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常常在臉書上鬼扯,該不該直接刪好友?在Unfriend前,先聽聽亞里斯多德怎麼說

2018-12-16 09:00

? 人氣

在波詭雲譎的政局下,社交媒體變得意見紛陳,面對結識多年的好友,在Facebook上發表跟你意見相左的言論,你有可能耐不住想要Unfriend,但哲學系教授Alexis Elder卻叫大家三思而行,先參考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意見。亞里斯多德固然沒有Facebook帳戶,亦沒有用社交媒體的經驗,但他亦曾經活在紛擾不休的政治環境,對如何經營一段友誼別有一番見解。

完美友誼:結交德性相近的人

究竟甚麼才算是真正的友誼?亞里斯多德在著作「尼各馬科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中解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完美的友誼,是善良和德性相近的人的友誼。」

按這個定義,大家可能以為友誼只是「人以群分」的結果,志同道合者為友,友誼就是講求相似,彼此要毫無分歧,見解和理念不合便應當絕交、在Facebook上Unfriend。但這都不是亞里斯多德的主張,他認為好友之間必定存在差異,大家都按自己的方式實踐德性,並且分享美好的生活。換言之,朋友間只是彼此德行相近,但不必在方方面面契合。

亞里斯多德筆下的「德性(virtue)」,是完美人格必備的特質,譬如是勇氣和仁愛,能夠善待別人與自己,好好生活,這都有利於培養理性和社交;其反面即是「惡性(vice)」,譬如怯懦或對別人漠不關心,這無助改善自身和他人生活。

然而,美德亦不宜過猶不及,必須講究中庸,一個人只管勇往直前,缺少憂患意識,便不懂躲避禍害。如何衡量中庸,如何取得平衡,都因人而異,各自修行,沒有絕對標準。

亞里斯多德認為,友誼之所以重要,正在於朋友可影響我們的德行,假如選擇與惡人交往,卻可使我們染上惡習,助長惡性。他寫道:

由於他們(朋友)渴望共同生活,以致他們參與和共享的,都是給予他們共同生活感覺的事情。因此,惡人的友誼終究是壞事(因為他們行事不穩定,共同追求惡的目標,在互相模仿中變得更壞),善人的友誼卻是好事,能夠在彼此扶持下至臻至善。

Unfriend與否要視乎對方性格?

Tom Williams/CQ Roll Call(圖/*CUP提供)
Tom Williams/CQ Roll Call(圖/*CUP提供)

亞里斯多德的時代,當然有別於現代;面對面維繫的友誼,亦有別於Facebook上的聯繫。社交媒體既幫助我們重拾失落多年的友情,但始終彼此在物質上和心理上有距離,結束一段友誼亦比面對面來得容易,一個按鍵,不廢吹灰之力。

在現今社交媒體的世界,我們既有機會與五湖四海的網友交流,接收各類意識形態的新聞與觀點,但衝突同樣在所難免,在網上與意見相左的陌生人或者好友爭辯,通常都不利溝通,反而加深我們的戾氣,長遠不利個人修養。為此,有不少人寧可整肅Facebook上好友清單,消除異見聲音。

然而,根據亞里斯多德的觀點,Alexis Elder認為政治上及其他理念分歧,其實都不是一段情誼應否存續的要點,真正關鍵應當在於性格,即使有政治分歧,彼此在德性上是否相近?再者,學習理解和尊重他人法,避免因意見不合而人身攻擊,同樣是我們必須培養的德性,這同樣是Unfriend前必先三思的因素

To Unfriend or not to unfriend? 人際互動複雜多變,很難有直截了當的答案,亞里斯多德亦不會有明確答覆,但我們可以參考他的見解,反思我們真正追求的個人修養,按情況衡量得失,再決定應否繼續一段友誼。

文/BRIAN LIU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CUP(原標題:志不同不相為友?Unfriend前,請聽亞里斯多德一言)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