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傳媒高峰論壇》工研院院長劉文雄:「人類要與病毒共存,也要與大自然共存!」

2021-10-15 06:40

? 人氣

20211014-工研院劉文雄院長14日出席風傳媒「減碳未來式趨勢與挑戰」高峰論壇。(顏麟宇攝)

20211014-工研院劉文雄院長14日出席風傳媒「減碳未來式趨勢與挑戰」高峰論壇。(顏麟宇攝)

「如果冰山繼續消融,海平面上升,台灣西南沿海可能在 2050 年沒入海中!」風傳媒舉辦的《減碳未來式》 高峰論壇中,工研院院長劉文雄一開場就語出驚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劉文雄強調,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天,許多專家表示人類應該學習與病毒共存,但人類也應該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共存。他分析,今年德州暴風雪以及美國西岸大火等災情,都是工業革命以來無止境排碳的後遺症,劉文雄提醒,大自然的力量無法抗拒,因此務必需要與大自然共存。

避免極端天氣惡化 減碳是當務之急

為了避免平均上升溫度突破 1.5 度,全球必須在 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這正是世界各國努力的目標。目前英國已將 2050 淨零碳排入法,歐盟、韓國正在立法,日本、中國已提出政策;而台灣、美國則將其納入政策討論,未來也會成為產業界的準則。劉文雄則是從「生活」角度出發,解析台灣的淨零碳排策略。

劉文雄認為,減碳絕不只是製造、供應商自己的事,「沒有一個人是局外人」;他建議,社會可以從 5 個面向思考:首先是經貿與法規面,台灣應加速與進口國研商,進行減碳合作。再來是供給面,台灣可打造次世代再生能源發電,建立綠能優先的電力承載順序。第三是製造面;以碳排量來說,鋼鐵、水泥、石化是台灣的碳排大戶,必須導入生產減碳技術,並採用循環經濟模式。第四是環境面,台灣可研發先進負碳排技術、二氧化碳捕捉及再利用技術,並導入生物固碳,實現碳循環。

最後,是劉文雄最強調的需求面。劉文雄指出,人類之所以製造二氧化碳,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需求」,若要從根本降低碳排,就要從需求面出發,以使用服務取代購買產品,生產者則透過提供服務取代販售商品,比如人人都需要交通移動服務,但大多數人的使用頻率並不需要一輛自用私家車。如此一來,新模式中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關係,將從一次性交易變成一輩子的夥伴。透過減少製造、增加服務達到源頭減碳。低碳、永續的新生活便不再是空談。

在食衣住行等活動中,每件事都有減碳的空間。例如居住,劉文雄便強調:「冷氣消耗的電能,有一半是冷卻牆壁,只有一半是真的讓空氣降溫!」。他引述國際能源署(IEA)統計,全球排放的溫室氣體中超過 1/4 是建築物所造成,更有高達 55% 耗電量來自建築,若要減碳,建築物就是經常被忽略、但急需改善的對象。


責任編輯/周岐原

喜歡這篇文章嗎?

郭家宏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