連香港和內地的正常接觸也很快在這個環境下被披上政治外衣,遭到輿論的狂轟濫炸,使香港社會上不少人,尤其是年輕人,容易將成長過程中的反叛和偏激,夾雜著對社會的一切不滿不分是非黑白的拋向內地人,站在施政失策的層面看,香港政府也是應該認真檢討。

例如在港大校園內動手的同學指責內地生「搶學位」所折射出的大學學位不足的問題,其實是香港政府一手造成的。一直以來,香港政府聲稱要推動「知識型經濟」,表示要逐步提高香港學生可以入讀大學學位課程的比率,但可獲得大學院校獎學金的名額多年長期維持在約1萬5千個,令每年約半數考取大學入讀資格的香港學生被拒於大學門外,又因香港政府要在大學推行「國際化」,把非香港學生的比例由回歸前的不足2%激增至20%,令可獲得獎學金名額的香港學生進一步削減,變相剝奪香港學生入讀大學的機會,成為香港青年怨氣不斷累積、惡化的原因。

原本大學「國際化」讓香港學生接觸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並非壞事,可惜香港政府眼高手低,最後所謂「國際化」的後果卻等同於「內地化」。據香港8所大學在2014與2015年的統計,內地生佔非本地生名額的比例高達76.7%;研究型碩士和博士,內地生的比例更高達八成。雖然政府解釋這是因為香港學生從事研究的意願偏低,但研究型碩士和博士畢竟是由公帑資助,政府亦有責任培訓香港本地人才。若任由各大學院校「擇優而錄」,容許內地生壟斷研究院名額,犧牲的往往是香港學生在港進行學術研究的機會。

加上香港產業結構單調,政府又遲遲未能推動經濟結構轉型,除金融業吸引部分內地人才外,其餘行業很難留住學有所成的內地生。政府也因而被質疑用納稅人的血汗錢,為他人作嫁衣,這無形中令香港學生感到自己被「搶學位」,把學位不足的問題不分青紅皂白地歸咎內地生。尤其在中港矛盾日益尖銳的今天,內地生更成為香港政府教育施政失策的代罪羔羊,就如這次兩名內地生與動手的同學根本素不相識,卻因為他們是內地人而無辜受罪。可以說,香港政府寧願坐擁銀山金山,亦不願增加教育投資,這種思維便是這次事件的幕後推手。

作者體現港人清正形象

筆者強調的是,儘管近年香港深陷政治泥沼,不單政黨政治兩極對立,就連社會對立情緒也變得日趨嚴重。但隨著香港社會的紛紛擾擾,香港市民已不勝其煩,開始反思仇恨、對立並不會為香港帶來出路。如推人的學生那般激進、盲目仇恨內地人的年輕人在香港只是少數,大部分香港人也許保持沈默,但絕不認同這樣的舉止、作風。明是非,講理智,能夠理智對待矛盾,對不公義事情合理發聲,不會因為感情好惡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才是香港人曾經給予內地及世界的形象。

正如事件中的作者,在關鍵時刻出言勸阻、調停,幫理不幫親,但明白本地學生的想法而作出恰當的評論,反思香港目前社會撕裂、對立及仇恨等問題,並呼籲社會放下對立的思維方式,學習聆聽不同聲音,才能化解日益加劇的中港矛盾。

刻意挑起族群矛盾的極端行為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中港矛盾最終傷害的,        是無辜的香港人民。以往內地與香港就不少問題引起糾紛,種種事件都加深了兩地對彼此的偏見,期許香港社會能回歸理性,不被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仇恨煽動,如此才能理智探討香港的問題,在全球局勢風起雲湧的變化中,找到香港的定位。

*本文原刊《多維TW》月刊004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