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戰》上海世界AI大會:融合人工智能與元宇宙,中國模式vs.民主模式漸行漸遠

2022-09-07 12:00

? 人氣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9月1日則在此次大會發表《2021全球人工智能創新指數報告》,該報告將全球46個國家分為4個梯隊,其中,名列第一梯隊的僅有美國跟緊隨其後的中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該報告稱,中國在總得分上積極縮減與美國的距離。截至2021年9月,中國共有880家人工智能企業,比去年同期增長7%,排行仍維持全球第二,但相關企業共獲得462億美元的投資,平均投資額則居全球之冠。

然而,該報告結論坦言,中國人工智能發展水平與美國還存在一定差距,大部分指標都落後,且高質量教育及勞動力仍不足,信息化基礎也未能支撐人工智能的深度運用。

路線之爭,美中AI發展壁壘分明

香港學者許楨認為,中短期來看,中國以政府之力推動的AI產業發展雖享有較高的效率,並為美國的晶片供應設下絆腳石,且也可望在3到5年後,因量子計算等新科技的出現而獲得突破,但長遠來看,中國想要後來居上,超越美國,仍有困難。

許楨說:「它(中國體制)缺乏了一種市場主導的力量,也缺乏了民間公民社會自由的一個發育。單純講商業跟技術的突破,我還是比較相信,美國的方式比中國的舉國體制要成功。」

台灣專家杜奕瑾則表示,從昔日的互聯網、無人機到現在的元宇宙,「中國特色」的科技發展往往盲從美國的議題設定,並透過中共中央的政策主導,憑藉其龐大的人力資源與投資,做出其他國家無法抗衡的規模。

以人工智能發展最重要的「大數據」為例,學界普遍認為,中國企業一旦獲得政府支持,就可以輕鬆獲取民眾的各項隱私數據,甚至轉而用來為政府服務,研發成新的極權治理工具。

中國模式vs.民主模式AI研發脫鉤

相形之下,民主國家因受到隱私權保障等限制,企業收集數據較為困難。但杜奕瑾認為,正因此類限制,美國跟台灣等民主國家因此發展出「以人為本」、側重「可信任」的人工智能發展模式。此模式強調數據的質量更勝於數量,透過更加註重個人隱私權的數據治理,針對不同族群,採取不同的演算法,反而得出更加可信、偏差較低的高質量數據。

他說,當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出現分歧的AI發展途徑,中國甚至以情報法強迫民企提供數據給政府,這勢必加深國外企業的疑慮,也難以適應中國市場。

相較之下,中國企業長期與政府和軍方密切共生,也難以獲得國際市場的信任。中企踏不出國門,最終和外企形成兩個漸行漸遠的「生態系統」(Ecosystem)。

杜奕瑾告訴美國之音:「等於這世界是由兩股人工智能的力量正在進行,一個是用中國模式,另外一個就是民主模式,以目前的狀況,我們可以看得到,這兩邊的壁壘是越來越分明,雙方的生態系統是各自開始獨立跟脫鉤。」

杜奕瑾表示,西方民主世界兼顧數據採集與個人隱私的作法,屬於「聯邦式」的架構,亦即,揚棄單一的大數據中心,而是串聯多個數據中心,來執行相關的學習跟訓練。

此作法不僅保障個人隱私,也可防範數據外洩,避免重蹈上海大量數據外洩案的覆轍。不過,他說,此次AI大會雖有相關的議題討論,但遺憾的是,聲量並不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