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迺迪:美國願景》:走過古巴核戰邊緣的關鍵人物,和平思想值得台灣參照

2023-05-11 17:10

? 人氣

大塊文化5月11日舉辦《甘迺迪:美國願景》新書發表會。(大塊文化提供)

大塊文化5月11日舉辦《甘迺迪:美國願景》新書發表會。(大塊文化提供)

美國第35位總統甘迺迪1961年入主白宮時只有43歲。儘管從政經驗不比當時的對手尼克森、又是少見的天主教政治人物,且因病痛而長期依賴藥物,但他在種種劣勢下,憑藉個人魅力與溝通領導能力,凝聚了美國的民意,帶領美國度過民權萌芽、冷戰最接近核戰的時刻。直到1963年遇刺身亡,他在不到3年的任職內,為美國文化和乃至全球歷史與和平,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甘迺迪(John F. Kennedy)逝世60年之際,大塊文化獲得甘迺迪家族授權,將家族親自彙編的甘迺迪演講與思想,還有邀請以卡特(Jimmy Carter)前總統、華倫(Elizabeth Warren)參議員為代表的美國及世界各國重要人士,撰文評述甘迺迪在各個領域的事蹟,集結成傳記,以繁體中文出版。

美國總統甘迺迪於1963年11月22日於德州遭暗殺身亡。(美聯社)
美國總統甘迺迪於1963年11月22日於德州遭暗殺身亡。(美聯社)

大塊文化11日舉辦《甘迺迪:美國願景》新書發表會,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表示,甘迺迪總統的政治遠見,在現今全球動盪的年代有深刻啟示,對台灣的讀者來講尤其重要的是,他如何看待戰爭與和平。

郝明義提到,1960年代,國際社會與美國都處於關鍵世代交替,黑人民權、女性平權運動高漲,戰後經濟榮景進入衰退;保守與前進的政治人物相互較量,也就在這時間點,甘迺迪閃亮登場,他自稱是「沒有幻想的理想主義者」,他善於啟迪人心、激發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也對維持和平有獨到的遠見,不只為美國形成新的國家氛圍,也為世界提供新的思維框架,蔚為傳奇。

郝明義說,今日在同樣動盪的世局中,我們面對諸多挑戰,不論是如何捍衛民主、如何面對政黨之爭、如何在戰爭邊緣維護和平、如何保護人權和環境、如何務實地邁向美好的未來,都可以參考甘迺迪當年在面對這些挑戰時候所堅持並實踐的信念,「這正是在甘迺迪逝世60周年之際在台灣出版此書,最重要的意義。」

大塊文化5月11日舉辦《甘迺迪:美國願景》新書發表會,該書共同主編史蒂芬.甘迺迪.史密斯跨國連線致詞。(大塊文化提供)
大塊文化5月11日舉辦《甘迺迪:美國願景》新書發表會,該書共同主編史蒂芬.甘迺迪.史密斯跨國連線致詞。(大塊文化提供)

該書的共同主編、甘迺迪的外甥史蒂芬.甘迺迪.史密斯(Stephen Kennedy Smith)以跨國連線出席,他在致詞中表示,《甘迺迪:美國願景》能以繁體中文出版別具意義,「希望甘迺迪總統的話語,能對各位具有實用性和啟發,協助台灣面臨現今的困難。」

「甘迺迪總統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相信和平,為和平奮鬥,但他也是一為現實主義者,認為沒有堅強的軍事防禦就沒有和平。」史蒂芬在中文版書序以及現場致詞內容重申,我們正處於韓戰以來美國、中國最緊張的時刻,台灣不無可能成為下一個戰場,希望這本書能激勵中文世界的讀者,與美國與世界各地熱愛和平的人們一起,站在人類新文明的最前線,重新思考並找到東方與西方和平共處的方式。

1960年7月15日,時任聯邦參議員的約翰・甘迺迪向洛杉磯體育館的群眾揮手致意,因為他正式接受了美國民主黨總統提名。(美聯社)
1960年7月15日,時任聯邦參議員的約翰・甘迺迪向洛杉磯體育館的群眾揮手致意,因為他正式接受了美國民主黨總統提名。(美聯社)

