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暉專欄:美國該體面的離開中東嗎?

2023-04-30 07:20

? 人氣

美國總統拜登。(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資料照,美聯社)

中國促成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復交之後,「大外宣」自然全力開動,《環球時報》胡錫進嘲笑美國在中東「信任透支」。美國嘗試淡化中國的角色,並強調沙烏地阿拉伯事後也有通知美國,然而在外交界,每一局誰佔上風其實各方都知道,自欺欺人並無意義,關鍵是要客觀評估此刻美國的中東政策:究竟是要留在中東,還是體面離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是前者,恐怕美國需要的付出,要比目前大得多;如果是後者,卻可能牽一髮動全身,讓中俄漁人得利。為什麼美國忽然面對如此困局,一大原因是失去區內的可靠代理人:除了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都學會了依靠中俄與美國對沖;就算是以色列,和中俄的關係,其實也非常密切。

美國的最大槓桿,依然是超強軍力和航母。問題是軍力需要有震懾力,就需要動作,例如川普定點清除伊朗高級將領,就真的嚇怕了伊朗。但近年當中東盟友要依靠美國軍力的時候,美國支持的敘利亞自由軍敵不過俄羅斯支持的阿薩德,美國支持的阿富汗民選政府卻被塔利班推翻,庫爾德不死軍也幾次被出賣,難怪區內普遍覺得美國失去了昔日霸主的氣勢,扶植的代理人都是「唔湯唔水」。至於在經濟層面,近年更多是中東油國為美國找數,多於接受美國經濟援助。意識形態不合、軍力難以多面作戰、經濟實力又不如前,美國對中東的影響力確實在下降當中;當美國全力支持烏克蘭戰爭,中東就被中俄有機可乘。

在外交層面,反正美國和伊朗關係極差,在這場中東冷戰只能支持沙烏地阿拉伯;但在沙烏地阿拉伯MBS的強勢外交下,卻也沒有能力控制這個區域霸王,反而經常被反勒索,要調解,就裏外不是人。相較下,中國卻和伊朗、沙烏地阿拉伯都關係密切,而且被雙方視為在什葉派、遜尼派冷戰中保持相對中立,反而奇貨可居。

2023年4月,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外長在面對面會談後,簽署了沙伊兩國在兩個月內相互恢復使館的聲明。(美聯社)
2023年4月,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外長在面對面會談後,簽署了沙伊兩國在兩個月內相互恢復使館的聲明。(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本來的中東外交藍圖是拉攏沙烏地阿拉伯、讓遜尼派逐步接納以色列、然後讓它們一起孤立伊朗。現在中俄的策略卻是同步以實利與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以色列三方做買賣,去溝淡美國的區域影響力。美國要扳回一局,很難倚靠金錢,只能等待什葉派、遜尼派的激進派系重新鬥爭。如果中東從此逐漸變成中俄的勢力範圍,「誰失去中東」可能成為美國政壇的新獵巫題目,屆時自然有政客批評浪費資源和時間在烏克蘭戰爭、圍堵中國上,反而失去更核心的國家利益,如果輿論風向在選舉期間再被推波助瀾,後果就不堪設想。

究竟在中東應該推行價值觀外交,還是現實主義外交?美國外交界必須儘快達成共識,否則neither here nor there,後悔就太遲。不過,美國還有釜底抽薪一著:中東的最大價值,在於石油、天然氣。如果再生能源能夠大舉生產,中東的戰略價值就大降,再多教派衝突,也會和非洲各國戰爭一樣,得不到太多注視。而按目前科技,再生能源大盛只是早晚的事;在此之前,其他能源也被陸續開發,自由世界早晚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對中東的依賴。中東各國自然也明白這一點,因此近年積極拓展伊斯蘭金融,而整個中東地區現在有四億多人,而且人口增長迅速(部份歸因於宗教原因),也是一個龐大商機。要是在西方終結對中東的能源依賴前,中東各國經濟搞起來、軍事成功製造核武,才有望保持戰略地位。這一局大棋局,才不過剛剛開始。

波斯灣的美伊衝突愈趨白熱化,全球無不關心扼守石油命脈的荷莫茲海峽安全問題。(AP)
波斯灣的美伊衝突愈趨白熱化,全球無不關心扼守石油命脈的荷莫茲海峽安全問題。(資料照,美聯社)

以色列篇─伊沙復交下的蝴蝶效應

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復交,蝴蝶效應非常廣泛。對持強烈反伊朗立場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而言,此刻正面對不少壓力。

內塔尼亞胡是以色列老牌政客,現在是第三度、第六個任期出任總理,見慣風浪,但他這一任的政府穩定程度已經大為下降。除了他本人面對連串刑事調查,反對派勢力也越來越大,現在的聯合政府很倚靠強硬勢力,所以他外交上的彈性不多。何況他從來都強烈反對和伊朗和解,這態度相信終其一生,都難以調和。

