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干預台灣大選新手法:降低干擾、以退為進

2023-07-05 12:00

? 人氣

D賴清德(柯承惠攝)柯文哲(顏麟宇攝)侯友宜(柯承惠攝)

D賴清德(柯承惠攝)柯文哲(顏麟宇攝)侯友宜(柯承惠攝)

距離台灣2024總統大選只剩下半年多的時間,在文攻武嚇、以商逼政等干預手段外,分析人士說,中國這次還可能學到教訓,不再幫民進黨「助選」了,而是改以「降低干擾」的方式來影響台灣選舉。這是一種戰略上以退為進、更隱微且看起來很弔詭的新手法,台灣比較不熟悉,將對台灣形成一個新的挑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自1996年首度舉行總統直選以來,已經經歷過7次總統大選。總統直選讓台灣邁入民主國家之列,也證明了台灣與中國是不同的政治實體。

台灣目前主要三組總統參選人分別是代表執政的民進黨的副總統賴清德,最大在野黨國民黨、同時也是現任新北市長的侯友宜,以及第三大黨民眾黨的前台北市長柯文哲。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是否參選是一大變數。

然而,中國的干預從未停歇,早在1996年就試圖利用飛彈威脅來影響台灣選舉,後來演變成操縱經濟槓桿的「以商逼政」,近來甚至不斷「進化」。

路透社6月報導,中國試圖藉由非法資助親中候選人來干預台灣2024總統大選,包括利用微信帳號匯錢金援及免費旅遊獎勵,以支持特定候選人和影響搖擺選民的投票決定。

三種干擾模式

台灣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劉正山在接受美國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對台灣大選的干擾可能會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透過媒體,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社交媒體去擴大「疑美論」。他表示,台灣向來對美國沒有排斥感,但自從去年美國聯邦眾議院前議長佩洛西訪台之後,中共舉行圍台軍演讓台灣的氣氛頓時變得緊張起來,這讓中國找到了一個可以「見縫插針」的機會去擴大「疑美」的輿論,一方面抑制台獨,一方面也要壓抑美國的影響力。

他表示,第二種干預手法比較屬於心戰層面,就是在台灣民間強化民進黨是兩岸軍事升溫、造成台海緊張的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的印象,但此手法還是要透過媒體作為媒介去傳播。他表示,把民進黨打成是麻煩製造者的說法,並非只有中國會這樣想,台灣的在野黨也可能這麼想,所以中國將這兩者混淆在一起,將是影響台灣選舉的一個很重要的干擾手法。

劉正山說,第三種方式是在戰略程度上降低對台灣的干擾,「讓台灣人自己去戰自己」,這是因為中國學到了教訓,過去每一次選舉,中共只要加強恫嚇台灣,挑起台海緊張的恐懼牌,反而變成是在幫民進黨「助選」,所以中國今年非常有可能透過降低干擾,而不是刻意拉高聲勢的方式來影響選舉。他說,這是很隱微的方式,看起來也有點弔詭,卻是有跡可循。

劉正山說:「以現在7月初的角度來看,其實這樣的干擾正在降低。相反地,友善的訊號正在釋放,在戰略使用上面以退為進,這種方式也有可能是一種新的手法。」

他說,雖然中國的軍事壓力還在,但同一時間,它也對農民釋放友好訊息,儘管這個「友好」不一定是真「友好」,而是帶有附帶條件的,但確實讓一些台灣人感受到中國的善意。比如中國國台辦6月20日宣布恢復台灣鳳梨、釋迦輸入,對果農而言仍然是個好消息。劉正山說,接下來,中國應該還會陸續發佈各行各業友善交流的訊號,這就足夠讓台灣社會產生一種困惑,影響台灣不同次群體的投票意向。

劉正山說:「台灣社會會不會因為這樣失去產生共識的機會,因為你的敵人和我的敵人感覺不一樣,或者說你的友善跟我心中的友善又不一樣,台灣社會的這種凝聚力其實會因為這種氣氛而不容易凝聚起來,這是選前我覺得比較擔憂的部分。」

柯文哲聲勢上漲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共產黨自崛起以來一向就是使用統戰的伎倆,透過政黨與階級矛盾,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放在台灣的選舉也是一樣,它會吸收親統黨派以及擴大反對民進黨的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民眾黨。陳俐甫認為,民眾黨是反民進黨的政黨,並且對中國在利益上主張和平,是中國這一次可以擴張影響力的重要合作對象,也是中共干擾台灣選舉的新手法。

台灣電視台TVBS近期公佈的一份民調顯示,柯文哲的支持度居冠,尤其擄獲年輕族群的心,而侯友宜落到第三。雖然隨後有其他民調指出賴清德重回第一,但柯文哲的聲量上升已經引經發國民黨和民進黨支持者的焦慮。

