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鈉冷快中子核反應爐」將改變能源行業的遊戲規則?科學家為比爾・蓋茲潑冷水

2021-11-15 19:00

? 人氣

比爾・蓋茲(Bill Gates)(AP)

比爾・蓋茲(Bill Gates)(AP)

億萬富翁比爾・蓋茲和華倫‧巴菲特的公司正聯手打造第一個所謂「鈉冷快中子核反應爐」。不過,許多專家認為,這樣的計畫其實會將「減排」引入歧途。

2000年9月,由比爾・蓋茲創立的核能公司TerraPower和巴菲特控股的電力公司PacifiCorp宣布啟動第一個鈉冷快中子核反應爐計畫。該計畫包括一個345兆瓦的鈉冷快速反應爐,由Bechtel公司建造,地點選在美國最大的產煤州懷俄明州,計劃至2030年投入商業使用。蓋茲稱,"我們認為鈉冷快中子核反應爐將改變能源行業的遊戲規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清潔能源轉型法案要求到2025年停止使用煤炭,到2045年實現電網全面脫碳。美國能源部已向TerraPower公司提供8000萬美元資金,用於建設先進反應爐示範工廠。

TerraPower公司表示,該工廠將耗資10億美元,包含工程、採購和建設成本,預計建成需要7年時間。在美國,建造一座傳統核電廠的成本約為250億美元,而且耗時可能更長。

位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詹金斯維爾(Jenkinsville)的一座小型核電站

"比爾・蓋茲等人資助下開發的小型先進反應爐將為世界上最大的非碳排放能源之一的核能提供新的應用和機會,"非營利組織清潔空氣任務組(Clean Air Task Force)的核創新主任拉姆帕爾(Brett Rampal)這樣向德國之聲表示。

許多國家都在考慮修建小型的所謂模組化核反應爐作為低排放能源生產的一種方式。不過,英國皇家戰略研究所(查塔姆研究所)研究員安東尼・佛羅加特則認為:"它們並不小,有345兆瓦,雖然比現有的反應爐(1000兆瓦)小得多,但它們仍然很大,而且可能不如預期的那樣模組化,因此並不能支持可以在工廠裡建造然後將其運出的論點,而這正本來是其造價低的原因。

布雷特・拉姆帕爾持不同意見,他說,下一代先進的反應爐將更有效地利用原料,更容易選址,此外,鈉冷快中子核反應爐的概念還包括一個熔鹽儲熱系統,可以讓發電廠更靈活地運行,並在每天部分時間內提高電力輸出,而無需對反應爐的實際運行進行重大調整。

鈉冷快技術可以將熱量儲存在熔鹽罐中供將來使用,就像電池一樣。麻省理工學院核科學與工程系的福斯貝格(Charles Forsberg)告訴德國之聲,鈉冷快中子核反應爐包括硝酸鹽儲熱罐,它與集中式太陽能發電系統中使用的儲熱類型相同。可以替代燃氣輪機和煤廠,提供經濟的電力輸出。

"反應爐全功率運行,向電網提供可變電力。儲熱比電池儲能的成本要低10倍左右,但需要產熱技術與儲熱結合。核能是低碳的產熱技術",他說。

缺點不一而足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大氣科學教授曼恩(Michael E. Mann)認為,比爾・蓋茲不斷淡化成熟安全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在經濟去碳化中的作用,反而抬高那些更危險、更有風險的技術,如地理工程和核能。

曼恩是最近一項呼籲通過100%可再生能源實現脫碳宣言的簽署者。他說,他發現蓋茲現在正試圖從這樣的"誤導"中漁利。"氣候行動的障礙並不是技術上的,而是政治上的。"他說。

其他人也同意這樣的看法。"綠色和平組織的哈維卡姆普(Jan Haverkamp)認為,核能是對緊急氣候行動的一種視線轉移。他說:"最近對核能的關注完全是受一個衰退行業對資本的絕望和相關遊說所驅動的,他們將其描述為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

"新的核電,無論是從現有的大型反應爐演變而來的,還是新的小型設計,都只能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的一小部分。"哈維卡姆普補充說,"與正常情況相比,目前核能產能翻倍也只能產生不到4%的減排。"同時,現在發展核能時間上太晚,費用上太高:"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我們將需要數百個新反應爐,這將增加核擴散的風險。"

哈維卡姆普說,"鈉冷快中子核反應爐就是我們所說的快速增殖反應爐類型。這些反應爐是核擴散的噩夢。它們與後處理技術一起交付,而後處理技術也是分離核彈材料所必需的。僅因為這個原因,我就認為蓋茲的這個主意非常危險。"

"我們把這些叫做幻燈片上的反應爐。它們正處於設計階段,進入商業化之前需要進行準備、測試和批準,完成至少在2030年之後,大多數要到2050年左右。這意味著它們在目前緊急氣候行動中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他補充說。

康奈爾大學教授霍瓦特(Robert Howarth)告訴德國之聲,"今天,風能和太陽能比傳統的核電廠便宜得多,部署速度快得多,而且安全得多。

"蓋茲和巴菲特所設想的工廠可能比傳統的核電廠更好嗎?也許吧,但這仍然只是一個實驗。而且我懷疑他們提出的理由",哈維卡姆普總結說:"無論如何,這是一種干擾。我們最好放棄核電,盡快轉向100%可再生能源。"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Jo Harper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