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中美貿易戰陷僵局 進入持久戰

2018-09-29 18:00

? 人氣

美國通用汽車(GM)在中國市場獲得的盈利已經高於在美國市場。(美聯社)

美國通用汽車(GM)在中國市場獲得的盈利已經高於在美國市場。(美聯社)

九月十八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宣布,從二十日起,對價值兩千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一○%的關稅,而且威脅將在明年一月一日開始把稅率提高到二五%。中國則對從美國進口的六百億美元商品徵收五%或一○%的關稅做為報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陷入「美國急中國不急」的局面

與二月分傳出要徵收鋼鋁關稅、四月分傳出對五百億美元商品徵收關稅、六月初美國「出爾反爾」等事件引發的市場震盪相比,這次消息傳出之後,美股反而繼續攀升。而在中國一方,暫時缺乏反映中國市場反應的適當即時指標(中國股市常年積弱,難以真實反映市場)。但受中美貿易影響的香港恆生指數,在以上事件發生後都產生顯著跌幅,但在這次「反常」地上升。而中國輿論也並未讓貿易戰占據重要位置,中國旅客大鬧瑞典的新聞反而被官媒與外交部聯手推到頭條。

這些現象都說明客觀上,經歷長期拉鋸後,各方都調整心理預期,市場已正視關稅戰長期化的現實,對關稅戰的消息不再「一驚一乍」。主觀上,中國更刻意淡化貿易戰的影響,中國派出談判級別不斷降低,原訂九月底中國副總理劉鶴赴美談判也取消了。這進一步說明貿易戰已經進入中國的持久戰節奏。正如阿里巴巴主席馬雲所言,貿易戰可能要打二十年。

海外中文媒體有較為一致的共識,即在貿易摩擦初期,中國領導層誤判了美國的目標,導致進退失措。但同樣美國也誤判了中國的承受能力,沒能讓貿易戰速戰速決,現在陷入「美國急中國不急」的僵局。

首先,美國沒有充分留意中國的消費市場已迅速擴大。中國經濟長期以投資拉動,但最近幾年經濟結構出現明顯轉型。私人消費市場增長顯著:二○一○年代,私人消費市場增長跑贏投資與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一六年的私人消費增長對GDP成長的貢獻占四成左右,雖然與美德日印等國的私人消費對增長的貢獻還有顯著距離(一般達到五到六成),但已有明顯動能;一七年中國消費市場的規模幾乎與美國一樣。

美國在以往貿易戰中最大的武器就是消費市場規模。外國依賴美國市場,不得不對美國俯首聽命。但對中國,這個武器已不太好使。中國市場的成長能吸收一部分被關稅排擠出美國市場的產能。更重要的是,在中國的一大堆美資與外資企業,不太可能拋開與美國規模相當的中國市場,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希望通過關稅戰,讓美國企業回流更難以實現。

在中美企逾六成不放棄中國市場

例如美國通用汽車(GM)在中國市場獲得的盈利已經高於在美國市場,特斯拉(Tesla)公司還要「逆流而上」,投資在中國建工廠。根據美中商會最近的調查,即便假設貿易戰擴大,超過六成的美國在中企業也不準備撤出中國或者減少在中國的產量。而三成左右正在或計畫把部分產能撤出中國的美企,可想而知大都是「生產在中國,出口到美國」的企業,只有六%表示會搬回美國。

其次,中國善於操控市場。比如在貿易戰中,美國只可以用關稅調節進口;而美國輸出到中國的大都是大宗商品,由中國政府與國企主導進口,中國除了用關稅之外,還能動用國家力量抵制美國產品。換言之,它們不但出口到中國更貴,市場競爭力降低,中國甚至乾脆不進口這些商品了。

除了大豆進口減少之外,在諸多非必需的農業產品上都有這種趨勢。美國出口中國商品減少所受的影響,大於關稅應有的影響。這對在中國的外企也是一種威懾,如果他們想要轉移部分中國投資,但同時也希望保留部分投資的話,中國政府的「賞罰」可能令他們頭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