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脫維亞學者:中國與中東歐的「16+1」合作,目前已淪為「殭屍機制」

2023-07-21 14:34

? 人氣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所謂的「16+1」合作機制一度被中國視為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成功實踐,但是在立陶宛2021年退出了這一機制後,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也退出了。地區一位中國問題專家說,這一機制目前處於奄奄一息的狀態,並分析了波羅的海國家先加入後又退出這一機制的原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建立「16+1」合作機制的目的

拉脫維亞里加斯特拉金什大學的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貝爾齊尼亞-切倫科娃(Una Aleksandra Bērziņa-Čerenkova)7月17日在她的辦公室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中國2012年設立這個機制,是希望它成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進行合作的一個平台。

2023年7月17日,拉脫維亞的里加斯特拉金什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烏娜·亞歷山德拉·貝爾齊尼亞-切倫科娃在她辦公室接受美國之音的專訪。(美國之音)
2023年7月17日,拉脫維亞的里加斯特拉金什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烏娜·亞歷山德拉·貝爾齊尼亞-切倫科娃在她辦公室接受美國之音的專訪。(美國之音)

「這些國家中有十一個是歐盟成員國,有五個不是。這是跨越地理、政治、歷史、語言等多個領域的一個有趣的嘗試,」她說。

這個機制最先包括中東歐地區的阿爾巴尼亞、波黑、黑山、克羅埃西亞、捷克、匈牙利、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北馬其頓、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稱為「16+1」。在希臘2019年加入後,該機制成為「17+1」。

不過,同時也是拉脫維亞國際事務研究所亞洲研究項目的負責人以及歐洲中國智庫網路成員的貝爾齊尼亞-切倫科娃認為,這種形式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因為這些國家並不是像中國認為的那樣整齊劃一,而且對於波羅的海國家來說,把它們稱為東歐國家是它們所不願意的。

貝爾齊尼亞-切倫科娃說:「對於那些不太了解當地辯論的人來說,波羅的海國家正試圖在價值觀和發展方面將自己定位為北歐地區國家。當然,從經濟角度來看,我們還沒有達到北歐的水平,但就政治方向而言,北歐是你所希望的定位。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說,被重新歸類到東部陣營對於波羅的海國家來說並不一定是理想的。」

波羅的海國家一開始為什麼決定加入?

這位擔任過史丹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的中國問題專家說,儘管有這樣那樣的關切,但是當時也有基於務實的考慮而主張加入這一機制的論點。其中一個看法是,一些大的歐洲國家從與中國的交往中獲得經濟上的利益,我們也應該趕上這趟列車,因此這三個國家出於幾個方面的原因決定試一試。

貝爾齊尼亞-切倫科娃說,當時的一個考慮是,波羅的海國家有非常強勁的後勤基礎設施,主要是鐵路網,還有就是港口。但這些基礎設施的業務流向都是從東向西,即從俄羅斯流向波羅的海國家。隨著與俄羅斯關係變得不穩定,這些國家明白它們很難與俄羅斯保持好的關係,而且俄羅斯自己也開始更加自給自足,並在波羅的海建造自己的港口,波羅的海國家擔心通過這些基礎設施的商業會越來越少,而中國的產品可能被證明是這個基礎設施的生命線,把歐亞大陸聯繫起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