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連任魔障非柯P 唯誠實戳破蔡的不切實際

2018-05-22 06:10

? 人氣

作者認為,蔡英文連任的魔障並不是柯P,而是因為民進黨的改革政策太不切實際。(總統府提供)

作者認為,蔡英文連任的魔障並不是柯P,而是因為民進黨的改革政策太不切實際。(總統府提供)

民進黨立委鄭運鵬說,柯文哲對民進黨一些改革政策的破壞性是高的,這也會是蔡英文連任上的瓶頸之所在,其實蔡連任的魔障並不是柯P,而是因為民進黨的改革政策太不切實際。如2025年非核家園的能源政策不僅造成缺電,火力全開也背離關閉燃煤的世界潮流;尋求台獨的兩岸政策,造成台灣與大陸之間對立,更是陷外交於苦境。種種跡象顯示,蔡英文因一黨獨大滿足於不實在的改革理想,實為充滿謊言的國王新衣,屢次被說實話的柯文哲破功。誠然,現階段的台灣最需要非藍非綠的第三勢力,走出政治幻想的務實道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降汙努力白費」打臉蔡錯看綠能政策的前景

蔡英文上任第一件功課,全民最期待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經濟搞好。經濟問題的各項改革,都引起百姓的反彈:如勞基法傾向資方放寬標準,讓勞工更陷於苦境;年金改革讓軍公教失去對政府的信任,高教人才被大陸與國外學校挖角。

而經濟問題當中,能源亦屬於最有爭議的其中一個問題。在深澳通過環評後,柯文哲一句對民進黨的實話:「深澳電廠蓋下去,3年降汙努力被抵銷」,確實打臉民進黨的2025年非核家園政策。

有些人認為深澳電廠跟核能沒有關係,其實會在這個時間點網路上浮現核四與深澳燃煤二選一的議題,正是提醒國人應該反思「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的能源政策。

柯文哲講了民進黨不喜歡的實話,但蔡的能源支票確實一一跳票了:815大停電破滅了不缺電保證、4月1日漲電價破滅了電價不漲保證、執政四年能源規劃中增加了400萬千瓦的燃煤發電也破滅了達減碳目標保證。這些能源的保證破滅,都因對2025年非核家園的堅持,蔡英文卻還說,我們必須要為這樣的能源轉型苦十年。

為了因應缺電問題,民進黨立委林靜儀提出晚上十點後限電;為了因應排碳增加問題,賴清德與陳菊都將排碳原因指向汽機車,政府可以大量排碳卻希望民眾減低,堪稱「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的現代寫實版。

蔡英文把綠能的期待過於放大,太陽能不穩定外還有化學汙染、使用後還有垃圾汙染;風力也是有供電不穩定的問題,儲電是目前綠能的最大瓶頸。其實現在國際的能源發展上還有一個彈性的做法:「以核養綠」,今天台灣之所以反世界各國關閉燃煤的趨勢而火力全開,是因為蔡政府的反核信仰,導致錯看綠能政策的前景,成為能源政策的包袱。

「兩岸一家親」打趴蔡錯估兩岸政策的情勢

在經濟政策之外,中華民國最需要面對的,是兩岸關係的衝擊。蔡在兩岸關係的處理上或許如許信良說的屬於「理性和自制」,但台獨立場上卻不切實際,把國家帶往懸崖走。

20170703-台北市長柯文哲赴雙城論壇,參訪上海長江隧橋管控中心。(台北市政府提供)
台北市長柯文哲赴雙城論壇,參訪上海長江隧橋管控中心。(台北市政府提供)

柯文哲堪稱破壞民進黨的一句經典,應該就屬「兩岸一家親」了,柯P不但說了,還從行動上在台北與上海的雙城論壇做出效果,緩和兩岸在蔡政府上台後的緊繃氣氛。

台灣內部之所以對中共排斥,是長期以來打壓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柯P的作為只是單純的明白一件事情,追求台獨無法真正解決兩岸之間的問題,因此說出「兩岸一家親」。

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說是維持現狀,表現的卻是不談兩岸統一的實質台獨,因此不會有模糊空間的九二共識,在兩岸沒有政治共識基礎之下,陷入了無法對話的僵局。柯上電台的道歉,並不是後悔他說的「兩岸一家親」,而是對他這句話引起的不舒服而感到抱歉。

誠然,就算兩岸統一還有很多彈性的空間,1與0之間還有很多可能,像筆者支持《中華3.1》提出的非藍非綠的務實中道。一個有遠見的政府,不應該用自己的台獨信仰,來扼殺整個國家的未來。

支持第三勢力,終結台灣藍綠惡鬥的政治包袱

現在台灣的政治,正如柯文哲說的,被6%的人給綁架了。筆者認為,這6%的人,就是對政策偏激期待的選民。因為對政策偏激,最大的結果,往往是不切實際。過度的擔心核電,導致火力全開的燃煤能源;過度的尋求台獨,導致兩岸對立自找絕路。

每次選舉,不是選藍就是選綠,這樣藍綠惡鬥的狀況下,真正可以帶給台灣幸福的政治家就被抹煞了。

如今,民進黨已經確定要自提名台北市長參選,柯P猶如受到藍綠的夾殺,但也有人認為這是柯文哲直攻總統的大好時機。誠然,筆者也是支持柯文哲走出藍綠的包袱,堅持不藍不綠的白色力量。

從民進黨全面執政可以看得到一個結果,一黨獨大造成絕對的腐化;而選舉極大化藍綠的版圖,對於中華民國在台灣一直以來都不是件好事。或許台灣需要的,是真正的第三勢力,我們一起來關注藍綠以外值得支持的民代,從2018議員選舉開始。

*作者目前任職於國營事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