《甘迺迪:美國願景》新書發表會出席來賓來包含美國在台協會(AIT)政治組組長饒昌明、台南市長黃偉哲市長,以及近來Netflix熱播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演員賴佩霞。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前監察院院長錢復則特別錄製影片致詞。

來賓在致詞當中多次引述甘迺迪就職演講名言──「我的美國同胞們,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自己能為國家做什麼!我的世界同胞們,不要問美國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我們一起攜手能夠為人類自由做什麼!」饒昌明指出,這番話至今仍激勵一代美國人的公共服務精神,也是促使他加入國務院從事現職工作的原因。

賴佩霞指出,甘迺迪就職演講的名言讓她感動,「不管在土地上的哪一個地方,無論你是什麼種族,當你聽到這句話,你都會相當振奮。這句話不只是對他的國人說,我覺得更是對全球人民說。」這幾年在陽明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院開設「科技人的領導力與培養」課程,她有感而發地說,「我希望我的學生們能夠懂得,領導力的珍貴不只是傾聽、溝通,而且要理性、要有愛心,而且還要有一個可以共同達到目標的行動力。」

大塊文化5月11日舉辦《甘迺迪:美國願景》新書發表會,「中華好好說話,學會」創辦人、演員賴佩霞致詞。(大塊文化提供)
大塊文化5月11日舉辦《甘迺迪:美國願景》新書發表會,「中華好好說話,學會」創辦人、演員賴佩霞致詞。(大塊文化提供)

甘迺迪如何看戰爭與和平?

郝明義認為,甘迺迪過去演講裡談到有關戰爭與和平的觀點,尤其值得今天的台灣讀者參考。他現場念及摘自《談判的作用》演講中的幾段話:「一類人,在我看來,他們竭力主張投降路線──安撫我們的敵人,犧牲我們的承諾,不惜任何代價購買和平,拒絕為我們的武器、朋友和責任有所擔當。」

「另一類人,在我看來,是那些竭力主張戰爭路線的人:將談判等同於綏靖,以強硬取代堅毅。」他繼續唸道:「一個奇怪的事實是,這極端對立的雙方彼此相似。每一方都相信我們只有兩個選項:綏靖或戰爭,自殺或投降,屈辱或浩劫,變『紅』或死亡。」

「雙方都不承認自己的路徑會導致災難,但雙方都不能告訴我們,一旦我們登上綏靖或持續干涉的災難性斜坡,我們該如何劃定界線,應該在哪裡劃定界限。」

他引述《和平的戰略》演講,指出甘迺迪對和平的定義相當務實:「真正的和平一定是很多國家的產物、很多行動的總和。它一定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止的,隨著每一代人所面臨的挑戰而不斷變化。因為和平是一個過程,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世界和平就像社區的和平一樣,並不需要每個人都愛自己的鄰居,只需要他們在共處中相互容忍,有爭議時能夠訴諸公正、平和的解決途徑。而歷史教會了我們,國家之間的敵意就像個人之間的敵意一樣,不是永遠不變的。無論我們的好惡看似如何,時間的潮流和接連的事件會使國家之間、鄰里之間的關係產生驚人的變化。」

大塊文化5月11日舉辦《甘迺迪:美國願景》新書發表會,主持人尹麗喬、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與美國連線。(大塊文化提供)
大塊文化5月11日舉辦《甘迺迪:美國願景》新書發表會,主持人尹麗喬、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與美國連線。(大塊文化提供)

甘迺迪的外甥史蒂芬指出,如果甘迺迪總統今天在這裡,可能會提醒我們:「在漫長的世界歷史中,只有幾代人有這樣的機會,在最危險時刻挺身捍衛自由。」

史蒂芬表示,正如甘迺迪在就職演說中所言:「現在,號角再次響起,在召喚我們──不是要我們拿起武器,儘管我們需要武器;不是要我們戰鬥。儘管我們嚴陣以待──而是召喚我們承擔重任,在漫漫長夜中繼續奮鬥,年復一年,『在希望中歡欣鼓舞,在磨難中保持耐心』──對抗人類共同的敵人:暴政、貧困、疾病和戰爭本身。」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