陳俐甫表示,柯文哲跟共產黨沒有歷史恩怨,又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其父母也非中國人,如果柯願意跟中國交換利益,對台灣社會的滲透和影響力將遠勝國民黨,因為他可以讓台灣年輕人對中國失去戒心。即便如華府兩岸專家葛來儀都曾說過,北京傾向支持曾在雙城論壇往來過的柯文哲,而柯文哲也自稱是最能夠與美、中兩邊溝通的人。

陳俐甫表示:「對中國來講,在他們過去幾十年來的統戰經驗,這個是好的,就是需要這種人沒有錯,所以他們找到了一個新的代理人,找到了一個有實力的人,而且這個有實力的人是願意真心跟中國合作的,只要利益談得攏。」

柯文哲在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則強調,希望台灣是美中溝通的橋樑,而不是美中對抗的棋子,希望台灣是美麗的福爾摩沙之島,而不是像外國媒體所講的,是「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

爭取與美國合作?

華爾街日報6月底報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訪中期間表達「不支持台獨」,並提到台灣的總統選舉是美中官員會談的一個重要議題,還說中國官員向布林肯表達了他們對賴清德的擔憂,因為賴曾自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即使賴清德現在的立場有所緩和,但中方仍舊擔心賴的政治立場可能會加劇台海緊張局勢,進一步損害美中關係,所以希望能爭取與美國的合作。

華爾街日報說,中國官員提到了2003年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如何向另一位台灣總統兼民進黨黨主席陳水扁發出警告。當時在白宮的總統辦公室裡,時任中國總理的溫家寶坐在小布希旁邊,小布希直截了當地告誡台灣政府不要激起支持台灣獨立的情緒。

台灣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劉正山表示,即使沒有台灣大選,美國總統拜登也曾說過不支持台灣單方面宣布獨立,所以在越接近選舉的時刻,以及為了鋪陳習近平出席11月在舊金山舉行的亞太領導人年度峰會,美中開始展現友好並刻意降低衝突的氣氛下,如媒體所言的「請美國來多說兩句話」,從推敲上來看是有可能的,「但這是為了美國利益還是代替中國壓抑台獨,其實我們無從得知。」

但劉正山也質疑,對於中國發現用文攻武嚇或友善交流都沒有辦法壓抑台獨的可能性時,所以要拜託美國來壓抑台獨,「中國有想要示弱到這個程度嗎?這一點我也遲疑。」

逼迫賴清德?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的看法是,中國先把賴清德與民進黨框成「台獨」,然後希望透過美國告誡不支持台獨,讓台灣民眾認為美國反對民進黨和賴清德,所以不要投給賴清德。他說,這將有助於民眾黨和國民黨一起對付民進黨。

陳俐甫並表示,另一方面,因為中國很了解台灣「正在飄離開中國」,所以這是在逼迫賴清德在未來半年的選舉方向不會溢出或偏離中國想要的架構,因為如果賴清德澄清絕對不改國號、不修憲,或絕不會用台灣之名去接受新的國際關係的建交,在執政黨有落實承諾的責任下,就等於是實質上框架住民進黨若再次執政後的外交方向,而這也意味著中國在未來的4年甚至8年間,將不需要對台灣是否會改變外交策略這一塊做出過多防守。

陳俐甫說:「甚至如果他(賴清德)過度承諾的話,變成比之前還要對中國有利的、對統一更有利的承諾的話,會有助於中國在台灣統一的路程上得分,所以它就是逼你。」

華爾街日報說,布林肯在回答中方尋求合作的問題時,重申美國政府的立場,即在台灣選舉期間,美國將不偏不倚,不支持對選舉過程進行任何干預。

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也說過,美國支持台灣的民主選舉,反對外部勢力干預,強調美國不會在大選中選邊站。

控管台獨的默契

上海台灣研究所所長倪永傑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方當然是堅決反對台獨分裂,但美國的一些官員與智庫學者也會擔心台獨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影響到美國自身的戰略利益而把美方拖入困境,所以即使美方自己在政策設計上,也有意願防止被台獨勢力牽著鼻子走。

他表示,為了不使台海局勢失控而損害到美方自身利益,美中雙方在反對與管控台獨風險方面,是有某種程度的默契存在的。但如果北京期待美國像過去陳水扁時代下達命令管控台獨,則不應抱太高的希望。

倪永傑說:「預防台獨把中美雙方都推到一個陷阱中間,這個是有可能的,但是我想北京不會有太高的期待美方會實現當年2004年,中美共管陳水扁這個台獨囂張態勢,我覺得是不太可能的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