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無法拍攝」的科幻小說,被拍成了Netflix影集

2024-03-22 14:38

? 人氣

許多受害者自殺是為了「被迫結束痛苦」。而在《三體》的現代情節中,科學界發生的無法解釋的自殺事件暗示了這一事實。但是,與這段真實的歷史如何塑造劉慈欣作品中的事件相比,更引人注目的是,毛澤東政權如何在現實世界中塑造科幻小說的進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科幻小說的休眠期

《三體》劇照
天體物理學神童葉文潔(右)深陷1966年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泥潭(《三體》劇照)。

劉慈欣出生於1963年,正是中國「文化大革命」發生的三年之前。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的中文教授李華說,在那個時代,科學家、作家和其他知識分子被打成「反革命」,並被送到勞改營進行「思想改造」。李華是《後毛澤中時代解凍時期的中國科幻小說》的作者。

撇開共產黨的宣傳不談,在這段時間裡幾乎沒有文學作品出版——對於科幻作家來說,渡過動蕩的政治局勢尤其困難。「很多常見的主題都是禁忌,」李華說。「比如說,在毛澤東時代,馬克思列寧主義沒有對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人做出規定。」

隨著科技創新與科學發展的雄心被宣傳成腐敗的西方資本主義的產物,「中國的科幻小說在19世紀60年代早期到1967年仍舊處在休眠狀態」,李華說。 但是,正如《三體》的後記所揭示的那樣,在目睹了1970年4月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劃過天空後,六歲的劉慈欣還是會被「說不出的好奇和嚮往」所打動。

幾年後,他在父親的牀下發現了一箱書——包括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地心遊記》——他發現自己懷有一種決心,就像他書中的角色葉文潔一樣,這種決心最終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我的堅持都源於我父親這幾句話,」劉慈欣在2019年接受《光明日報》採訪時表示,「他解釋說,那時候,這些書只能屬於個人的私密閲讀。」

毛主席在1976年去世,正如葉文傑在《三體》中「文革期間經歷的恐怖逐漸消退」一樣,1977年鄧小平上台後,改革開放、對唯智主義和西方的開放時代,也讓科幻小說短暫繁榮起來。

正如鄧小平在同年所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979年,《科學文藝》雜誌開始發表翻譯和原創的科幻小說,年輕的劉慈欣也第一次開始動筆創作。但是,正如「噩夢般的記憶」重現會讓他小說中的葉文潔相信,「真正的痛苦才剛剛開始」一樣,共產黨也會阻礙科幻小說的再次復蘇。

由於擔心西方思想更大程度地傳播到中國,鄧小平的反對者開始反對他的自由主義政策,1983年,共產黨發起了一場「清除精神污染」運動,「旨在根除受西方啟發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李華說。宣傳部門「挑出特定的(文學作品)類型來攻擊和壓制:包含鬼故事、暴力、性、反科學假設和對社會主義存在隱晦批評的科幻作品,並將它們列為『精神污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