然而他本來也有一手好牌。以色列在川普任內,已經和沙烏地阿拉伯陣營的遜尼派阿聯酋、巴林、摩洛哥、蘇丹破冰,下一步就是要和沙烏地阿拉伯正式和解,這一直是內塔尼亞胡打算獲得歷史功名的重頭戲,早已事先張揚。川普的劇本是讓以色列和遜尼派和解,沙烏地阿拉伯陣營、加上早就和以色列和好的人口過億阿拉伯大國埃及不再敵對,以色列可說無後顧之憂,然後雙方加強戰略、經濟合作,共同孤立伊朗的什葉派陣營,以色列就可以正式成為「中東美國」。

伊朗雖然是什葉派國家,但和阿拉維派管治的敘利亞阿薩德政權一直結盟,在敘利亞內戰中,自然也和俄羅斯一起,強力支持阿薩德。以色列的官方立場是不捲入敘利亞內戰,但實質上當然要防止伊朗勢力在敘利亞坐大,所以久不久就會空襲敘利亞基地。

2023年3月5日,防守巴赫穆特的烏克蘭士兵向俄羅斯陣地開火。(美聯社)
2023年3月5日,防守巴赫穆特的烏克蘭士兵向俄羅斯陣地開火。(資料照,美聯社)

烏克蘭戰爭爆發後,俄羅斯出現戰略收縮,甚至要借用敘利亞雇傭兵為自己作戰,中東各國都乘機拓展勢力範圍,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以色列四強都要局部取而代之。伊朗逐步取代俄羅斯,成為阿薩德的最大強援;同時以色列在內戰的參與度也越來越高,近月甚至已經明刀明槍在白天公然空襲,並就核問題不斷慫恿美國向伊朗進一步施壓。

就在本來「形勢大好」之時,內塔尼亞胡卻被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復交殺個措手不及。國內反對派紛紛群起批評,質疑伊朗被「放生」後,以色列才和沙烏地阿拉伯和解是後知後覺,失去了本來價值,甚至批評內塔尼亞胡過份淡定,未有對沙烏地阿拉伯提供足夠誘因,才令沙烏地阿拉伯轉移先與伊朗修好。沙烏地阿拉伯也知道以色列的憂慮,此刻不忘強調會繼續與以色列和解,但以色列已經有了更迫切的問題要處理,失去了主動權。

未來假如伊朗在核發展取得突破,以色列就要面臨建國以來的最大抉擇:究竟要孤注一擲、「先發制人」襲擊伊朗核設施,去避免伊朗具備摧毀以色列的軍事實力,而不惜引起中東大戰;還是聽其自然、任由其成功,坐視自己從此被伊朗核武天天恐嚇勒索?無論是哪一項,都要極大勇氣去選擇。不過就算以色列真的要進行軍事行動,現在陸路通過沙烏地阿拉伯、約旦、伊拉克襲擊伊朗,已經幾乎不可能,就只能單純靠空襲,難度已經大增;而假如與伊朗和解,海灣國家對以色列軍備的需求也會大減,這都令川普昔日設計的「以色列-遜尼派聯盟」胎死腹中。

土耳其篇─愈發沈迷於對冲外交

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復交,對整個地區、乃至世界的地緣政治影響,都有蝴蝶效應。中東另一強國土耳其,自然也在其中。

土耳其近年有點像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越來越沉迷於對衝外交,在每一次區域衝突都要乘機拓展國家利益。而隨著美國、俄羅斯勢力在中東都有所退減,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等國都很希望取而代之。

在沙烏地阿拉伯 Vs 伊朗的遜尼派、什葉派冷戰當中,土耳其作為遜尼派國家,本來理應支持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但土耳其雖然有傾向性,和伊朗關係卻又不是太差,成為了兩國之間的區域緩衝,和各方都可以做生意,其實是要自己形成一極,扶植在中東各國的代理人,讓他們與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以色列代理人平起平坐。土耳其本來不太搞這一套,但近年也開始資助鄰國伊斯蘭組織、學校,被看成「新鄂圖曼擴張主義」。

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左)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美聯社)
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左)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資料照,美聯社)

雖然土耳其不斷打擊伊朗在敘利亞等地複製的什葉派勢力,但也願意為伊朗提供被制裁後的「白手套」功能,例如轉送鈾原料;沙烏地阿拉伯封殺卡塔爾時,土耳其又是卡塔爾生命線的主要通道。總之,土耳其和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以色列的關係都時好時壞,它們短期內的合縱連橫,卻都是指向同一目標:借力打力,拓展自己的全球影響力。

土耳其早年積極希望加入歐盟、脱亞入歐,但一直不被接納。直到近年總統埃爾多安越來越獨裁,也越來越強調伊斯蘭身份,積極參與中東、中亞事務,雖然國內經濟沒有多大改善,卻也令國家影響力持續上升。

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土耳其成為最能溝通俄羅斯、烏克蘭雙方的區域大國之一,成為各方都要爭取的要角。由於土耳其是北約成員,擁有北約內除了美國的最龐大軍隊,當瑞典、芬蘭要加入北約,土耳其就要脅否決來討價還價,至今還未談好價碼。而對俄羅斯,土耳其表面上封鎖了黑海,卻令自己成為了俄羅斯的「白手套」,一方面購買俄羅斯石油轉口,另一方面傾銷俄佔烏克蘭的農產品,勒索各方的手段可謂老手,顯得頗為高明。

