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沙龍》從習近平6大政治性格看二十大 學者:會逼台灣上談判桌

2022-09-05 08:20

? 人氣

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4日出席思沙龍「習近平這個人 —從個人特質看二十大後新時局」演講。(柯承惠攝)

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4日出席思沙龍「習近平這個人 —從個人特質看二十大後新時局」演講。(柯承惠攝)

隨著近日對岸軍演頻繁,兩岸關係緊張、二十大將在10月16日召開,對已掌權10年的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了解更顯重要。龍應台基金會4日「思沙龍」邀請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談「習近平這個人—從個人特質看二十大後新時局」,由習近平的生命歷程來推導世界觀、使命感與領導風格,並由此判斷二十大之後,習近平在治理中國及面對台海、對外關係的可能變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寇健文表示,上月的第3次《對台政策白皮書》可注意到其內容,以反獨、反外力干涉與「促統」並行,未來二十大之後,「以戰逼和、以戰逼談」,不見用武力占下台灣,但會逼台灣上談判桌,在被動、不利的情況下談。此次白皮書的「兩制台灣方案」也變得對台緊縮,不再提不派軍隊官員駐台,反而多提到,若國際要在台灣增加半官方機構時,需要中央同意,這對台灣的國際空間是壓縮的。寇健文指出,台灣不能只用硬實力,還要靈活運用軟實力,如談判等。

20220904-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4日出席思沙龍「習近平這個人 —從個人特質看二十大後新時局」演講。(柯承惠攝)
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見圖)表示,台灣不能只用硬實力,還要靈活運用軟實力,如談判等。(柯承惠攝)

寇健文指出,台灣目前只顧著選舉、政黨競爭,套用亞太基金會董事長許信良的話,台灣愈是面對中國威脅,要先解決內部問題,藍綠要當「正常民主國家裡的兩個政黨」,不要變成「兩個敵國」。

寇健文於演講中首先聲明,自己是以習近平的公開發言等公開資料做分析,但不是習近平肚子裡的蛔蟲、不是Google、不是情報員,也沒有要造神,更無法當未卜先知的算命仙,對習近平的分析是大量閱讀相關國內外學者,或媒體工作者的著作得來。

寇健文:習近平執政10年,對中國黨國體制造成3大改變

寇健文提到,習近平執政10年,對中國的黨國體制造成3大改變,分別是「權力集中於最高領導人,即習近平本身」,「權力集中於黨委,黨的權力增加,政府決策權受壓縮」,再來是「國家對社會政治控制增加」,分別體現在習近平上台後,創立許多中共中央的領導小組,負責跨部會協調,很多由習近平自己擔任組長;另外,在2018年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一些政府職能劃到黨裡面去,政府決策權削弱了,像少數民族直接由統戰部管、新聞出版電影直接由中宣部管;再來像從2015年的「709維權律師大追捕」抓了300多名維權律師、民間人士、上訪民眾與親屬等,等於把公民社會自主過程中可能的領導人物都抓了,國家對於社會控制強化,新疆再教育營也是一例。

習近平為何做出這些改變?寇健文指出,習近平2012年上台時,國內與國外環境都跟2002年的胡錦濤不同,挑戰很多,後者相對平和,例如習近平上台時,國內有「期待強勢領導的氛圍」,還遇上王立軍與薄熙來事件,打破了中共黨裡腐敗,多頭馬車各山頭勢力消失,習近平變最大,沒有其它強有力派系制約習近平;另外,老人干政力量也減弱,如胡錦濤裸退,交出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也體衰,這時領導人的政治認知和風格成為關鍵。習近平於是提出「2個100年」,即2021到2049年的國家中階目標要建立起來,還有2027、2035年等目標。

寇健文提到,二戰後美國情報單位想研究希特勒、CIA研究與美國利益有關的各國領導人,因此1978年為推以埃和談中就有3份報告給美國前總統卡特,研究以色列前總理比金和埃及前總統沙達特的性格分析,幫助研判美國如何促成以埃和談,這樣對領導人的早年經驗、政治態度養成、後來形塑的政治性格能有很大協助判斷,多用在研究非民主國家領導者。

寇健文列出6項習近平的政治性格:1、簡儉樸實、厭惡腐敗;2、隱忍堅持,高度自信;3、念舊重禮,除惡必盡;4、強勢領導,不墨守成規;5、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集體精神;6、對國家富強和發揚社會主義的使命感。

寇健文提到,習近平15歲時青少年就下鄉,到陝北時睡坑上,都被跳蚤咬還要撒殺蟲劑,少時困苦;因此習近平反腐一直到現持續下去,跟江澤民、胡錦濤時期做了2年就停,後者的鞏固權力與整肅政敵目的較強,對習近平則是真心信仰,且視為要去清理的「敵我矛盾」,不會與敵人妥協,這也影響習近平的世界觀,如何處理與他國關係,以及如何看待疆獨、港獨問題等。寇健文特別提到,習近平到2012年上任其實已是「第3次反腐」,早在習近平在寧德、福州就推動過反腐,在1980年代末期,對照當時與後來的反腐談話,有許多內容類似、有一致性。

