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苦難的中國民眾亟需更好的新冠疫苗!

2022-03-28 10:00

? 人氣

2022年3月,中國新冠肺炎疫情(AP)

2022年3月,中國新冠肺炎疫情(AP)

《法蘭克福匯報》認為,中國的「清零」政策已經讓民眾徹底感到厭煩。《明鏡周刊》則援引專家指出,中國需要更好的疫苗來避免一場災難。

《法蘭克福匯報》周六(3月26日)發表文章"封鎖下的中國"(China im Lockdown),指出中國針對新冠採取的抗疫措施代價高,而且越來越不受待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文章在開頭寫道:"偶爾能聽到有人說強制接種疫苗是走向獨裁的第一步,這種論點被中國的獨裁者有力地反駁了:在中國對6000萬人實施數月封鎖的兩年後,又有4000萬中國人在過去數周內被要求足不出戶--偏偏專制的中國卻並沒有強制接種疫苗。"

這篇由《法蘭克福匯報》記者Hendrik Ankenbrand從上海發來的報導接著指出,中國有超過5000萬60歲以上的人未接種疫苗。這名作者也注意到中國官方由此發出的警告:"如果我們不快速推動這個5000多萬人群的疫苗接種工作,一旦放鬆管控,出現重症、死亡絕對人數都是我們難以接受的,我國的醫療資源也必然受到嚴重的擠兌,造成重大的社會問題。"

文章繼續寫道:"當世界其他地方開始恢復正常生活時,在中國的經濟中心,民眾卻被再次禁止離開他們的小區,並且需要反復進行新冠測試。摩根士丹利銀行認為,中國的經濟有可能因此在今年前三個月出現停滯現象。"

迄今的成功與失敗的風險

文章作者認為,從統計學角度而言,中國的"清零"政策迄今為止算是一種成功:德國周四報告了逾30萬例新增新冠確診病例,但中國這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累計報告確診的病例只有約14萬例--而且這是從疫情開始以來的全部記錄;與美國相比,中國的新冠死亡人數也要少很多;另外,中國的經濟在新冠大流行的一年中也有所增長。

然而,文章筆鋒一轉:Omicron變體的傳播速度對病毒稽查員來說太快了,在香港以及上海和深圳等內地城市都可以看到這種情況。

在《法蘭克福匯報》的這名記者看來:"將共產黨與西方不同、已經打敗病毒收錄進教科書的中國,在對抗新病毒變種的鬥爭中卻面臨失敗的危險。這麼多人沒有接種疫苗的事實和該政權的勝利性宣傳不無關系:兩年來,中國幾乎一直保持邊境關閉的狀態,並說服民眾,與世隔離的中國就像穿著帶面具的防護服一樣安全。"

安全只是幻覺?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現在也承認這只是一個幻覺,並下令將清零措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文章繼續指出:"而它的代價對中國來說確實可能會很高。政府不僅不再發放出國旅行的護照,民眾對被隔離的恐懼也早已大於對病毒本身的恐懼。"

文章作者認為:"中國人正痛苦地體會著該國政治制度的弊端:個人在不透明的國家權力面前的無能為力。遠離民眾的權力中心越來越受意識形態的控制。研究顯示,德國制造商Biontech公司疫苗的預防重症保護力遠高於中國國產疫苗。但北京沒有批准這款疫苗,因為它不是中國的。"

即使上海還沒有發生像深圳居民那樣走上街頭抗議封鎖的事件,作者總結道:"中國人對清零政策已徹底厭煩。在其百年歷史中,中國共產黨已多次證明,在壓力下它可以一夜之間改變自己的說法。當然,為了'與病毒共存',必須要為更多的老年人接種疫苗,並且必須建造新的醫院,特別是在農村地區。""而事實上,已有細微跡象表明,北京開始思考如何能夠成功地'與病毒共存'。也是時候了,畢竟,現在在中國接近零點的只剩民眾的情緒了。"

中國面臨新冠休克的危險?

周六當天,《明鏡周刊》也關注了中國的嚴格防疫措施,發表文章"中國面臨新冠休克的危險?(Droht China der Coronaschock?)"

文章注意到,中國現在正面臨著一場危機。文章援引總部設在倫敦的分析公司Airfinity的專家寫道:"如果最新的新冠變異株像最近幾周襲擊香港一樣襲擊中國大陸,在最壞的情況下,僅在五月初,中國的新冠死亡病例就會達到一百萬。Omicron在香港造成的死亡率比世界任何其它地方都高;每天每一百萬居民中就有多達37.6人死於新冠。"

文章接著寫道:"香港的新冠死亡率比紐西蘭要高20倍,後者也曾一度奉行清零政策,但後來達到了良好的疫苗接種率。中國也許可以通過對百萬人口城市進行進一步的嚴格封鎖來減緩死亡病例的產生。但愈加清晰的是:中國必須使用更好的疫苗來避免一場災難。"

Airfinity的專家還認為,中國亟需在世界市場尋求更有效的加強型疫苗。根據他們的計算,目前在富裕和新興國家有超過7.5億劑合適的疫苗,包括俄羅斯衛星五號(Sputnik V)疫苗、Biontech、強生和阿斯利康公司生產的疫苗。這些劑量可以滿足幾乎所有35歲以上的中國人接種疫苗的需求。如果中國能夠達到與紐西蘭一樣的疫苗接種率,那麼Omicron的爆發將最多僅奪走45000條生命。"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