當土耳其看出了美國、俄羅斯都不能短期內填補在中東的影響力,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早就靜靜與鄰國改善關係,以圖自稱代表地區與大國周旋時,減少障礙。2022年4月,土耳其與沙烏地阿拉伯關係恢復正常化(之前沙烏地阿拉伯記者卡舒吉就是在沙烏地阿拉伯駐土耳其大使館被疑似肢解);2022年8月,土耳其又與以色列全面破冰。

面對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和解,土耳其雖然發官方聲明「恭喜」,但假如兩國的關係可以改善到強化雙邊貿易,此消彼長下,土耳其的利益和獨特性,自然會受到一定影響。但土耳其目前已經成為烏克蘭戰爭的最大贏家之一,這個「區域白手套」新定位,相信也會繼續被區內不同持份者使用。

對土耳其而言,最理想的情況是其他鄰國關係不要差到兵戎相見,那會影響整體穩定繁榮;但也不要好到一家親,那就不再需要「白手套」。如果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的關係破冰後比之前稍好,但依然天天暗鬥,土耳其就會最滿意。至於如何達到這樣的效果,以埃爾多安近年越來越熟悉的hedging功力,理應駕輕就熟。

阿聯酋篇─杜拜、巴林、卡塔爾並存競爭

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復交之後,中東各國的外交大洗牌全速進行,沙烏地阿拉伯盟友阿聯酋自然也不例外。

在過去一個星期,俄羅斯、伊朗支持的敘利亞總統阿薩德訪問本來支持推翻阿薩德的阿聯酋,這是敘利亞內戰以來的一大破冰;同時俄羅斯也在斡旋敘利亞和沙烏地阿拉伯復交,這一切都在日前的「敘利亞篇」有所預告。

與此同時,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長也訪問阿聯酋,和阿聯酋總統會面,商討加強雙邊合作。又與此同時,在川普時代已經與以色列破冰的阿聯酋卻降低了對以色列軍購訂單,信號很直接:如果有了伊朗安全保障,為甚麼還需要以色列?

有中東安全綠洲之名的阿聯酋憑藉其能源、醫療等資源吸引大量百萬富翁移居(圖/Olga Ozik@pixabay)
有中東安全綠洲之名的阿聯酋憑藉其能源、醫療等資源吸引大量百萬富翁移居。(圖/Olga Ozik@pixabay)

大洗牌之下,當然,阿聯酋也不是單純的沙烏地阿拉伯附庸,和沙烏地阿拉伯也存在一定競爭關係,與及有不同區域盟友的偏好。例如在也門內戰,沙烏地阿拉伯大規模支持總統哈迪的遜尼派政權,但阿聯酋就支持「南方運動」,而南方運動的訴求是要南也門脫離也門復國,直到南方運動現在也加入了沙烏地阿拉伯支持的聯合政府,雙方分歧才基本消除。

不過現任沙烏地阿拉伯王儲MBS是阿聯酋鐵桿盟友,MBS取代的前任王儲卻是阿聯酋總統(兼阿布達比酋長)的政敵。相信在未來一段長時間,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的少量分歧都不會擴大,畢竟這些國家始終因人設事。

在沙烏地阿拉伯扶植下,阿聯酋是近年異軍突起的區域大國,「杜拜模式」帶動了整個中東的金融、物流、旅遊業,又通過僱傭兵,堆砌了一支頗有戰力的現代化軍隊。阿聯酋在國際舞台的自我定位一直是「遜尼派二哥」、沙烏地阿拉伯的影武者,因此與伊朗的關係,也一直跟隨沙烏地阿拉伯而高低起伏。而且阿聯酋和伊朗還有領土主權爭議,阿布穆薩島和附近海域石油的爭奪,一直是潛在衝突來源,就此我們也介紹過兩國針對阿布穆薩的「重疊主權模式」。

然而有趣的是,阿聯酋和伊朗的經濟聯繫,卻一直非常緊密,並沒有太受官方關係影響。杜拜的不少業務都來自伊朗,與卡塔爾競爭著伊朗商機,沙烏地阿拉伯對此也一直默許。現在沙烏地阿拉伯、伊朗正式破冰,阿聯酋相信會全速和卡塔爾搶伊朗業務。阿聯酋在幾年前制裁卡塔爾的危機當中,表現非常積極,那是擺明車馬的「搶業務」,背後算盤清晰不過。

未來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的經濟窗口/「白手套」,相信會是杜拜、巴林、卡塔爾多哈三個「小香港」並存,互相競爭。三者當中,巴林是什葉派人口為主,雖然國王是遜尼派而與沙烏地阿拉伯結盟,但政權並不太穩固,也傾向守成;卡塔爾國王左右逢源,依然不太為沙烏地阿拉伯信任;而阿聯酋的杜拜,相信會最進取。

*作者為臺灣國立中山大學政治所副教授、臺港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更多分析請見「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Simon's Glos World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