寇健文解釋,習近平的隱忍性格與其父習仲勳很早失勢,少年時又下鄉,為入黨入團前後失敗18次不放棄。9歲時父親倒台,13歲時就被威脅槍斃,但能隱忍,也有了強烈的不安全感,少年時期有7年見不到家人,導致習近平擁抱權力、不分享權力的性格,且當時熬過困苦,也造就一定自信心,想說當年下鄉再苦都做到了,現在怎麼做不到的自信;也在這段過程中對老朋友、老同事重情義,恩怨分明,有仇必報。

20220904-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4日出席思沙龍「習近平這個人 —從個人特質看二十大後新時局」演講。(柯承惠攝)
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見圖)指出,習近平9歲時父親倒台,13歲時就被威脅槍斃,但能隱忍,也有了強烈的不安全感。(柯承惠攝)

寇健文特別提到,習近平因為重視老友,所以用了很多自己人,2017年政治局委員,裡頭25位裡有11位與習近平有同鄉、同學或同事關係;十九大時更多,這在江、胡時代是沒有的;習近平也會清除「野心集團」,「新四人幫」(薄熙來、周永康、徐才厚、令計劃),反映習近平對自己人馬重恩提拔,對敵群則處理到底。

寇健文指出,習近平著重「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集體精神,不只是自己自願犧牲利益,也包括要求對方犧牲自己的小我利益,這是紅衛兵世代強調集體主義有關,因為包含習近平在內的幹部子弟,從小都是唸住宿學校;習近平上台之後也一直講「中國夢」、「偉大復興」等集體主義的概念,這點在今年推行上海封城最為明顯,就像要上海民眾做出犧牲、讓大我的「動態清零」目標完成。

寇健文指出,習近平在2003年受訪時提到,小時候爸爸把姐姐叫來講革命故事,對他們一代講久了也就潛移默化,習近平也是高幹子弟,算是社會主義長大的一代,故習近平有「中西是對立的」的民族主義概念,會講中國遇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東升西降,並抱持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雖有合作,但仍要鬥下去」,雖後也是社會主義戰勝的想法;所以習近平接任大位時,都會帶下屬去看嘉興的紅船、上海一大、二大會址,是對自我的使命感,想保護父執輩完成的革命事業。

寇健文:習近平最後只當軍委主席可能性比較低

至於如何從上述的習近平個人特質,來看二十大走向,寇健文提到,首先是「習李之爭」,不管是外傳的李上習下,或李上習不下,習近平最後只當軍委主席可能性比較低,因為習近平不分享權力,權力抓在手上,只有一個可能,若習近平身體狀況不好,有可能在可控制的情況下,交出一部分讓代理人去做,但習近平還是會在幕後,這有點像1980年代的老人政治,但注意那個代理人是要習近平能控制的。

另外,寇健文直指,外界推估對於恢復中央委員會主席制的可能性較低,反而是可能進一步「封聖」,因為若恢復主席制,以後其他接班人當了主席時,就有職務可以去鞏固權力,若習近平彼時還想管,就會和未來接班人有矛盾。反而是「封聖」的可能性高,因為習近平現在是核心,可能以後是「領袖」,或任何某種非正式稱號,只會跟著習近平個人走,沒有辦法由別人直接繼承。這點從有些地方省委書記,除了稱習近平為核心,還有說習近平是「舵手、統帥、領袖、燈塔、主心骨」等不一而足的稱號來看。

寇健文:一旦1960後生的人進政治局任常委,就是習近平要交班

至於會不會有接班人?寇健文分析,要常委裡面大概是60年代以後中期出生的人才有可能,目前政治局委會裡,最年輕的是1963年生的胡春華,成為接班人可能性較低,胡春華可能當常委,但不太可能是接班人;新的人上來到政治局有可能,若比胡春華年輕的進到政治局,要直接變成常委可能性比較低,因為習近平不分享權力,一旦1960年後生的人進到政治局擔任常委,就是習近平真的準備要交班了的時候了。

另外,寇健文提到,經濟政策上,未來5年「共同富裕」會變成重要政策,解決貧富差距,如同十八大、即習近平的第1個5年任期是要「脫貧」,但接下來做法可能有彈性,因為經濟狀況不好;至於外交政策上則是持續強勢外交,根源是民族主義,是意識形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路線之爭。在戰略層面上追求「和平發展,大國崛起」,在戰術層面上則是「向前壓迫,避免戰爭」,要周邊國家尊重其核心利益,「不會再退了,不會退到以前的狀況」,壓迫程度、手法會隨著對手強弱,和目標重要性有彈性調整。

喜歡這篇文章嗎?

潘維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