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台灣原住民會繼續支持國民黨嗎?

2016-02-25 17:09

? 人氣

海樹兒·犮剌拉菲(Haisul Palalavi)接受BBC中文網專訪分析原住民選舉現象。(BBC中文網)

海樹兒·犮剌拉菲(Haisul Palalavi)接受BBC中文網專訪分析原住民選舉現象。(BBC中文網)

台灣原住民向來被視為國民黨的鐵票倉,今年一月的選舉結果也不例外,但他們未來的政黨取向及政治參與是否會出現改變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原住民族是是南島民族的分支之一,由數種語言及生活方式相異的部族構成,17世紀漢人移入前便已定居台灣。

目前,台灣原住民族總人口數約54萬多人,佔台灣人口總數約2.3%。

歷史發展

而經台灣官方認定的部族共有16個,主要分佈於台灣本島山區、東部地區以及蘭嶼,稱之為「原住民族地區」,或簡稱原鄉。具原住民身份的個人又可依設籍地及其直系血親區分為「山地原住民」與「平地原住民」,其中僅山地行政區設有原住民保留地。

台灣原住民在荷蘭、西班牙、清朝、日本、國民政府等殖民政權統治下,歷經一連串文化及政治變遷,被高度同化。然1980年代原住民運動興起,且本土意識及多元文化抬頭,台灣社會逐漸能打破以往「漢文化本位」的思維,正視保存原住民文化的重要性。

然而,許多刻板印象如「原住民有酗酒習慣」、「原住民皆能歌善舞」等,仍難以根除;往昔被過度同化與被邊緣化的結果、外來文化的風行,再加上逐漸擴大的城鄉差距,也讓維護傳統文化之路舉步維艱。

為此,立法院於2005年1月通過《原住民族基本法》,確保原住民自治權,期望推動原住民自治區的設置。在立法院更有山地及平地原住民各三席的保障名額,各地方縣市有超過一定人數的原住民人口時,則應設原住民當選名額。

然而因各族人數差異過大,再加上選區由行政區域劃分,各族人口分散各選區,故對於人數愈多的部族愈有利。有些立委也受黨意或財團綁架,推動有違原住民利益的法案,因此這些原住民立委是否能切實代表民意,也引發不少爭議。

傳統影響

至於台灣社會常見「原鄉是國民黨鐵票倉」的既定印象,得從國民政府來台初期「黨政一體」的制度說起。國民黨自接管從日治時期便深受政府掌控的原鄉起,於1950年代開始在各地廣設鄉黨部(服務站),挾帶行政資源進行地方服務,在原鄉建立起綿密的資源網及人脈。

而選舉期間,在資訊相對落後的過往,以及現今的偏鄉區域,媒體戰術難以深入家庭,反倒是長期而密集的組織戰在這裡發揮了絕大優勢。比起電視、報紙或網路上遙不可及的陌生人,許多選民更傾向投給自己或親友熟悉、曾出現在日常生活的國民黨候選人。

國民黨的組織化服務與資源分配權力,輔以部落追求「集體性」公共參與的傳統,有效的將部落決策、選民意志與地方政治緊密結合。而國民黨以外的政黨因缺乏原鄉耕耘的契機與經驗,一旦有心人士刻意隔離或祭出洗腦策略,選民容易抱有先入為主的成見,也讓其他政黨更難攻入。

長久之下,既有習慣未變革,新的資訊又難以流通,因此原鄉選民的選擇始終擺脫不了鐵藍色彩,也不在話下。

在2016年1月的大選中,台灣「變天」了,但原住民立委的政黨比例,國民黨仍高達近七成(六位原住民立委中有四位是國民黨籍)。這項結果一出爐,引發不少關注,掀起「如何打破鐵票倉」的討論。

為此,BBC中文網記者特別訪問了三位來自政界及學界的原住民,詢問他們的看法。

資源因素

目前於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中心擔任研究員的Haisul Palalavi(海樹兒.犮剌拉菲,布農族)接受BBC中文網專訪時表示,過去民進黨於原住民來說普遍形像較差,這次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雖和緩了這種印象,仍無法迅速扭轉選民長期以來的認知。部分民進黨政治人物或支持者所抱持的「閩南沙文主義」,也讓許多高度認同原住民文化的選民極為反感。

Haisul解釋,大多數選民並不那麼在乎屬於主流議題的統獨之爭,相反的,由於許多選區同時也是資源匱乏的偏鄉,選民較關心是否能拿到更多中央補助來改善生活,尤其是眼見為憑的實質好處如物資及建設等。

其中,許多現任國民黨立委與原鄉選民如村長、鄉長、地方民代等甚至有互利關係,形成「你需要我的選票支持、我需要你來爭取經費」的特殊現象。這些能直接左右資源分配的現任立委若競選連任,對甫參戰的新候選人極為不利。

社會脈絡

高潞‧以用呼籲國會共同促成反族群歧視法立法通過

立場親綠的新興政黨「時代力量」的新科不分區立委高潞.以用.巴魕剌(Kawlo・Iyun・Pacidal)是來自花蓮馬太鞍部落的阿美族人。她對BBC中文網表示,這項刻板印象的成因,部分也跟外界鮮少去理解原鄉選民在決策過程中的脈絡背景有關。她以自身經驗為例,說明傳統「家族—氏族—部落」的公共參與模式,由家族中極具份量的長輩主持會議,經由討論決定支持對象,再向外傳遞至公領域。

高潞認為,「外來」的現行選制並不適合部落,有悖於部落過去公共參與的習慣。在這種「集體性決策」文化或需要高度凝聚力的群體中,選舉甚至造成部落或家族中的情感撕裂。

其次,青壯年大量外移,留在原鄉的老年人處於資訊不發達的弱勢端,須借人際關係來瞭解候選人,選擇性因此縮減,此時國民黨工長期經營的服務站便成了最好的樁腳。而資訊取得相對便利的外移人口,又因回家一趟所需時間及金錢成本過高,嚴重影響投票意願。

因此高潞認為,「原住民偏藍」並不是選民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結構性問題,若只看結果不看脈絡,是很不公平的。

選制改革

高潞說,要打破這個僵局,當務之急便是更改選制。門檻較低的作法如各政黨勇於把原住民立委放進不分區立委的安全名單,尤其開放給小族代表或年輕人。接著修法改變選制如公費選舉、不在籍投票、複數選區重新劃分為小選區、族群代表制等,都是可行的選項。

高潞認為,從她前年初出茅廬、差200票選上議員的經驗來看,「我不認為選民都是藍的,而是你有沒有給他好的選擇」。如果有更多屬性與舊政客明顯區隔的新血加入,選民也能做出更適當的判斷。

另一位同為阿美族的無黨籍平地原住民立委候選人、前原住民電視台台長馬躍.比吼(Mayaw Biho)則指出,原住民需要的不是補助,而是「做自己的主人」。

馬躍告訴BBC中文網記者,由於過往的結構性因素,即使國民黨在大環境的版圖不斷縮減,原鄉選民仍是改變得最緩慢的一群。也因此,無黨派候選人在競選過程非常艱困。


馬躍‧比吼(Mayaw Biho)對於這四年是否能通過《原住民自治法》,持懷疑態度。

重認同感

「但是慢慢來,比較快。」雖然缺乏政黨支援,卻也能擺脫政黨箝制,真正為原住民發聲。馬躍說,從教育做起最根本,例如目前已籌辦兩年的全母語幼兒園,從語言到教材內容為原住民量身訂做;或思考在大學中如何以母語教授部族歷史及藝術等,學習自己的文化。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日漸流失的身份認同,直接影響了原住民議題討論與政治參與的意願。四年前,馬躍的競選口號是「改變看待土地的方式」,希望能喚醒原住民的自主意識,重新找回自我認同。這次雖然落選,但票數與四年前相比,增長了一倍。

馬躍說,他舉辦了非常多演講宣揚理念,但由於選區涵蓋整個台灣,「跑點」並不容易。國民黨的長期經營確實能讓選民「有感」,但不代表是堅不可摧的鐵板。

這一次,他邀請許多藝術家或藝人合作,知名歌手如張震岳、胡德夫、以莉高露等紛紛力挺,甚至捐出自己的作品作為競選經費,吸引很多年輕族群。另外,在《聯合報》的臉書粉絲團調查中,馬躍以活潑的圖文、互動性強的經營方式,即便粉絲人數遠不及其他政治明星,卻擁有全國第一的活躍度。

不過,在資訊不發達的原鄉,網路戰的影響力有限,也讓馬躍深信除了持續認真經營,別無他法。

爭取自治

事實上,Haisul、高潞及馬躍都不約而同指出,原住民政治參與的終極願景與目標,是落實「原住民自治」。畢竟各部族與台灣主流社會的文化差異太大,若要維護並傳承其生活方式,勢必與現行體制不斷摩擦。馬躍便建議,可以從每條法律都有原住民專章開始。

去年12月,才有原住民因持槍打獵觸犯《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野生動物保育法》遭判刑,引發各界原民抨擊。馬躍表示,許多法規都不符合原住民文化或生活需求,因此自治區有其必要性。

馬躍說,修法或修憲角度應從頭思考台灣政府與原住民的關係,甚至去想像,原住民部族是否適合民主制度或政黨政治?這當中,其實有很多可以重新審視的發展空間。

瓦解鐵藍票倉是改變的第一步,卻也只是一小步,原住民要在這塊土地上活得更驕傲,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責編:路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